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诊治分析.doc
5页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诊治分析【摘耍】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 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 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加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抗心肌 缺血、强化降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 临床效果、心肌酶、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内径与射血分数明显优于 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采川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联 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功能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危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递 增趋势,其治疗方法分为一般药物保守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基 层医务人员如何有效利用静脉溶栓治疗降低死亡率是重点,本文通过观 察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观察,探讨具溶栓 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72例住院患者均符合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 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6例,并 且入院就诊时间在发病后6 h内。
英中对照组男27例,女9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2.408. 72)岁,梗死部位:前壁25例,下 壁及下后壁11例;治疗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 龄(51.528. 22)岁;梗死部位:前壁27例,下壁及下后壁9例两 组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1.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低氧血症在排除溶栓禁忌证后,治疗组患者30 min内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0. 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快速静脉溶栓,并于溶栓结束即刻每隔 30min复查心电图,持续6次,溶栓结朿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波力 维、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倍他乐克、硝酸酯等应用治疗组在对照 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莱博通,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1. 0 ”次,静脉滴注2次/d, 15 d为1个疗程1. 3观察指标 1. 3. 1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控制,心肌酶恢复止常,抬高ST段至少冋降50%;有效: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已基本控制,心 肌酶恢复正常,抬高ST段回降<50%;无效:临床症状、并发症、心电图、 心肌酶未改善或加重。
总冇效率二(显效+冇效)/总例数X 100%o1. 3. 2溶栓结果判断标准参照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血管再通间接判断指标:①60〜90 min内抬高ST段 至少回降50%;②TnT (I)峰值提前至发病12 h内,CK-MB峰值提前到 发病14 h内;③2 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④治疗后2~3 h内出现再灌 注心律失常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考虑血管再通,但第3项与第4 项不能组合[1] O1. 3. 3心肌酶学演变CK及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4~6 h即 可增高,24 h达峰,48〜72 h恢复正常,两者联合,主要由于急性 心肌梗死的诊断,还可用于评估梗死范围及再梗死1. 3. 4 BNP变化测定 咽P主要是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多肽类 激素,是心室对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的反应研究表明BNP可以预测患 者预后,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诊断上冇独特优势,BNP升 高及升高幅度可以预测心力衰竭及严重程度:2] o1. 3. 5心脏超声测定由于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异常可与心肌坏死、 心肌顿抑、心肌冬眠或三者有关,其中心肌顿抑常在2周内恢复,因此 于2周时行心脏超声检查。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 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 2检验P<0. 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 1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2%,治疗组为 94.44%,差异冇统计学意义(P〈0・05)2. 2溶栓结果溶栓后两组患者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o 见表 22. 3心肌酶演变经治疗,治疗组心肌酶峰值及下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o见表3表3两组患者酶学变化情况(x-土s, U/L)观察指标 对照组(n二36)治疗组(n二36) PCK 峰值 30361324 24371275 <0. 05CK-MB 峰值 326129. 8 246112. 1峰值时间14・71・7 11.21.52. 4 BNP变化经治疗,治疗组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o 见表 4表4两组患者BNP变化(x-土s, pg/ml)观察时间 对照组(n二36)治疗组(n二36) P24 h 547. 1465. 24 512. 4747. 36 <0. 0572 h 372. 6352. 94 301. 5442. 591 周 194.72土41.27 131. 7240. 962. 5心脏超声结果 结果示治疗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对照组,但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5左室舒张末内 径与射血分数比较(x-s)观察指标 治疗组(n二36)对照组(n二36) P左室舒张末内径 (mm) 49. 26 3. 54 54. 774. 28 <0. 05射血分数(%) 54. 37 8. 32 45. 979. 79 <0. 05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 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出血、破裂、血栓形成和 冠脉持续缺氧痉挛而造成的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破坏、管腔堵塞密切相 关[3]因此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主要措施,在临 床上常规采用具有高性价比的尿激酶溶栓尿激酶不但具冇激活纤维酶原 的蛋白水解酶,能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栓溶解,恢复冠 脉灌注,而且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再形成注射用磷酸肌酸钠主要用于缺血状态下心肌代谢异常, 具有稳定心肌纤维膜功能,不仅通过抑制核背酸分解酶而保持细胞内腺 瞟吟核昔酸水平,抑制缺血心肌部位的磷脂降解,述通过抑制ADP诱导 的血小板聚集而改善缺血部位的微循环木组研究数据提示,治疗组患 者给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后,其临床效果、心肌酶、BNP、 左室舒张末内径与射血分数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提示该治疗方案不仅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还能减少梗死 面积,恢复心肌功能,控制心肌细胞膜稳定性至于溶栓再通率稍高于 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除外与样木量较少有关所致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域心 肌灌注是首要任务,早期采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可以 提高临床效果,还可有效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改善预后,值得临床 推荐应用,尤其是不能开展急诊介入治疗的基层医务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1]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46-156.[2] Harr iso n A , Morrison LK , Krishnaswamy P , et al. in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dyspnea.JAnn Emerg Med, 2002, 39 (1): 131 -133.[3] 刘勇,赵人国,王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8): 69-71.[收稿日期:2014-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