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素质:中学教师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docx
10页综合素质:中学教师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中学教师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内容提要】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心情紧急源和人际关系紧急源的应激反响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教师身上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成长和进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以中学教师为被试,采纳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和影响因素讨论发觉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并不严峻;教龄6-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峻的阶段;职称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性别、所在学校是否重点以及是否班主任对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显着影响 【关 键 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情感衰竭/去共性化/成就感 【正 文】 1 前言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讨论开头关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月美国学者讨论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心情紧急源和人际关系紧急源的应激反响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1,2]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心情衰竭、去共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1]。
其中心情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心情情感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假如这种疲惫的心情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心情,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共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国外已有多种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如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厌倦倦怠量表(tedium burnout inventory)、罗马职业倦怠问卷(rome burnout inventory),其中影响、应用最广泛的是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l) 职业倦怠简单发生在医疗护理、训练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当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响,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心情、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病症是工作满足度低、工作热忱和兴趣的丢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3]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讨论发觉[1],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简单对学生失去急躁和爱心,对课程预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掌握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进展有显着的消极影响。
文献[4]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肯定的消极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病症讨论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训练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讨论方法 2.1 被试 本讨论采纳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市和四川省选取4所中学的230名教师进展测量,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90名,男113名,女77名;年龄范围在24~40岁之间,教龄1~5年的48名,6~10年的41名,11~15年的56名,15~20年的45名,讨论样本中没有教师教龄超过20年;重点中学102名、一般中学教师88名;班主任64名,非班主任126名;职称分布为中教二级76名,中教一级101名,中教高级13名 2.2 工具 采纳maslach编着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有讨论[5]发觉,其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的全都性mbi一共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心情衰竭维度(包括9个题目),如“我感到自己的感情已经在工作中耗尽了”;去共性化维度(包括5个题目),如“我感到对待有些学生象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和成就感维度(共8个题目),如“我能很有效的处理学生的问题”。
采纳4点计分法,从“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常常如此”分别记1-4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全部工程的平均分假如心情衰竭维度和去共性化维度得分越高,同时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职业倦怠程度越严峻 在本次测量中,整个mbi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66,情感枯竭维度为.76,去共性化维度为.56,成就感维度为.74,处于国外讨论对该系数报告在0.52~0.91范围之内[6]问卷的构造效度用因子之间的相关和因素分析指标说明情感枯竭与去共性化之间的相关为0.541,情感枯竭与成就感之间的相关为-0.112,去共性化与成就感之间的相关为-0.385,符合量表法对于各个次级因子之间中低相关(0.1~0.6)的要求mbi的三因子模型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以宜进展验证性因素分析,在amos4.0软件中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得到各验证性因素分析指标分别为:χ[2]=344.77,df=206,rmr=0.07,gfi=0.91,tli(nnfi)=0.85,cfi=0.84,pnfi=0.57,rmsea=0.06,说明数据支持模型构念 2.3 施测程序 讨论事先征得本人和学校领导的同意,进展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
