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几种能力.doc
4页课例评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几种能力——由《女娲造人》案例谈开去听评课时,要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综合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组织学生的能力等等,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下面就结合案例来谈谈本人对此的浅见案例呈现】一、有神话故事图片导入课文问题:为什么神话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学生回答后明确:想像给人启示二、比较阅读,整体感受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1.出示课后练习材料《风俗通》,要求学生回答看后获得哪些信息?2.观看《女娲造人》动画片,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进行了扩写?又补充了哪些内容?3.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对朗读进行点评4.4人学习小组第一次讨论活动,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小组1: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造成人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的心理活动;④作者融入自己的评述小组2:女娲为什么造人小组3:人类繁衍碰到的难题小组4:增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教师小结:课文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美丽1.探讨想象中的焦点——女娲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4人学习小组第二次讨论活动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作依据。
2.在分析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想象特点的理解着重解决问题: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但又好像现实生活中真有其人,为什么?教师小结:想象既要大胆奇特,又要合情合理四、拓展思维,训练创造性想象1.展开大胆奇特又合理的想象,请你想想几十万年后未来人的外形或生活情况2.赏析顾城的《星月的来由》,诗人的想象体现在哪里?好在哪里?五、课堂小结,赠言:关于想象的名句六、课外作业:请你改编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或方法【案例浅析】《女娲造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单元提示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要继续联系朗读和默读”,“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女娲造人》可前提示也要求“阅读是想想:这个神话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结合上述这些要求审视这个案例,我觉得有以下一些特点值得关注一、 以课为例,培养想象能力1.紧扣单元确定教学目标在案例回放中,出现“想象”一词的地方共有9处,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吧“培养想象能力”作为教学的主目标,是依据了单元的要求,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的目标定位准确又明确2.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从导入对“想象”的感知,到通过比较对“想象”的感受,到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对“想象”特点的把握,再到通过迁移对“想象”能力的训练,整个教学流程始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结合文本落实能力训练比如对“想象”作用的理解,通过《风俗通》与课文的比较来实现;对“想象”特点的把握,通过探究女娲这一形象来实现课文对哪些内容进行了扩写?又补充了哪些内容?”“女娲是现实中没有的,但又好像现实生活中真有其人,为什么?”这样两个问题,很好的引领学生既进入了文本,又走出文本,真正实现了把文本当做一个例子二、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1.有序而动,学会学习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个案例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两次活动能力指向明确,前一次是筛选整合信息,后一次是探究分析形象,把解决主要矛盾的权力交给学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2.内外结合,学会迁移课文毕竟只是例子,想象能力的培养光靠解决文本中的一些问题是不够的,如何将文本中习得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那就要靠拓展迁移为此这位教师设计了“请你想想几万年以后未来人的外形或生活情况”、“赏析顾城的《星月来由》”两个活动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总的感觉,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集中,教学流程清晰有梯度,体现了较好的方法意识当然这堂课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多媒体辅助手段如何恰当地运用,拓展训练如何更有针对性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个案例确实留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由此我想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备的几种能力一、精准的文本解读能力,即要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倡导“一课三备”,其中第一备就是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独立钻研教材于漪老师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强调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首先是读文本内容的感悟,做到精准的把握教学的重点,敏锐地捕捉教学难点其次是对文本作用的感悟,思考以文本为载体、为例子,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什么问题,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能力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才有了根本的保证像《女娲造人》这个案例中,教师紧扣单元目标,把“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想象”来设计,就是基于教师对文本的精准把握二、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力,即要解决好“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对课堂有这样一段论述:“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更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更该是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的场所,更该是知识探究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
首先,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知识到能力,由浅入深其次,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指向,通过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不能为活动而设计活动再次,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用已有的体验、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第四,拓展训练设计要有针对性,要与课堂教学重点紧密结合,做到点与点对应,这样使拓展成为课文内容教学的自然延伸《女娲造人》这个案例在这方面没有设计好训练的内容,“展开大胆奇特又合理的想象,请你想象几十万年后未来人的外形或生活情况”,这一情境似乎与文本联系不紧密,或者说这样的想象能力培养显得很空,因为这样的想象,其合理性很难评判,影响了目标的达成度三、灵活的教案执行能力,即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引领方案,另一方面要在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应对预案,当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时能作出有效反应和机智处理我们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教师却因时间的理由将学生硬生生的从活动情境或思考状态中拉出来,这样不顾实际的学习情况而只顾教学预设的做法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像讨论、交流、探究等活动,是最容易生成新的东西的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思考因此强调灵活执行,就是反对那些机械、刻板的沿着预设的路走的做法四、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提供直观的教学效果,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其辅助作用不容忽视语文学科在借助多媒体手段建构课程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在谈到课程动态建构时说:“语文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性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语文教师应该要具备利用多媒体来构建课堂资源的能力,但这些资源的使用,其前提是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女娲造人》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入了动画视频、神话图片、顾城的诗、关于想象的赠言等,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但在动画视频等资源的使用上,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在比较阅读时,其实只要拿《风俗通》与课文比较即可,没有必要再播放动画视频,视频的播放恰恰起了干扰的作用,浪费了教学的时间。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着教师课前的理念元素、课中的行为元素,乃至课后的反思元素每一堂课都应该是我们课堂能力提升的一个步骤,只有坚实的走好这每一步,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思考着,行动着,我们才能不断地走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