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混凝土进展.pdf
5页国外混凝土技术新进展国外混凝土技术新进展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生产的混凝土, 今天已成为全世界各种各样结构工程建设首选的建筑 材料,这主要是由它的经济性所决定:原材料来源广泛、便宜,施工与维修费用较低廉 使 混凝土技术向前推进的两大驱动力,是加快施工速度和改善混凝土耐久性 西方工业国于 40~70 年代曾因为早期强度很高的水泥问世, 而当时结构的设计强度尚不 高,于是出现将混凝土以大水灰比、低水泥用量的方式生产,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易于 施工操作, 然而这给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带来后患, 尤其是当其暴露于侵蚀性环境工作的条件 下 在近些年来的进展中,最突出的就是添加高效减水剂制备的“超塑化拌合物”,即用水量 较低,而流动性还非常好的拌合物,硬化后由于孔隙率小,因而强度高且耐久性优异为使 暴露于侵蚀环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长久的目的, 运用阻锈剂、 环氧涂层钢筋和阴极保护 等,也是同期出现,并且已为众所周知的先进技术途径 除了加快施工速度和改善耐久性以外,第三种驱动力,即对环境友好的工业化材料, 这 方面在未来技术评价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大本文以下列三方面作为技术评价的基准: A.材料与施工费用 B. 耐久性 C.对环境友好 这里不打算对混凝土技术所有最新的进展做一综述, 只从近三十年来笔者认为是较为重 大的进展中有选择地进行一简短地回顾。
1 1 1 1、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 Malhotra 在十七年前曾说过:混凝土技术多年来没有什么大的进展,40 年代开发的引 气是其中之一,它改变了北美混凝土技术的面貌;高效减水剂是另一个重大突破,它在今后 许多年里将对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带来重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超塑化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包括 高强混凝土、高耐久性混凝土、高掺量粉煤灰或矿渣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水下抗分散混 凝土、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等 60 年代日本发明的萘磺酸盐与西德发明的磺化蜜胺树脂,是高效减水剂代表性产品 阴离子的长链化合物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 通过电性斥力使其有效地分散在水中 日本首先 将这种混凝土用于高强桩的生产,七十年代于公路和铁路桥上采用了坍落度中等、强度在 50~80MPa 的混凝土梁;在西德,首先将高效减水剂用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改善粘稠拌合 物的流动性,而无须变化水胶比由于两者可以同时兼顾,因此如今高效减水剂在全世界到 处都用于生产高强、高流动性和耐久性的混凝土 萘磺酸盐与磺化蜜胺树脂通常存在坍落度损失快的问题, 虽然可以通过在现场后添加的 方式来解决,但这样既费钱又费事。
1986 年,日本人开发了长效的高效减水剂,它是含羧 酸盐、 酰胺或羧酸酐的水溶性化合物 硅酸盐水泥水化形成的碱性溶液逐渐激活高效减水剂, 生成水溶性分散剂, 有助于坍落度长时间维持 含有环状聚合物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开发, 使拌合物能够同时具有高流动度、 坍落度长时间保持且高抗离析 萘系与蜜胺系的长效减水 剂商品现在也已问世 2 2 2 2、高强混凝土和砂浆、高强混凝土和砂浆 高强混凝土(>40MPa)首先用于 30 层以上高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这种建 筑物下部三分之一的柱子, 在用普通混凝土时断面很大 除节省材料费用外, 与钢结构相比, 加快施工速度也是采用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特点,自美国芝加哥在 1965 年以 50 MPa 混凝土浇注 Lake Point Tower 的一些柱子以来,北美和其他国家到处都在用高强混凝土建造高层建 筑 芝加哥 79 层的 Water Tower Place 大楼柱子采用了 60MPa 混凝土; 多伦多的 Scotia Plaza Building和西雅图的Two union Square Building两座建筑物则分别有90 和120MPa强度的混 凝土柱子。
