南北朝时期北魏与中间地带蛮族合作探微历史学论文.doc
8页南北朝时期北魏与中间地带蛮族合作探微_历史学论文 ——以北魏和桓诞、田益宗合作为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汉、江淮地区的蛮族,表现得极为活跃据《魏书·蛮传》:“(蛮)在江淮之间,依托险阻,部落滋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上洛,北接汝、颍,往往有焉其(蛮)于魏氏之时,不甚为患,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族类,渐得北迁陆浑以南,满于山谷又据《南齐书·蛮传》:“蛮,种类繁多,言语不一,咸依山谷,布荆、湘、雍、郢、司等五州界可知蛮族的分布十分广泛,而且它自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北迁从而大量分布于“东连寿春、西通上洛”的南北政权交接地区即本文所谓“中间地带”①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二十年后,又因刘宋泰始之乱而占淮北及豫州淮西之地北魏为巩固黄河以南地区而不断拓展南疆,南北争夺的中间地带,南移至义阳淮水一线,这一线的中、西部正是蛮族聚居之地,北魏与蛮族的合作遂成为南北政权争夺中间地带的重要一章众所周知,南朝蛮人北附(北叛)在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仅据《魏书·蛮传》统计,自延兴二年(472年)至正光(520—525年)中,南朝境内的蛮族就有十三次蛮民附魏,总数约有八十万余人。
②笔者拟就桓诞,田益宗两个著名蛮族首领北附并与北魏政权的合作进行个案分析 一 《魏书·蛮传》云:“延兴(471—475年)中③,大阳蛮酋桓诞拥沔水以北,滍、叶以南八万余落,遣使北属高祖嘉之,拜诞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听自选郡县据《魏书·韦珍传》,桓诞归附时,魏廷派韦珍为使,“与诞招慰蛮左珍自悬瓠西入三百余里,至桐柏山,穷淮源,宣扬恩泽,莫不降附……凡所招降七万余户,置郡县而还”桐柏山地毗邻东荆州治所沘阳(今河南泌阳),看来,桓、韦深入桐柏山蛮区,置郡设县,在于扩大对蛮区的控制与统治 ———————— ①本文的“中间地带’’是指南北政权之间相互争夺与对峙的地带关于“中间地带”概念比较详细的沦述,请参阅拙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间地带略论》,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3期 ②牟发松:《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史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③据《魏书·高祖纪上》,桓诞附魏在魏延兴二年(472年)正月 北魏之所以接纳桓诞并予以厚待,是因为:(一)北魏统治重心转向黄河以南地区,南北中间地带转移到汉水、淮水流域;(二)生活在汉水、淮水流域的蛮人,或是由逃避南方政权征伐而来,或只是受南朝羁縻,在相当程度上游离于南朝统治系统之外。
且蛮人“暴悍好寇贼”①、“勇敢自立”②,是不可轻视的准军事力量;(三)居于南北交界处的蛮首,统辖的部众有多少之别,控制的地域有大小之分,然而他们在自己控制的区域内有熟悉地形,拥有一定人力物力等有利条件如果得到蛮族首领的支持,北魏将更容易地打通南下的孔道这样,蛮人成了北魏不得不关注的对象,选择怎样的方式与蛮族合作是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桓诞附魏后,魏延对他宠以官爵,听其自选郡县长吏,给予桓氏一定的自治权力北魏的意图是,利用桓诞及其蛮民对南朝实施侵扰,从设“东荆州”于中间地带,拜桓诞为“征南将军”即可见知而桓诞也有意利用北魏的政治和军事支持,加强他在蛮族中的统治地位 “蛮虏协谋,志扰边服”③,桓诞与北魏的合作给南朝带来严重的威胁《宋书·索虏传》:“(宋)泰豫元年(472年),虏狭石镇主白虎公,安阳镇主莫索公,贞阳镇主鹅落生,襄阳王桓天生(桓诞)等,引山蛮马步二万余人,攻围义阳县义阳戍又魏太和四年(480年),大军伐南朝齐,“(桓)诞请为前驱,乃授使持节、南征西道大都督,讨义阳”④《南齐书·魏虏传》载,该年魏昌黎王冯莎兵向齐司州(治义阳),桓诞声称蛮人皆将响应当冯莎军进至淮滨,诸蛮却无所反应,使冯氏失望而退。
