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自然观察与饲养吴文德老师提供.doc
8页蝴蝶的自然觀察與飼養吳文德老師提供一、蝴蝶卵的自然觀察「吳老師,這是什麼蝴蝶?」 , 「老師,那隻蝴蝶在做什麼?」‧‧‧這些是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或帶領民眾賞蝶之際,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個人比較重視的是觀察蝴蝶的行為習性、蝴蝶與環境,以及它們與人的關係,並藉由蝴蝶的觀察,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及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進而關心自然、喜愛自然、積極保護自然因此,是否知道蝴蝶的名稱,或許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了!蝴蝶的觀察並不僅止於會翩翩起舞的成蝶而已飛舞於花叢枝稍的成蝶固然好看,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卵的亦甚具觀賞價值,甚至藉由蝴蝶與環境之互動,亦可觀察到許許多多生命的奧祕或知識蝴蝶的卵形形色色,形狀上有的呈圓形,有些是砲彈型,有的則像輪胎狀,甚至狀如錐形的布丁狀‧‧‧,或呈乳白,或呈翠綠,或呈橙紅、橙黃……等,可說是精彩萬分!只要您以放大鏡或以望遠鏡倒置反用,權充放大鏡,即可仔細端詳、觀察了,有些卵的受精斑鮮明可見,有些則有突起或凸陵,在放大器材之下,更加的充滿生命脈動許多的蝴蝶在產卵時,為避免幼蟲遭天敵一次滅絕或食物不夠,而將卵分散產於不同株的寄主植物上,而幼蟲孵化時也會利用清晨時段,以其小巧但卻銳利的口器啃咬卵殼以利爬出,並將剩餘的卵殼啃食精光,一方面補充營養,同時也可避免天敵尋「跡」來襲,真是高干!僅是孵化的動作,研究者曾觀察過一批紅星斑蛺蝶幼蟲的孵化過程,平均每一隻費時竟二個小時之久,特別是在咬破卵殼的動作,最為艱辛,每咬幾口隨即休息一陣,整個過程真是精彩,個人常想若是讓畏懼「毛毛蟲」的朋友觀察過祂們孵化的艱辛過程後,應會深深感動,而不會再有一腳踩死牠的衝動。
至於觀察蝴蝶的卵,通常蝴蝶產卵時,會將卵產在幼蟲的寄主植物上,並且特別喜歡產在嫩芽附近,因此指導學生直接觀察寄主植物,仔細翻尋嫩芽應不難發現,教師最好先認識、了解蝴蝶的寄主植物另一種方式是透過雌蝶來進行觀察,蝴蝶成蝶有許多種行為是非常明顯而有趣的,如吸蜜、吸水、飛行、產卵……,教師應特別注意蝴蝶如在某一處,或某株植物附近徘徊緩慢飛行,並不時以前腳探觸、輕點植物的行為,甚至以腳攀附植株、或邊振翅,弓彎身體腹部觸點植物嫩芽的動作,正是雌蝶的產卵行為,待雌蝶飛離後,再翻尋該植株,就可找到蝴蝶的卵觀察者可同時觀察、記錄到蝴蝶的種類、寄主植物或產卵植物的種類,以及雌蝶整個精彩的產卵行為和卵的外形、顏色,是非常好的觀察對象藉由這些資料的分析和比對,同時可以了解到蝴蝶和寄主植物的相互關係,甚至藉此可認識許多的植物此外,教師們必須注意的是蝴蝶產卵並不一定直接將卵產在寄主植物上,一些草原性蝶種,如孔雀蛺蝶、黑端豹斑蝶、琉球紫蛺蝶等 