3 结果 3.1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特点 中学教师在情感衰竭、去共性化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2.71±0.62、1.85±0.49和3.44±0.43,由于本讨论采纳4级评分,中数为2.5,所以结果显示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比拟高,去共性化现象并不严峻,成就感也很高 3.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进展状况 从职业倦怠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工作时间的增长是产生职业倦怠的条件之一因此,我们依据教龄来考察教师职业倦怠的进展状况依据国外讨论对教龄的阶段划分以及本次测量的施测时间,将教龄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用1、2、3、4代表,依次对应被试局部所述的各教龄阶段教龄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情感衰竭和去共性化的进展趋势是全都的,两条曲线呈近似平行分布状态;而成就感的进展曲线与情感和去共性化的凹凸是对立的,这也与malslach以及国外其他讨论者的结论全都成就感的进展趋势是先下降在缓慢上升;情感衰竭和去共性化的进展趋势是先上升再下降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工作开头到工作的6~10年成就感始终呈下降趋势,而情感衰竭和去共性化却呈上升趋势,工作的6~10年是倦怠表现最严峻的阶段。
附图{图} 图1 教师职业倦怠与教龄关系图 3.3 性别、职称、是否班主任、是否重点学校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教师的性别、职称、是否班主任以及所在学校是否重点在倦怠各维度上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见表1 表1 中学教师在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附图{图} 对倦怠感的三个维度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性别、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是否班主任间差异进展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全部的二维交互作用均不显着,性别、是否班主任、学校类型在三个维度上也没有显着的主效应,只是职称在情感衰竭维度上有显着的主效应(f=3.49,p<0.05),中学一级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显着高于中学二级教师(f=3.42,p<0.05)从平均数上看,一级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高于高级教师;去共性化程度的也是一级教师,最低的是高级教师;成就感随着职称的上升而上升,高级教师的成就感,二级教师的成就感最低 虽然差异检验并不显着,但从表1的数据可以发觉,女教师的情感衰竭状况和去共性化状况都比男教师要轻,成就感比男教师高;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都有肯定的差异,一般学校的教师情感枯竭以及去共性化程度都比重点学校的教师严峻,成就感也较重点学校的教师低;班主任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比一般任课教师严峻,去共性化现象也较一般教师严峻,成就感比一般教师高。
4 争论 4.1 关于测量问卷 经过分析发觉,问卷的信效度指标与国外的讨论根本全都,信度效度良好需要指出的是,mbi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指标χ[2]/df、rmr、gfi、pnfi和rmsea都到达了良好的标准,但tli(nnfi)和cfi则不是很好(它们到.90是良好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缘由可能是样本较小且实行的整群抽样方式但总的来看问卷可以用于对中国教师的讨论 4.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态状况并不严峻该结果并不与教师是倦怠高发群体相冲突这其中最重要的缘由是较重的职业倦怠所导致的工作效能降低会使个体离职或者被学校调换,严峻的职业倦怠者也因此不简单在一般科任教师中测查出来倦怠测查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作出肯定的猜测和建议,顶防严峻倦怠的发生就本讨论而言,中学教师的情感衰竭成分得分较高,说明教师由于工作的过度压力而导致的心情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的感受较深,以前的讨论[7]也说明有48.5%的教师感到“工作太累”,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等去共性化成分代表教师的师生人际交互作用维度,这个因子的得分过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以及对工作的各方面表现出的一种消极、冷酷或过度客观的反响。
讨论的结果说明,教师们的去共性化程度较低,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效能或成就感是教师对工作成绩的一种自我评定,一般而言这种效能感来自于实际的工作成绩虽然总体的倦怠状况并不严峻,但高成就感、低去共性化和相对高的情感衰竭也可能是一种压力不平衡状态的先兆,这好像对应着罗伯特和吉姆士对工作疲惫描述[8]的其次阶段,令人满足的工作成绩是建立在过渡支出根底上的假如在这种状态下连续工作,不进展必要的调整,倦态就会因此而进一步加剧 4.3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进展特点 教师的成就感与教龄不存性关系如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进展是一个波动过程,呈现出高凹凸低的趋势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进展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展息息相关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对工作的感受也不一样依据教师成长的几个阶段[9],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会把搞好师生关系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易消失对学生冷漠的现象;而且在工作之初的几年内,工作的适应和阅历的积存也会体验到成就感渐渐增长当进入关注情境阶段后,教师关注的焦点就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关怀班级的大小、时间压力以及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同时许多教师也开头担当毕业班教学和治理的重任。
但是这时教师的训练教学技能远还没有到达成熟的程度,随着对新工作热忱的消逝以及对来自教学的、人际关系的和学生的压力体验渐渐加深,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和去共性化程度渐渐上升随着工作阅历和教学技能的增长,职业进展进入成熟阶段,教师对训练教学工作越来越轻车熟路,对工作中的压力应对方式也渐渐成熟,所以成就感又逐步上升,相应地情感衰竭程度和去共性化程度渐渐下降 4.4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 本讨论中发觉的女教师的成就感低于男教师的状况,这可能有多方面的缘由虽然检验已说明职称和性别对成就感没有交互作用,但性别职称的不平衡(χ[2]=85.4,df=6,p<0.00)也的确是伴随女教师的低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教师两个负性维度表现出来的程度比男教师低,这可能与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特征以及类似母亲的情感角色期盼有关,虽然成就感较低,但对学生并不冷漠 讨论之前我们曾经假设,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状况要比一般任课教师严峻,讨论结果局部证明了这个假设班主任教师除了担当课程任务外,还在班级治理、处理学生问题等任务上担当的责任和压力要大于一般任课教师国外有讨论[10]说明,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讨论也发觉学生的问题行为是造成教师压力的首要因素处理学生问题需要较多的情感支出,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