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编辑)九年级上册语文琵琶行预习教案(精华版).docx
18页九年级上册语文琵琶行预习教案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A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B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感受“声中之情”声音描写技巧高超,要求讲完其段落后,学生能及时掌握并背诵主旨方面重点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 3000 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 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 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师:这位诗人是谁 ?-- 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 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 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 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 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 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 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 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三、学习“序”1. 快速阅读,疏通字词2. 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 概述琵琶女的身世;(3) 点明写作动机 ;(4) 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四、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思考: 1.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 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 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 ?( 连带诗歌结构 ) 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 (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 ( 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 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 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 ?( 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 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 ( 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 A 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 ( 板书)音乐特征情感转轴拨弦和缓低沉 ( 序曲) 先有情低眉信手声声思轻拢慢捻抹复挑 ( 过渡) 无限事1. 如急雨粗重急骤2. 如私语轻微委婉3. 珠玉落盘清脆圆润4. 莺语花底宛转流畅5. 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6.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 高潮)7.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8. 如裂帛短促急迫 ( 曲终) 、余韵悠悠B 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1)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 视觉、听觉融通 -- 通感)(2) 以形摹声 ( 视觉角度 )(3) 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4) 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 3、4、5 自然段1. 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2. 阅读 3、4 自然段( 板书)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歌女( 悲凄)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表貌美年老色衰门庭若市门前冷落下嫁贾人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 凄苦)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黄芦苦竹,杜鹃啼血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七、总结主旨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 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初一语文秋季开学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掌握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3、明确本学期语文教学常规要求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语文,魅力无穷1、“家”字解析 ----- 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 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2、笑话 ------ 公交车上超挤,有一女人站在门口从车后面挤过来一个 gg 要下车,跟那女的说了一句:“让一下,下车”那个女的没有动 gg 挤过去时就踩到她了结果那女人好厉害的,不停地骂:“神经病啊你 ! 神经病啊你!~~ ”,还超大声,搞得全车都在看 gg 一直没有说话,下车时忍不了了,回头对那女人说:“复读机呀你 ! ”后边有几个搞笑的小孩,不停地扮演刚才的一幕,甲说:“你神经病呀你 ! ”乙说:“你复读机呀你 ”全车人暴笑~!后来,有个小 mm也要下车,挤过去怯怯地说:“我 ~我~我想下去,我不是神经病 ~! ”全车人再次暴笑 ~! 那个女人没有说话,可是从边上飘来一句话: “你是不是没电了 ?”全车人暴笑不止 ~!( 适当分析,语文在生活中的妙用 )3、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语文的身影 ?举例说明 日常交谈、广告、对联、合同二、语文的概念1、语文“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1905 年,中国官方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与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 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30 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 ‘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今天,语文多指语言文字与 文学表达的结合2、“大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3、听 --- 学会倾听,听懂表面意思,听出言外之意说--- 在听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表达的技巧,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读 学会阅读写 写作三、初一新生如何学好语文知变化(1)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多, 任务重,中考压力大,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方法,不能再 沿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2) 、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知识丰富内容复杂, 文体多样3) 、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4) 、小学以上课听课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 ?1、首先,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一想语文的重要性,想一想语文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你就会对学语文充满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主要是要解决四个问题:a、大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包括不会读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b、了解课文大意,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或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c、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试完成课后题d、读了这篇文章,你自己有什么真实的感受,最好能写下来e、圈点勾画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勾画圈点的符号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画在重要的句子下面 ( 中心句、重点句等 ) ~~~~”画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画在文章段落旁边 ( 精彩语段或结论 ) “?”点在生字、生词下面 “□”圈画出重要的字,词或优美词语 ”画在某句、段旁,表示此处需要认真思考画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学中或听课时有疑问,需向人请教或查阅参考书①、②、③”标在有关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几个要点书上做的标记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你也可以自己设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符号使用,标记符号一经使用就不要随意改变。
但应注意不要在书上标注太多的符号,因为标的太多反而起不到提示作用了2) 、学会上课听讲要做到:看、听、记、问、思五点:a、眼看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 上课时看老师讲课,看黑板上的板书,挂图、投影等,看课文内容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 体态语言,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 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 边记眼、脑、手并用,学习效果好b、耳听上课时要耳听一方听老师的讲析,听老师的提问,听同学的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考,听出重点、难点、疑点只 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 还可以增强理解力c、笔记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老师讲的结论也是重点,这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记在哪?语文课上一般记在书上即可,学完一课后再归纳整理记到笔记本上,整理总结的过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过程怎样记 ?充分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如重复、停顿、板书时抢记, 逐渐培养听记结合的能力d、积极答问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 ; 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 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答。
e、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用用心思考,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是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3) 、认真复习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是发现记忆遗忘规 律的第一人他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 98%,乙组保持 56%;一周后甲组保持 83%,乙组保持 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可见,及时复习可以在学习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a、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b、复习之后,再做作业,不能够一边做作业一边翻书找答案不懂做的题目先放一边,把会做的题目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