蝶種,常喜歡將卵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其他植株上,所以勿篤定該植物一定是其食草,若存疑可嘗試連同植物葉片一起攜回孵化飼養予以求證,因為目前臺灣產的蝴蝶幼蟲食草資料並不完善,坊間出版的許多蝴蝶書籍中,有許多介紹的食草是未經實地驗證的錯誤資料,教師千萬不可過於相信書中所載,更何況有許多的蝴蝶幼蟲寄主植物不明,或許透過教師們帶領學生從事自然觀察的教學活動中,可發現與補充許多寶貴的資料,期待大家共同努力。
雖然,研究者所認識的植物不多,但就所認識的蝴蝶寄主植物中,有許多就是根據野外的蝴蝶產卵行為、觀察卵與植物之關係,輔以參閱相關文獻資料所獲知的,如孔雀蛺蝶與定經草、大綠弄蝶與筆羅子、大琉璃紋鳳蝶與三刈葉、單帶蛺蝶與水京金……等,同時可以認知到該植物的生態環境、蝴蝶的棲息環境……等等經由野外的自然觀察、學習,所獲得的不僅是蝴蝶的知識,更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體驗與自然生態保育相關知識二、幼蟲的自然觀察在一般人的眼裡,蝴蝶的幼蟲就是「毛毛蟲」 ,牠─很噁心、很可怕、很恐怖、千萬別碰上,不然會很癢,甚至皮膚會爛掉‧‧‧諸如此類其實除了一些長滿了毛茸茸長毛的枯葉蛾、毒蛾及刺蛾科的毛毛蟲,真的會讓許多人過敏、發癢外,絕大多數的毛毛蟲對人而言是無害的!蝴蝶的幼蟲外觀可說千奇百怪,無論是外形、顏色、行為、習性都有牠奇妙之處,但是一般人卻常忽略牠,或對牠有所誤解一般人在野外眼睛看的到的是會飛的成蝶,躲藏在葉背的、樹枝上的、甚至葉面上的可愛幼蟲卻常視而不見!更遑論說是要觀察牠、欣賞牠!在進行蝴蝶幼蟲的自然觀察之前,有些「功課」是不可不做的,那就是要先認得這些幼蟲食草!當然也可以反過來,透過幼蟲的活動、和植物的互動,藉以認識植物!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研究者平常喜歡翻翻書籍,透過閱讀初步認識蝴蝶的幼蟲生態習性,再到野外實地觀察,與書籍內文相互印證,果真如書上所言,則一方面加深印象,再則培養觀察能力最有趣的是,倒是常常發現許多書上未曾記載,甚至謬誤之處,喜悅之情可想而知,無形中更加深了自然觀察興趣!經驗的累積,是自然觀察的不二法門有許多找蟲、觀蟲自然觀察專家,一些與螞蟻共生的幼蟲、活動在高層樹冠的珍稀小灰蝶幼蟲……都難逃他們的「法眼」 ,例如中華蝴蝶保育學會的理事長陳建志博士、目前任教師大的徐堉峰教授、前臺大楊平世教授的得意門生,目前擔任民生報專任生態記者的詹家龍先生等,那雙銳眼可真是再三的經驗所累積而成!當然,經驗的累積除書籍文獻的閱讀外,還需要不斷的進行野外觀察然而野外的觀察並非漫無目的、毫無章法地胡亂找尋,透過敏銳的觀察力和一些「蛛絲馬跡」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咬痕、幼蟲排遺、食草辨識…… 等等教師們必定聽過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這句話吧!同樣的─「凡吃過必留下糞便」 、 「凡啃過必留下咬痕」 ,這真是幼蟲的自然觀察入門之鑰!在野外,透過咬痕和排遺是找到幼蟲最快捷的方法,找到幼蟲後再進行更深入的自然觀察!例如幼蟲與植物的互動,牠如何進食?停棲在植物的什麼部位?體色的變化?築不築蟲?當天敵如螞蟻、攀木蜥蜴等靠近時,牠如何反應、如何蛻皮、蛻皮後有些什麼動作?如何化蛹?……等等。
