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朴、典雅的——原始太极拳.doc
12页古朴、典雅的——原始太极拳□ 杨德川此文发表在《武魂》2009年第4期现传自北京白云观的原始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它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由万籁声所传的原式太极拳从体系和拳架上截然不同此拳据传为轩辕黄帝看到蛇雀相斗所创,后经历代道内真人、祖师的不断完善而形成此拳过去一直在道家内部传承,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曾为清末重臣李鸿章保镖的峨眉道人高虎臣,从四川青城山带到北京,并逐步从道内传向世俗我的老师(启泽散人)骆巨方、道教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原始太极拳现在的掌门人,师从高虎臣的弟子白云观道人安生远骆师为人谦恭和善,从不与人争锋,多年来不但在白云观道内授拳,而且在社会授拳,为该拳走向社会,惠及百姓、强身健体,做出了努力骆师不但品行高洁,而且功夫精纯,许多弟子学生都说骆老师的拳架沉稳,内力浑厚,还有的说,看到骆师打拳时各种奇异现象2008年在江西南昌,由新加坡出资举办的道家大会上,骆师代表白云观出场表演原始太极拳,8分钟的精简架子打到高潮处引来阵阵掌声,等打完全套拳,场上又起来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骆师连续5次出场谢幕才算平复观众的热潮本人跟骆师学拳已经十多年,经过感同身受,反复研究,(此前也学练过许多太极拳,看过许多太极拳的资料、光碟、网络视频)感觉到原始太极拳以它独特的体系和修炼方法,列为最优秀拳种之一。
下面根据自己体会向大家介绍此拳一、原始太极拳的体系组成原始太极拳共分四部分:动部、静部、快部、慢部动部十三个式子;静部二百一十一式;快部十三个式;慢部一式全部拳共计二百三十八式动部:此部在原始太极拳里面实际是修炼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本人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经与老师交流认同,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骆师此动作曾拔了20多分钟,倾倒了许多学生);“童子拜慈航”,跪地拜观音,三拜九叩,低头拔背,对治疗颈椎,失眠都要很好作用……此部的修炼就是为下面的静部盘架打下坚实基础此十三式也可单独修炼,对养生价值作用很大静部:该部是整个原始太极拳的骨干架子此部特点是:拳架古老、低盘矮桩、快慢结合、开展大方拳架古老:此套拳架虽然很些式子与现在社会流传的太极拳式子名称相同,但是动作不同。
比如,“白鹤亮翅”、“抱虎归山”、“云手”等云手”有四个,每式不同但更多的式子名称独特,比如,“跨虎登山”、“犍牛拉车”、“金驼盖尾”等,但我们却可以从大多数式子中,看到现在流传太极拳式子的原始痕迹低盘矮桩:比如,“野马分鬃”此套拳架走的非常低,仆步摆头,形似野马奔走中的分鬃甩头青蛇出洞”取蛰伏一冬的蛇出洞,架势也非常低,其他有关马步、弓步的架子都非常低,吃功夫快慢结合:此套拳架里面大多数式子打起来比较慢,但也有许多快式子和发力动作比如几个云手和高潮中的踢腿、扫退等端庄大方:此套拳打起来感觉方方正正,大气磅礴,就像毛笔字中的楷体字,横平竖直、一撇一纳非常遒劲骆师说:安师爷说,“此拳处处是桩功,式式皆试力”非常有意思的是此套拳架,与现在流传的杨、吴、武、孙等拳架,虽然拳架式子不同,但套路编排走向非常相像比如:“如封似闭”走到头,然后是“抱虎归山”…….“云手”、“高探马”…….几个踢腿高潮然后又是“如封似闭”、“抱虎归山”“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如封似闭”……“云手”,再后来第三个“云手”前有一些类似前面的重复式,但动作不一样等等套路走向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式子多一下,少一下罢了由此,也证明了杨氏太极拳在形成中,不但对陈氏太极拳架子进行了修改,而且还纳入了社会上流传的其他拳式,包括编排走向。
