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维利心理学论文范文-试议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word版下载.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9056774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2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维利心理学论文范文:试议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word版下载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的优秀论文范文, 对正在写有关于维利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 段:光接触的平均时间仅减少9. 5秒/分钟,低Mach被试仅减少15 秒/分钟,这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通过0光接触向主试表明 他们无所隐瞒(尽管他们实际上在说谎),而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则 倾向于回避主试的目光;相应的,在制约组中,尽管被试都没有欺骗 行力,低Math被试的H光接触时间并未发生变化,高Mach被试的|=| 光接触时间却减少11. 7秒摘要:上世纪60〜70年代,Christie创造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心理 学构念,而Exline,Geis和Bogart开创了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 德心理研究,后继研究者继承并不断完善他们的实验策略,探讨了马 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尤其是欺骗和逢迎)、道德判断(包括 道德观和道德推理)、道德教育的关系研宄结果发现,尽管有证据 证明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存在密切关系,但两者是否是直接 的因果关系仍存争议,不过多数学者一致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不 道德行为缘于其道德判断和道德教育,他们决策时将传统道德标准排 除在决策标准体系之外,因此描述他们道德判断砬采用“非道德”而 不是“不道德”。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主义;道德心理;不道德行为;道德判断; 道德观;道德推理;道德教育1003-5184 (2013) 01-0015-07Christie和Geis (1970)开创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心理学研究, 他们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心理和行为上有四个明显特征:(1)处 理人际关系吋缺乏情感,对人无同情心或感情;(2)不关心传统道徳, 对人采取冷酷的、工具性的态度;(3)无严重精神变态,无扭曲现实 障碍,对情境和他人采取谋算分析的态度;(4)对形而上观念的承诺 程度低,更关注他们自己的行动计划,而不是比目标更重要的理由 (Christie&Geis, 1970, pp.3-4)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Christie JT•发的MachIV和MachV成力经典量表被众多研究者采用,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心理学研宂经久不衰,积累了大量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马基雅维利主义政治思想以“非道德”(amoral)为特征,并因此被反对者斥为“毒药”(弗里德里希•迈 内克,2⑻8, p. 115),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中的非道德倾向同样 也是心理学研宄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例如,Fraedrich等人(1989) 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中有三种非道德元素:(1)侵略性和操纵 性(aggressiveness and manipulation); (2)剥夺性(exploitation);(3)阴谋性(deviousness)。

      实际上,道德心理研究始终是马基雅 维利主义心理学研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此类研究实际上在回 答两个不同层次的理由:理由一,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是否存更多不道 德行为?理由二,如果理由一为真,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为何有那么多 不道德行为?理由一要探索一种事实,而这种事实将成为研究者和普 通公众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理由二要探索的是因 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有助于理解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的形成机 制1. 早期经典研究Christie和GeisC 1970)的专著《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中直接引用了 11篇实证研宄,其中三项研究已成为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的经典,大量后续研究都 建立在这些经典研究基础之上Exline等人(1961)设计的两阶段实验验证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在欺骗他人时与主试的H光接触的特征第一阶段,尽管实验组(进 行欺骗的被试)和制约组在实验处理后的访谈中与主试的目光接触时 间都有所减少,但在实验组中,高Mach被试与主试的0光接触的平 均时间仅减少9. 5秒/分钟,低Mach被试仅减少15秒/分钟,这表明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通过目光接触向主试表明他们无所隐瞒(尽 管他们实际上在说谎),而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则倾向于回避主试的 目光;相应的,在制约组中,尽管被试都没有欺骗行为,低Math被 试的0光接触时间并未发也变化,高Mach被试的S光接触时间却减 少11. 7秒/分钟,这显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缺乏认知动力时更容易 丧失兴趣(Christie&Geis, 1970,pp. 65-67)。

      第二阶段,主试当面 指责实验组被试的欺骗行为,此时低Mach被试与主试的H光接触时 间继续减少,而高Mach被试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在有同伙 在场的情境下,低Mach被试与主试目光直视(held glance)的时长 相应减少,而高Mach被试则不受该情境影响;有欺骗行为的高Mach 被试最终承认欺骗行为(即使被指责)的相对较少上述结果表明马 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善于在他人在场的情境中制约自己的行为,并抵抗 来自他人的影响(Christie&Geis, 1970, pp. 68-73)Exline 等人(1970)的实验并未发现高Mach被试与低Math被试在不道德行为中 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独特的实验设计和变景选择受到后继研究者的关 注和继承另一项经典研究是Geis的“骗局实验”(the con game),实 验设计Y—个不对等的竞争性游戏情境,三个被试既可以独立完成游 戏也可以相互结盟以击败第三方Geis特别关心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在骗局实验中的操纵(结盟)行为,他发现高Mach被试之所以能在 骗局实验中获得高分,与其结盟(交易)策略关系密切,低Mach被 试在结盟时以个体化的公平(justice)作为心理准则,高Mach被试 则很少考虑公平性,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们更能接受50〜50的结盟 条件,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其非个人化的(iropersonal)、认知主导型 (cognition^dominated)的认知风格,传统道德观对其并不重要 (Christie&Geis, 1970, pp, 155-156)。