有時也可以透過飼養的手段進行觀察,不過飼養的環境不若天然環境,一些行為可能會有些許出入,甚至不見,除了像一般學校進行教學或研究之需要外,並不鼓勵一般人以飼養為手段透過野外的自然觀察方為正途,也才是真正的自然觀察!研究者曾在一些介紹蝴蝶生態習性的書籍雜誌上閱讀過、也曾在演講會中聽說過有許多種類的小灰蝶類幼蟲有與螞蟻共生的行為習性,在未親眼觀察前,總覺得不可思議:這些螞蟻怎可能會放過眼前的〝肥蟲〞?若非在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綠水合流步道、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等地方,數次〝目睹〞紫小灰蝶幼蟲與〝大〞螞蟻「共處一室」的經驗才不得不信!甚至在觀察時還遭到這些「大螞蟻」攻擊!筆者也曾在校園中觀察過一隻大綠弄蝶三齡幼蟲築蟲巢的行為:這隻幼蟲在筆羅子葉片的 1/3 和 2/3 處的兩邊葉緣,來回拉絲築蟲巢,觀察近一小時,牠在葉片前後兩處共來回拉了一千餘回,中間還不時的休息幾分鐘,而蟲巢卻只築好一半,無奈筆者因課務無法繼續觀察,殊是可惜!但已被牠的精神和毅力感動不已!也曾目睹一隻二齡的褐氏黃蝶三齡幼蟲,攻擊一之剛孵化的稚齡幼蟲, 「血淋淋」的硬是將牠吃的「屍骨無存」 ,吃像還頗為驚人!許許多多的例子,都是文獻資料上一筆帶過,甚至不曾介紹。
幼蟲的自然觀察,生態行為真是精彩萬分,一些擬態、偽裝、驚嚇、欺敵……等伎倆更是高明,看書介紹、聽人述說,都不如自己親自觀察、發現,當您試著克服「懼蟲症」 ,踏出幼蟲的自然觀察第一步後,您會發現您的教學活動是非常生動活潑的!記得當初開始在辦公室飼養「蟲蟲」時,是引來不少同仁「噁心」 、 「恐懼」聲,但當同事們發現牠的有趣、可愛行為後,卻為牠所深深吸引,也一同愛上「毛毛蟲」的自然觀察之行三 、蝶蛹的自然觀察美麗的蝴蝶終於「破繭」而出了,然後接著一陣陣的歡呼、驚嘆之聲不絕於耳,真美呀!好美喔‧‧‧這是電視廣告或文章內容中,常見的畫面旁白或內容然而,這樣的敘述卻是錯的!姑且不論它是否為公益廣告或是唯美的文學作品,它所帶給學生們的是錯誤的知識當一隻蝴蝶終齡幼蟲完成牠「不斷的吃」 、 「不停的長」的階段後,就會四處爬行,尋找適合的地點準備化蛹,因此許多有養幼蟲經驗的教師或學生,常有辛辛苦苦養大成「蟲」後,蟲卻不翼而飛,四處找尋不著,甚至誤以為遭螞蟻「抬走」的慘痛經驗!其實,此時牠早已覓得「吉地」化蛹去也!蝴蝶幼蟲化蛹並不會吐絲結繭,但牠還是具有吐絲的能力,在選定化蛹地點後,會先吐絲做絲座,再將尾部具勾狀構造的攫器勾附在絲座上形成「前蛹」 。
經過數小時到數天的時間,前蛹會退下外皮成為蛹,前蛹期的長短會隨濕度、溫度、天氣與季節等因素而不同依筆者飼養、觀察之經驗,通常一般的前蛹期平均僅約數小時,但在濕度大、較冷洌的季節裡,前蛹期卻可長達六、七天由前蛹退下最後一次皮的階段,常是決定化蛹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在退皮時,前蛹必須不斷的強烈抖動蛹體,以便將外皮退去,然而此時卻常動搖絲座,或蛹體自絲座脫落掉落地面,摔成一攤「血水」 ,即使外表無傷,日後也常造成羽化失敗的情形依蝶蛹的外形,可以分為「垂蛹」和「帶蛹」兩種斑蝶、蛺蝶、蛇目蝶等蝶蛹是屬於垂蛹,而鳳蝶、粉蝶、弄蝶、小灰蝶等則是屬於帶蛹垂蛹就像小燈泡般倒吊於絲座上,終齡幼蟲化蛹時是以尾部攫器勾住絲座,外觀像「J」字、魚勾狀倒懸,然後由下方的頭部開始往上退下外皮,再變成垂蛹而帶蛹則則是築好絲座後,尾部在下,頭部朝上,腹部另還有一束絲橫跨固定,像極了電力公司技術員維修電力設備,攀爬電線桿並佇立電線桿上時之模樣前蛹退皮時,也是頭部先開裂,並蠕動身體使前蛹外皮由上往下褪落蝶蛹由前蛹剛進入蛹期的階段時,整個蛹呈半透明濕濡狀,此時蛹體也是軟軟的,非常脆弱,因此人為的捉取、碰觸等干擾,或是掉落地面,常造成日後的不能羽化。
蛹期的時間長短,與蝶種、天氣、空氣中的濕度、以及是否以蛹越冬型態越冬……等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例如一般鳳蝶類的蛹期約 9-14 天、蛺蝶科、粉蝶科等約一週左右,而小灰蝶類則常只有4、5天而已,至於越冬型者,則又另當別論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臺灣一些一年一世代,且以蛹越冬的蝴蝶蛹體,外觀都偽裝酷似環境,如赫赫有名的一級保育類蝴蝶─寬尾鳳蝶、早春發生的斑鳳蝶、黃星鳳蝶等,蛹形都酷似化蛹環境中的枯樹枝,蛹體上還常不時分布一些偽裝的唯妙唯肖的「青苔」 ,更有趣的是樹枝狀蛹體的頭部上方還「裝」的像被頑皮小孩折斷過的「痕跡」 同樣是一年一代、早春發生的黃領蛺蝶蛹形,則又有另一種不同的「風味」 ,牠的外觀像極了未成熟的小芒果,小小的、非常可愛這些一年一代的早春蝶種從五、六月化蛹,蛹體必須漫漫熬過熾熱難耐的夏天、景色蕭然的秋季和冷洌難擋的冬日,一直要到翌年春暖花開的三、四月,才會羽化成蝶,這長達八、九個月的時間,不可預期的外力、天敵隨時都有機會危害到牠的生存,因而不得不發展出如此驚人的求生策略,筆者每每端詳牠們時,常會感動的不能自己!找蟲、觀察蛹的外形、顏色及變化是筆者進行野外自然觀察、或是在飼養觀察記錄時,最感興趣的題材之一,記得一次在拇指山區的自然科教師研習活動中,發現到林下一株高度不及 50 公分的朴樹,只「長」出5片嫩綠的小葉片,不覺露出莞爾之一笑,隨即呼喚同行的周老師前來欣賞:這是什麼植物?只見周老師順口一句:「沒什麼呀!小朴樹一顆嘛!」 ,只見機警的她,隨即發現「上當」了,接著莊玉梅老師老師也上當,甚至周老師還故意拿去「考」臺大植物學教授,教授還真的給考倒了,一邊說著:看不出來,我不認識,手順勢還想去捏捏、辨識一番。
只見周老師立即阻止,否則這外形酷似嫩葉的豹紋蝶蛹,一定當場「頭破血流」 ,死於非命!又有有一次拿了一株化蛹於盆栽植物上的黃星鳳蝶,故意擺在辦公桌上,只見許多同仁大費周章的仔細端詳,花了好多時間才發現牠,甚至有的人找了半天還是「遍尋不著」 ,等指給他們看時,才恍然大悟,嘖嘖稱奇不己!只能用:「天啊!太厲害了!偽裝的太像了!難怪我找不到!」雖然蛹體無法移動進行位移運動,但並不表示牠不能「動」 ,固定在蛹座上的蝶蛹還是可以做前、後、左、右的扭動「運動」 ,尤其是蛺蝶科的蝶蛹,「運動」能力特別強,依筆者觀察經驗飛行能力強的蛺蝶等蝶種,當有人為的干擾或其他的「風吹草動」 ,牠會。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