快部:十三个式子类似长拳,打起来较快它在整个拳套里,一个是具有技击作用,一个就是具有内气外放的作用我们知道练拳到一定火候就会有内气,但内气老在体内不行,有时在里面折腾,尤其是经络、气穴没有完全打开之前所以适当的快拳发力,有利于内气外放,特别是技击时只有内气外放,才能把内功作用到对方,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打击力慢部:一个式子此式要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打完,所以这式,也可以说是四组式子本式子的特点一是练气,一是试力练完此式要采三十六口天罡之气和七十二口地煞之气完了就可以打坐进入内丹功的修炼试力,类似大成拳的试力,本式两掌交叉弓步平行穿掌和向地面穿掌,共计七十二次,结合采气,进行穿掌试力,大幅度穿掌,抻筋拔骨,痛快淋漓为什么此套拳法以四部命名谈点自己理解动部是对气功的修炼却叫动部,而静部是本套拳法的骨干拳架却以静命名,似乎两者应该互换名称才对其实本套拳法的创编者深深领会到太极文化的真谛——“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静中触动动又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动、静部的命名告诉我们,只有在打拳中不断地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习练,才能出功夫,真功夫,达到修炼的目的著名武术家蔡云龙曾说,武当注重内功修炼,少林拳也有内功,内外家其实很难分野。
对此,可能引发了许多人的解释,但我的理解为,虽然武当、少林都注重内功,但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修炼根本不同的两条:一是从慢中下手;二是从柔中求刚(极柔软,然后极刚强)据此理,老师总跟我们说,盘原始太极拳要慢,越慢越好他自己的一套拳(主要是静部、慢部)打下来要两个小时另外,慢虽然容易出功夫,但是一味的慢也容易导致盘拳时的僵滞内家拳不但讲求内功深厚,还要讲轻灵快捷所以慢中还要出快,为此,本拳在三部增加了快部但快慢也要相互转换,所以第四部编排了慢部关于动静的关系,我曾在《精武》杂志上撰文《动静相间求松净》,对此有过探讨动静、快慢是太极的统一体四部一体体现了原始太极拳编排的科学性现在由于时代的发展,生活快节奏,人们的时间都非常宝贵,一般人很难一次把全套四部拳打完所以骆师说,四部拳架既可以连一起练,也可以抽出一部、两部单练为了使该套拳的骨干架子更加完美和谐体现特色,骆师把第四部慢部移到静部结尾,使之成为一套更具特色的太极拳架子二、原始太极拳具有特殊的修炼功能1、健身价值1)具有保健按摩功能修炼此拳一段时间很多学员都反映,皮肤细腻光滑,就像用洗发液、洗浴液洗过的感觉因为行拳走架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与空气摩擦的过程。
骆师说,打拳时会产生与空气的摩擦力长时间的打拳空气的按摩、涵养对皮肤当然有保养作用道家讲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在这里也是一个小小的体现吧2)修残补缺,强身健体道家认为,人一生下来是纯阳之体——先天,后来随着生理的变化和后天的影响,阴阳不断转化,身体逐渐衰退,——后天修炼太极拳就是要后天补先天,达到却病健身,益寿延年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后天由于五谷杂粮的摄入和疾病等影响,身体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疾病,原始太极拳四部的修炼对五脏六腑、肌肉骨骼,从里到外都有很好的按摩、修残补缺作用有病祛病,无病健体2、内功的修炼原始太极拳以它独特的拳架和修炼方法体现出它出功夫快,养生价值高的特点原始太极拳既然是拳就有技击作用,就离不开内功的修炼尽管,由于人民的潜质不同,感悟不同每个人的感觉可能不一样,但大致可以分成这样阶次1)练出黏糊劲,产生摩擦力练拳开始都是空架子,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打出黏糊劲,用骆师的话说,产生与空气摩擦力这时感觉,两手有抻不断,扯不断、黏黏糊糊的感觉,就像水中划水产生的阻力,又像站在水中,感到上下左右水的压力武术界有句话说,“力由试而得”,由于此拳“处处是桩功,式式是试力”,所以内气在这种不断的摩擦力下进阶很快。
2)劲灌四稍,增加合力力与劲的区别在于,力是人的先天本力,是由于劳动产生的笨力,而劲是通过练拳中去僵化柔而产生的内力通过第一阶段的打拳试力(力由试而得),内劲逐步加大,它在内气的带动下向四稍冲击,形成本阶段的特色——劲贯四稍,使浑圆力、内外三合的合力不断增强此阶段,对于技击作用有很大的提高3)内气贯通,随意流动到了此阶段体内松净、内气鼓荡、充盈,就像水银一样可以四处流淌,并流出体外拳谱中提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此阶段不但有肢体上的上下相随,而且有内气带动的像九曲珠那样的节节贯穿它的标志是轻灵快捷,潇洒自如,练起拳来非常惬意在技击上更上一层4)无形无相,全体透空在(3)阶段基础上内气除了体内流淌,而且可以随意流向体外,逐步达到无形无相、全体透空的境界此阶段是练拳的最高境界,也即我们常说的: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的大道无形的最高境界到此境界呼吸到了体呼吸、胎息阶段,即,不但有呼吸系统的呼吸,还有体细胞的呼吸,尤其是依靠细胞的呼吸感应大自然的灵气,达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境界学无止境,艺无止境,练功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挖掘自我潜能的过程,挑战自我的过程。