为获得高强度,通常要借助高效减水剂将水胶比降到 0.4 以下,因此,同时获得的重要 特性就是低渗透性, 这是在侵蚀环境中保持长期耐久性的关键 更多的高强混凝土应用是将 耐久性,而不是强度作为首要的考虑海洋混凝土结构——大跨桥梁、海底隧道和离岸采油 平台,是这种应用的实例 高流动而不离析是超塑化、 高强度混凝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 这类拌合物的工作度一般 可用火山灰质或矿物掺合料,如硅粉、粉煤灰、稻壳灰与磨细矿渣来改善易于泵送和成型 可以显著减少大工程, 如配筋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高层建筑、 离岸构筑物的施 工费用 CBC(化学粘结陶瓷) 、MDF(无宏观缺陷)水泥制品和 DSP(微粒压实产品)是新的 一族高强水泥基材料,它们具有很高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但限于非结构应用为达到高 强结构应用的高韧性要求,法国 Richard 等人开发出掺有钢纤维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实际是 超塑化的活性粉末砂浆 其水泥用量为 1000Kg/m3; 细砂与煅烧石英 230 Kg/m3; 水 150~180 Kg/m3; 和微纤维 630 Kg/m3 用机械压实的试件经 400℃热处理后, 抗压强度可达 680 MPa、 抗折强度 100 MPa、弹性模量 75GPa。
现在预测活性粉末混凝土未来的发展还为时过早, 因 为尽管它的初始费用高昂、加工技术复杂,但在建筑业还是有适当的用途,特别是在高侵蚀 环境中,大掺量的微纤维使其抗裂性能提高,保证了它的水密性 3 3 3 3、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 所谓高性能混凝土,开始是用于表征具有高工作度、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的混凝土因此 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首要区别是后者强调高耐久性 由于在严酷环境条件下, 除非 结构物在其服务过程不出现裂缝, 否则就不可能获得与维持高耐久性 所以这种混凝土必须 设计成具备高度体积稳定性 为了减少混凝土由于温度收缩和干缩产生的开裂, 必须限制混 凝土拌合物中的水泥浆含量 Mehta 和 Actcin 提出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限定总水泥浆量为混凝土体积 的 1/3;允许部分硅酸盐水泥用火山灰或有胶凝性的掺合料来代替 Aïtcin 曾预言:掺矿渣、粉煤灰、硅粉、亚粘土、稻壳灰和石灰石粉的三元混合水泥除 了可以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更经济外, 还能发挥它们的超叠作用, 改善其新拌与硬化时的 性质 在 1993 年,美国混凝土学会下属的技术委员会提出一新的高性能混凝土定义:满足工 程特殊要求的各种性能,可包括易浇捣而不离析,高长期力学性能、高早期强度、高坚韧性 与高体积稳定性,或在严酷环境中使用寿命长久,并且匀质性良好的混凝土。
根据该定义, 耐久性不是高性能所必须的,这样就会形成开发严酷环境下未必耐久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后 果 例如在公路工程中, 美国有人就提出几种以高早强水泥用量在 400 Kg/m3 左右或更多的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Mehta 认为:除非采取特殊的措施,否则这种混凝土是很容易 因为温度收缩、自身收缩和干缩应力而开裂的显然,仅从加快施工速度出发,就可能对结 构使用寿命造成危害 所以建议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要考虑运行周期费用, 而不是初始造价 同时,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个问题,即长期耐久性成问题的混凝土,究竟是否能作为高性能混 凝土进入市场?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正在世界各地成功地用于很多离岸结构物和长大跨桥梁的建造, Langley 等人叙述了几种加拿大一长大跨桥梁所用的拌合物它们用于主梁、墩部和墩基,硅粉混合水泥用量为 450 Kg/m3,水 153L/ m3,引气剂 160mL/ m3 和高效减水剂 3L/ m3 其坍落度大约在 200mm;含气量 6.1%;1d、3d、28d 抗压强度分别为 35、52 和 82 MPa; 基础和其他大块混凝土的混合水泥用量为 307 Kg/m3,粉煤灰 133 Kg/m3,用水量接近,但 引气剂和高效减水剂掺量大幅度减小,坍落度约在 185mm;含气量 7%;1d、3d、28d 和 90d 抗压强度分别为 10、20、50 和 76 MPa。