      骗局实验”顺应了道德 认知研究的潮流,为其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道德观和道德推理的研究幵辟Y道路Bogart等人(1967)通过实验探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认知失 调现象,他们发现在有伙伴诱导的情境中,高Mach与低Math被试产 生作弊(欺骗)行为的概率相当,这表明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并不在 道德上占有绝对优势•,高Maeh被试极少在高失调情境(high dissonance)中产生作弊行力,而情境因素对低Math被试的影响则 不明显,这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行为更理性,他们在实施欺骗行 为前对风险有清晰的判断;在低失调情境中,高Mach被试的作弊行 为很少失手(Christie&Geis, 1970, pp. 236-259)实际上,上述三 项研究的最初目的并非讨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道德判断,对马基雅 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是认知研究的副产品最初,Christie和 Geis力求价值中立,拒绝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进行道德判断(即拒绝 回答理由一),他们反复强调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基于认知的人格 特质,不能用其判断个体的智力和道德水准,更不能用其辨别“好 人” “坏人”然而,面对这种在西方文化中“臭名昭著”的人格特 质,价值中立知易行难,Christie和Geis也不知不觉将其视力一种 消极人格特质,直至他们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身上的诸多优点,原 先的消极态度才逐渐转变(ChHstie&Geis,1970,p. 339),而其后 的研究者则在上述经典研究的基础上越走越远。

      2.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behayior)为了回答理由一,必须讨论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的关 系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实验研究是主 流,大多数实验采用了道德发展心理研究中的道德两难理由其中 Hegarty 和 Sims (1979)、Jones 和 Kavanagh (1996)、Granitz (2003)的实验研宄证明,马基雅维利主义是引发不道德行为的重要内部因 素,高Mach被试更容易认可非道德行为,更容易优先选择获取竞争 优势而不是践行道徳近期,Kish-Gephart等人(2010)的元分析 研宄系统探讨了影响职业人选择不道德行为的三类因素:个人特性、 道德理巾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其中涉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论文11 篇,研究结果确认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工作中以操纵他人满足自己需 要,为了实现目标他们的确更容易选择不道德行为上述结论是否意味着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定比非马基雅维利主 义者缺少道德良心而做出更多不道德行为呢?答案并不简单,因为异 议的声音也很响亮同样是实验研究,Flynn( 1987)、Street和Street (2006)的实验研宄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并不是天然的道德败坏 者,他们是否选择不道德行为与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并无实际差异。

      这些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实际上验证了 Christie和Gels经典 研究中的假设,即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1 2 3下一页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的优秀论文范 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维利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 文片段:为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研究者必须考虑情境变量的调节作用前 述Bogart的经典研究中曾发现高Mach被试在被揭发概率低的情境下 才表相关现出更多欺骗行为,与该研宄类似,Cooper和Peterson(1980)的实验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选择是否采取不道德行为时更加理性,而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则感情用事Haire 11和 Hartnagel (1976)通过实验探索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管理者的信任的 交互作用,结果发现总体上高Mach被试“偷钱”(不道德行力)的 比率高于低Mach被试,但管理者对被试的信任程度是重要的调节变 量:对自己信任的管理者,高Mach被试在低监控情境下“偷钱”行 为更频繁;对自己不信任的管理者,低Mach被试反而在高监控情境 下更频繁;高Mach被试不管在哪种情景下都更善于掩盖自己的不道 德行为除了情境变量,还右研宄发现其他心理变量也可能成为马基 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的调节变量,例如Drake (1995)同时使用 MachIV和内疚量表(Mosher Guilt Inventory)的内疚一良心分量表(Guilty-Conscience subscale)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56%的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内疚量表上的得分也很高,这意味着马基雅维利 主义者在表现出不道徳行为吋常常伴有内疚感。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研究中,大多数实验设计都以欺 骗行为(口头或行为的)产生的次数作为因变景,那么马基雅维利主 义者是否果真善于欺骗呢? Christie和Geis对经典研究的分析并未 发现一致结论(Christie&Geis,1970, pp. 53-75 )DePaulo 和 Rosenthal (1979)的研究发现高Mach被试说谎(口头欺骗)成功率 只比低Mach被试略高,再探索说谎类型,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最 擅长的谎言是明明喜欢某人却假装讨厌Geis和Mocm (1981)的实 验发现:同样是说谎者,高Mach被试比低Mach被试更容易被相信; 同时,高Mach被试是否说谎更难被判别;高Mach的说谎者与高Mach 的诚实者都容易被信任,而低Mach的说谎者比诚实者更容易遭到怀 疑Ross和Robertson (2000)的研宄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确更 经常说谎,并且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说谎的认知基础来自其人性观:(1)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因此操纵和被操纵都是理所当然的;(2)他们认 为公平待人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