即使你达到了很高境界,也还是要修炼人的生命是个过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达不到理想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在练功工程中,会感觉到不断有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无限的惬意因为,我们打拳到一定阶段体内就会有各种反映,打起拳来感觉很有意思,再没有空架子,枯燥的感觉练武有一句话:“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求真功指的是时间、节奏的掌握,练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不考虑自己的体质蛮练傻练也不行另外,练武术切记不要过于执著,盲目追求,功夫是练出来的,不要急功近利一味去追,容易出现偏差骆师常讲一句话就是“道法自然”,他要求我们耐下性子好好习练,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出了什么功夫也不要去管它,功到自然成我衷心希望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了解、修炼原始太极拳,也希望原始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惠及更多修炼者我非常崇尚道家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锻炼自己,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我对众人的祝福!原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法最初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他根据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此拳法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
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老拳谱上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还记载着演变出的多种拳法,如吕洞宾祖师创编的“吕式太极拳”,陈抟老祖创编的“华山太极拳”等 张三丰(1247~?)祖师1324年到武当山,调神九载,道始成,人称邋遢道人,自成一派,被后人称为道教邋遢派他综合前人的成果,创编成为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既有养生、又有技击的系统完整的原始太极拳法该法被道教邋遢派尊为主要功法,从此在道教内部代代秘密相传,世俗难以问津 辛亥革命后,娥眉道人高虎臣在北京哈德门外火神庙住持,曾收了几个俗家弟子,原始太极拳法始流入社会可惜原始太极拳法老拳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98年道教邋遢派功法第八代掌门人,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骆巨方道长鉴于老拳谱的无处找,为不使此拳法失传,根据恩师安声远道长的传授,回忆整理出了“原始太极拳法”新拳谱 老拳谱由动、静、快、慢四个部分组成新拳谱在编排时删去了一些重复动作,在次序上又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将其整理成动、静、快三个部分动部原有十三个动作组成,称前十三式整理时删去了几个技击动作,增加了几个养生动作,成为系统完整的养生功法之一,取名“九转还阳功法”,仍有十三组动作。
快部是一套技击性很强的功法,练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纯刚,也有十三组动作组成,称后十三式慢部老拳谱上只有一组动作,叫做“仙人跨鹤拜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