根据加拿大和美国的透水性与氯离子快速渗透标准 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两部分混凝土都呈现非常低的渗透性对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需 要非常强调加强现场实验室试验和质量验收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另一领域是高性能轻混凝土,相对于钢材,普通混凝土的强度/自 重比很低, 掺有高效减水剂的高强混凝土则大大提高了该比例; 用有大量微孔的轻骨料代替 部分普通骨料,就能进一步提高这个比例由于骨料的质量不同,密度为 2000 Kg/m3、抗 压强度在 70~80 MPa 的高性能轻混凝土在一些国家已经商品化并用于构件生产在澳大利 亚、加拿大、日本、挪威和美国,高性能轻混凝土已用于固定式和漂浮式钻井平台;因为水 泥浆和骨料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高,它可以不透水,所以在侵蚀环境中能够很耐久 采用掺 10~15%硅粉甚至更高的混合水泥配制的超塑化混凝土,具有优良的粘附力,因 此适用于湿喷的喷射混凝土进行结构修补,这也是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领域之一 4 4 4 4、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 技术工人短缺和节省施工时间, 是日本开发和应用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原因 由于这种 混凝土要有足够的粘聚性,以保证其浇注过程不致离析,粉体需用量较大,如果全用水泥, 容易导致开裂,因此粉煤灰、矿渣或石灰石粉的掺量通常较高。
如日本明石大桥的锚固墩 290000 方混凝土里均掺有 150 Kg/m3 石灰石粉在法国,预拌混凝土厂生产供应自密实混 凝土,作为无噪音产品,可用于城市街区一带的混凝土浇注由于减小噪音、节约劳力并延 长钢模板使用寿命,预制混凝土业也对其感到兴趣 5 5 5 5、延长使用寿命的一些技术、延长使用寿命的一些技术 钢筋锈蚀已使得大量混凝土结构出现劣化 除了上述高性能混凝土以外, 还有一些技术, 包括阻锈剂、环氧涂层钢筋、阴极保护和混凝土表面的保护性涂层,分别叙述如下: 阻锈剂——掺有 2%亚硝酸钙将氯离子浓度的阈值提高到足以防止钢筋锈蚀的水平阻 止阳极反应,例如亚硝酸钙,有将氯离子引起的阳极反应降低到最小的功能亚硝酸根离子 相对接近钢材表面的氯离子量决定其是否能达到保护钢筋免于锈蚀, 提出达到使钢筋不锈蚀 的氯/亚硝酸盐之比要小于 1.5Nmai 等人认为阳极阻锈剂,包括亚硝酸钙,有一系列局限 性他们研究了一种胺基脂,不仅有降低氯离子穿透混凝土保护层能力的作用,还能在钢材 表面形成一保护膜对浸泡在 6%氯化钠溶液中,预先处理使混凝土梁存在裂缝的初步研究 表明: 以胺基脂为阻锈剂, 用量为 5 L/ m3 混凝土, 其阻锈作用要优于以亚硝酸钙为阻锈剂, 用量为 20 L/ m3 的效果。
看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不同阻锈剂的局限性和长期使用 效果 环氧涂层钢筋(ECR)——美国在七十年代就将其用于桥面板;八十年代用于停车场坡 道估计大约有 27000 座桥面板采用了 ECR大部分处于冬季使用除冰盐地区有些情况 下,使用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早期采用 ECR 结构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涂层不当、环氧脱开、 保护层不够或其它施工问题1993 年对 14 个州使用 ECR,暴露于冻融循环条件,时间为 18~20 年桥面板的调查结果表明:自采用 ECR 后,只须少量或无须维护工作;然而,1996 年对停车场的调查则表明:只有 60%获得预期的效果业界用户认为:采用 ECR,只能延 长 10~15 年钢筋不生锈看来现在对 ECR 在价格性能比方面,是否适宜作为长期阻锈的措 施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钢筋混凝土的阴极保护——阴极保护技术包括在相反方向外加电流和牺牲阳极来抑制 电池电流外加电流法通常用于受氯盐污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锈;一些研究者报道: 钢材与混凝土间粘结力的劣化, 很可能是由于钠钾离子的积聚, 它造成钢—混凝土界面的软化; 劣化程度随外加电流的密度和混凝土中含氯量的增大而加剧 表面涂层——根据 Swamy 等人的说法,运用表面涂层保护钢筋免于锈蚀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