义阳一带的蛮人不予响应,说明桓氏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有限的从另一角度言,义阳为南朝抵御魏军南下的重要据点,桓诞积极鼓动北魏军队攻击司州,或许是希望借助北魏声威以加强他在义阳一带蛮人中的影响,可惜没有达到目的 《南齐书·陈显达传》载,永明五年(487年),“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与雍、司二州界蛮、虏相扇动,据南阳故城”南阳盆地为战略要区,关系南北战局桓诞借助雍、司二州蛮的力量,得以占据南阳故城,大大震撼了南朝萧齐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遣丹阳尹萧景先出平阳,护军将军陈显达出宛、叶”⑤陈显达出宛、叶,抗击桓诞萧景先出平阳,则是为了防止北魏军故伎重演,趁机进犯义阳据《南齐书·萧景先传》,萧景先到义阳后,“屯军城北,百姓乃安”通过努力,萧齐最终挫败了桓诞的攻势,稳定了南朝疆界 ———————— ①《南齐书》卷五八《蛮传) ②《隋书》卷三一《地理下》 ③《南齐书》卷四《郁林王纪》 ④《魏书》卷一○一《蛮传》 ⑤《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桓诞此次南下开始之所以能得到成功,除了他利用了桓玄宗族与蛮族首领的双重身份影响雍、司蛮民外,还在于他的进攻点就选在了他北附前的活动区域,从而避免了曾在义阳一带无蛮响应的遭遇。
① 桓诞之所以屡屡南侵,一是向魏廷表示忠诚,二是藉此扩大他在南境蛮人中的影响,这二者可能都是为了维持东荆州相对独立的状态因为桓诞所领东荆州尽管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实体,但终受制于北魏桓诞附魏之初,魏廷“思安边之略”②,派能臣韦珍与桓诞活动于桐柏蛮地桓诞居朗陵(今河南确山西南),韦珍驻沘阳后桓诞北移颍阳,韦珍的军镇也移到鲁阳(今河南鲁阳),始终居于监视、控制桓诞的地位另一方面,桓诞之东荆州处南北争夺的中间地带,桓诞若不自己努力进取,等于坐待灭亡 《魏书·高祖纪下》载,太和十八年(494年)十月,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下诏曰:“比闻缘边之蛮,多所窃掠,致有父子乖离,室家分绝,既亏和气,有伤仁厚方一区宇,子育万姓,若苟如此,南人岂知朝德哉?可诏荆、郢、东荆三州勒敕蛮民,勿有侵暴诏书约束归顺的缘边诸蛮,显然有意识地针对如桓氏那样有影响的蛮首 桓诞于太和十八年,被征召入朝,赏遇隆厚,不久去世其子桓晖承袭东荆州刺史之职——北魏尊重蛮人首领世袭职位的惯例与此同时,北魏于东荆州辖域内的鲁阳镇设荆州,分割了东荆州的实力,对东荆州蛮的控制相应地也有加强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魏孝文帝“遣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出襄阳,大将军刘昶出义阳,徐州刺史元衍出钟离,平南将军刘藻出南郑”③,大举攻齐。
四路大军中,出襄阳、出义阳均须经过蛮区原来每为南进先锋的东荆州蛮却似乎未得重任联系当年对蛮人约束的诏书,我们认为,北魏对处于南北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东荆州蛮并不完全信任导致北魏政策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北魏迁都洛阳,必须保证统治中心南疆的安全与稳定,北魏欲靖边境,用颇具游离性的蛮人,毕竟是令人忧虑的因此,北魏获得南阳盆地后,东荆州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魏书·地形志中》广州“鲁阳郡”条原注云:“太和十一年置镇,十八年改为荆州,二十二年罢,置郡太和十八年,韦珍任新置于鲁阳的荆州刺史,后由薛真度继任,大抵在二十二年薛又改任东荆州刺史④东荆州本以蛮族立,刺史亦由蛮首世袭薛任此职,表明东荆州已开始向正规州郡建制转变桓晖则改任荆州刺史,治于穰城(今河南邓县)《魏书·世宗纪》载,“(景明元年,500年)十有一月己亥,荆州刺史桓道进(晖)攻(萧)宝卷下笮戍,拔之,降者二千余户”桓晖还继续履行着北附蛮首的职责但桓晖之荆州,一是脱离了原蛮族根基,二是比东荆州更靠近北魏统治中心,自主性不能不受到限制与削弱 ——————— ①参陈再勤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边境地带蛮族的地理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②《魏书》卷四五《韦阆传附韦珍传》 ③《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④参《元魏方镇年表》“荆州”、“东荆州”相关内容,见《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545—4548页 景明初,桓晖死,赠冠军将军,蛮族刺史在荆州的统治结束,但桓氏家族的地位似乎并未进一步下降时南朝梁国积极向北发动攻势,北魏对与梁相呼应的荆州、东荆州蛮大加挞伐①大阳蛮首领桓氏未参与当时的反魏斗争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北魏策略地维持了与桓氏的传统合作关系;二是桓氏为了保持自身的地位,活动中心依然在中间地带《魏书·蛮传》云:“永平(508—512年)初,东荆州表□□太守桓叔兴前后招慰大阳蛮归附者一万七百户,请置郡十六、县五十延昌元年(512年)魏拜桓叔兴(桓晖弟)南荆州刺史,居安昌,隶于东荆州,延昌三年,梁雍州刺史萧渊藻遣蔡令孙等至南荆州之西南,沿襄沔上下,破掠诸蛮蛮首(萧)衍龙骧将军楚(樊)石廉叛衍来请援,叔兴与石廉督集蛮、夏二万余人击走之,斩令孙等三将藻又遣其新阳太守邵道林于沔水之南,石城东北立清水戍,为抄掠之基叔兴遣诸蛮击破之②襄沔一带蛮人当是两属,他们依违于南北之间,桓叔兴在蛮人“频请统率并为声势”之时,灵活处置,“给一统并威仪,为之节度,蛮人遂安”③。
北魏通过桓叔兴加强了对襄沔蛮人的影响,稳定了中间地带的局势 桓叔兴统帅诸蛮独立击退梁军的屡屡进攻,足以证明其实力、作用延昌四年,桓氏提出不隶于东荆州,得到北魏政府的同意说明北魏不得不正视现实,提高桓氏的政治地位桓叔兴的地位尽管与其父桓诞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拥有一定的独立权力,因而继续努力为北魏效劳,“萧衍每有寇抄,叔兴必摧破之”④当然,桓叔兴并不满足于这种“独立”,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六镇大起义爆发前夕,桓叔兴乘机南叛附梁,“驱掠城民”,造成“南荆荒毁”的境况⑤ ———————— ①参《魏书》卷一○一《蛮传》、卷六六《李崇传》、卷七三《崔延伯传》 ②《魏书》卷一○一《蛮传》 ③《魏书》卷一○一《蛮传》 ④《魏书》卷一○一《蛮传》 ⑤分别见《魏书》卷三六《李顺传附李哗传》、卷六二《李彪传附李志传》 二 光城蛮首领田益宗北附及北附后的经历与桓诞大致相似 据《魏书》田益宗传、蛮传,太和十七年(493年)四月,田益宗率部四千余户附魏十九年,魏拜田为员外散骑常侍,都督光城、弋阳、汝南、新蔡、宋安五郡诸军事、任南司州刺史,所统守宰,任其铨置后以田既渡淮水,不可仍为司州,立东豫州,以田为刺史在田益宗“率户归国”时,孝文帝派杜纂前去“安慰初附,赈给田廪”⑥。
由上所观,北魏对田益宗封官授爵,给予实权光城等五郡,在南朝分属豫、司、郢三州,北魏予以田益宗一并统辖,迎合了蛮族首领建立自治区的愿望 ———————— ⑥《魏书》卷八八《杜纂传》 田益宗附魏后,数年中对南朝无所行动,主要原因应是田附魏时,正值北魏对蛮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太和十八年,魏诏禁边蛮擅自南侵十九年,“诏禁淮北之民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论”①,这些禁令并非一定专对田益宗,但新附的田氏也不应例外 北魏景明初,南朝齐梁交替之际,萧衍向魏发起攻出,遣将攻三关等地,为田益宗所败趁此时机,田益宗上表魏廷,请求南伐:“窃惟萧衍乱常,群臣交争,江外州镇,中分为两……无暇外维州镇,纲纪庶方藩城棋立,孤存而已不乘机电扫,廓彼蛮疆,恐后之经略,未易于此且寿春虽平,三面仍梗,镇守之宜,实须豫设义阳差近淮源,利涉津要,朝廷行师,必由此道若江南一平,有事淮外,须乘夏水汎长,列舟长淮师赴寿春,须从义阳之北,便是居我喉要,在虑弥深义阳之灭,今实时矣②田益宗认为魏廷应趁南朝内乱,攻击义阳,抢占中间地带要地 《南齐书·州郡下》云:“(义阳)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义阳(今河南信阳)在军事地理上是南北必争之地。
齐魏争夺时,以义阳为中心的南朝司州,西可威胁南阳盆地,北可压迫魏豫州、东豫州,东可凌逼光城郡,田益宗所督之地,均受义阳牵制义阳差近淮源,利涉津要”,北魏如取义阳,既可开辟南进通道,又可控制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