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自媒体”之名转战移动阅读“独唱团”的互联网公司蜕变记.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玩***
  • 文档编号:201623322
  • 上传时间:2021-10-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7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以“自媒体”之名转战移动阅读“独唱团”的互联网公司蜕变记 从2010年7月6日第一版《独唱团》出版,到12月27日宣布团队解散,不到半年时间作为执行主编,马一木发布独唱团解散消息的时候,最终加了一句:我坚信我们会重新回来we"ll be back   两年后,2012年6月,独唱团在电子杂志中重聚腾讯推出由独唱团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子杂志《ONE》以及韩寒官方交互平台《韩寒》,韩寒把它称作“互联网文化精选产品〞在推出个人平台不到一天时间里,韩寒在腾讯微博的听众到达六百多万  10月,《ONE一个》登陆苹果商店没有大面积的市场推广,韩寒只用了8个英文字母“One is all〞,《ONE一个》便在24小时内荣登 App Store 中国区免费榜榜首意见领袖的名人效应让ONE—一个变成了First—第一个,而自媒体的强大裂变效应,则让流传速度成倍数地增长对此,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认为,架构在微博、平台上的个人账户是“个体户在商场开店〞,《ONE》和《文摘》等个人品牌的应用则是“经销商开店〞,这说明自媒体正进入更成熟阶段  凭借着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韩寒打响了入市移动阅读的第一枪,这股清爽脱俗的“ONE旋风〞刮过之后,它的热度能维持多久?凭借韩寒的影响力能否让它在众多基于iOS平台的电子杂志中脱颖而出?  就移动阅读市场而言,如韩寒般的“明星主编〞少之又少,韩寒和他的团队借用新媒体平台更为沉稳地打造作为自媒体方式存在的“韩寒〞品牌,是否能引发更多此类APP的怒放?这种脱胎自博客、微博,而今越来越专业化的自媒体,会不会步上《开啦》、《澜 LAN》等个人电子杂志“火爆开场悄然收尾〞的后尘?  身价涨了,代言来了  比广告更有魅力的“蝴蝶效应〞  假如你喜爱韩寒,那这个阅读APP还是可以收藏一下的,因为每天都可以看到偶像或者其他名人署名的文章;不过,假如你只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那么《ONE》的内容就“简洁得接近简陋了〞。

        每天一张照片,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问题与市场上常见的杂志类阅读应用相比,《ONE一个》中没有选择从概念到视觉呈现,高喊“冗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口号的“ONE〞将简约和纯粹用到极致即便如此,读者依旧觉得文章太长,专栏作家尹珊珊表示:“实话实说,文章太长了,看不下去对于iPad或者iPhone上的阅读,我只能接受十分轻的文字量,特殊是心情太重的东西,我体力不支,但是图片和第三版的问答还是很可爱的〞在《ONE一个》每天推举的短文中,除了韩寒会执笔外,也会邀请一些名人撰稿  虽然《ONE一个》除了团队之外,已经和《独唱团》没有内容上的关联,但从“韩粉〞的角度出发,只要是韩寒主编的杂志就够了名人的号召力也直接招来广告商的青睐,《ONE》首个版本就得到了耐克的投放  这笔收入有多少,编辑部好像并不看重,“至少养《独唱团》的团队没有问题,何况我们原来也只有六七个人,其实谁都不指着这个赚钱〞韩寒身兼数职自不必说,编辑部其他成员也都是兼职做《ONE》,比方视觉总监周云哲如今的主业是《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  《ONE一个》带来的边际效应要远大于直接的广告收益应用上线后,韩寒代言的最高身价上涨了100万,到达1200万。

      11月,由韩寒主编的大型科普书《地球往事》也将上市出版  从“写杂文的〞到CEO韩  设想“互联网公司〞蜕变  在腾讯推出《ONE》电子杂志时,马一木被问到“什么时候能有《ONE》的客户端?〞根据当时的规划,他想在半个月内就会推出iPhone及iPad应用但是从电脑到的延长并不像他想的那般顺利审批不是传统出版才有的特色,苹果商店的审查速度和规则有时候更加令人发指每一个应用都要经受多次被拒、修改、重新提交……尽管苹果近期将审查期从1个月缩减到1个星期,但审查也变得更严格  10月上线的时候,距离规划应用已经过了四个月至此,电子杂志、官方交互平台、微频道、应用程序、独唱团全体成员落户微博,“韩寒网络矩阵〞初露端倪只是外界纷纷阐述韩寒如何看到电子出版的宽阔将来时,韩寒拿出的解释却是无奈:“纸质书实在出不了,所以转向电子杂志在一年多里我们尝试换了各种各样的名字,甚至隐姓埋名,想了各种方法,最终都不行〞  韩寒并没有渲染从纸质到电脑,再到的切换的价值和意义,“对我来说,微博也好,博客也好,我都无所谓,因为那只是写杂文的一个载体,今日流行的载体,明天就会被淘汰,但文艺作品永久会在那里〞  但是对于编辑部的每一个人就不是变换载体那般简洁了。

      美术总监何禾称自己要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和应用之间转换,要不断提示自己不同媒介和用户之间要抱有何种理念来完成理想的交互,设计理念和原则始终要在脑袋里,“不同媒介交互的方式完全不同,书籍可能更多通过装帧和质地,网页则更倾向电脑操作习惯,可能接下去会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相关产品〞  而马一木则看到这个编辑部将会渐渐转型成互联网公司,韩寒的作用相当于互联网企业的CEO《ONE》一出来就火爆,抛开韩寒的个人因素,其实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阅读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缺〞 第 4 页 共 4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