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开发模式研究.docx
23页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开发模式研究 赵金金[摘 要]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空间格局;旅游开发模式[]F590 []A []1671-8372(2020)02-0036-10Abstract: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typ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nhui province, traditional skills, traditional operas, traditional music and traditional arts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while quyi, traditional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acrobatic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account for a small proportion. The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hui province, no matter in quantity or density, is presented as in southern Anhui region >in northern Anhui region> central Anhui region. Specific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polar core distribution, and Huangshan city has the mo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le the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more south than north, and formed a spatial pattern of one core, one belt and one area.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hui province are clustered in geographical space,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are multi-core and grouped, with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nhui provinc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adopt the subcategory model of “core + strip + area” and the joint development model of “government + enterprises + inheritors + community residents”.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作为现代“活化”传统文化表征,是各民族历史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众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度的活动性[1]。
非遗已成为各国(或各地区)和各民族文化个性的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但由于非遗具有无形性、流变性等特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淀形成的非遗正面临着传承人匮乏、原生环境遭破坏、内涵缺失等困境,亟须得到保护与发展旅游作为休闲娱乐、开阔视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开发是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非遗旅游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大力发展非遗旅游,可以使非遗得到有序传承和保护,能够提升旅游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非遗类型多样,具有审美、教育、康体等多项功能,开发利用价值大,将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传播徽文化,实现文化合作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近20年来有关非遗旅游研究的主题主要有:(1)非遗旅游真实性和商品化[2];(2)非遗旅游的政治性质,包括民族认同[3]、权力博弈[4]、社区赋权[5]、立法保护[6];(3)非遗旅游的影响[7];(4)非遗旅游的动力机制,包括“中间人”[8]、性别[9]、经济利益的诉求[10]、游客[11]等方面。
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国外学者较多利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模型建构,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国外非遗旅游研究已较为成熟,但仍存有诸多不足,如旅游语境下的非遗保护立法、政府行为等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定性研究充分而定量研究不足国内非遗旅游研究的主题相对集中,主要有:(1)非遗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研究,包括开发适宜性[12]、开发价值[13]、开发模式[14];(2)非遗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包括其综合评价[15]、社区参与[16]、游客的真实性体验[17];(3)非遗旅游立法研究,如尹德志等的研究[18]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旅游保护和利用方式,但现有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应用对策研究,案例和实证研究不足,且多学科理论的运用较欠缺目前关于安徽省非遗旅游的研究文献不足10篇,涉及非遗旅游资源评价[19]以及开发步骤与对策[20]这两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描述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区域则以省内某地区或某市为主,缺乏对新形势下非遗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整体观照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批次、数量、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安徽省非遗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非遗旅游资源在皖南、皖北、皖东、皖西、皖中这五大区域内的数量、密度、集聚度等分布格局,利用核密度和最邻近点指数分析不同类型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关联性特征,最后提出安徽省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以期为安徽省非遗旅游保护性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为促进安徽省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加快其“文化强省”建设奠定基础。
二、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区概况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全省共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安徽省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自北向南,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依次由西向东横贯安徽境内,并形成三大流域安徽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组成,多沿江河呈带状分布,使安徽非遗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为安徽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环境依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环境的差异,安徽省可分为皖北(包括蚌埠、阜阳、宿州、淮北、淮南、亳州)、皖中(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安庆)、皖南(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三大地区二)研究方法1.最鄰近点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反映各点状要素在空间上的邻近程度,计算公式为:式(1)中,R为最临近点指数;r为理论最邻近距离;为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s为区域面积;n为非遗点数,即非遗项目数当R>1时,表示各非遗旅游资源均匀分布;当R2.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用来测量空间聚集程度,反映一个核对周边的影响强度,其公式如下:3.空间自相关指数(1)全局空间自相关采用全局Moran I 指数检验安徽省区域非遗项目数的空间依赖性,其表达公式为:式(3)中,x为各市的非遗项目个数;n为地区数(在此n=16);;wij为n*n阶空间权重矩阵w中的元素值,在此,w选用简单地理二分法,即若地区i 和j(i,j=1,2,…,n)边界相邻,那么,w中的元素wij的值为1,否则即为0,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S0是空间权重矩阵w中所有元素之和。
在假设显著性水平(如 10%)下,Moran I的值介于-1~1,具体而言,当Moran I大于0时,为正相关,表明不同城市非遗项目个数在空间上有相似的属性,且其值越接近 1,正相关性越强,邻近城市非遗项目个数的集聚程度就越高;当Moran I小于0时,为负相关,表明不同城市非遗项目个数在空间上有不相似的属性,且越接近-1,负相关性越强,邻近城市非遗项目个数的差异性就越强;当Moran I趋于0时,则表示邻近城市非遗项目个数不相关,呈无规律的随机分布状态2)局部空间自相关为进一步分析安徽省非遗项目个数在邻接城市上的空间自相关性,在此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来反映局部空间非遗项目个数的差异程度,对局部Moran Ii统计量及其显著性水平进行测算,并结合Moran散点图和LISA聚集图将局部差异的空间格局可视化局部Moran Ii的计算公式为:Moran散点图绘制于一个笛卡尔坐标系统中,横坐标对应中心城市i非遗项目个数的标准化值Zi,纵坐标对应中心城市i相邻接的所有城市非遗项目个数的加权平均,也称空间滞后变量Moran散点图划分为四个象限,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第1象限,高高集聚(HH),表示中心城市与邻接城市的非遗项目个数都较多;第2象限,低高集聚(LH),表示中心城市非遗项目个数较少,而其邻接城市非遗项目个数较多;第3象限,低低集聚(LL),表示中心城市与邻接城市的非遗项目个数都较少;第4象限,高低集聚(HL),表示中心城市非遗项目个数较多,而其邻接城市非遗项目个数较少。
因此,第1和第3象限内各城市的非遗项目个数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即均质性;而第2和第4这两个象限内各城市的非遗项目个数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即异质性LISA聚集图(LISA Cluster Map)揭示安徽省区域非遗项目数的热区(H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