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9页第十章 其次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应》中的其次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学问的前提下,讲解并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学问,人体须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需刚好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需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新奇心浓,思维灵敏,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爱自己动手,不喜爱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意学生自我探究,小组探讨模式来学习新知三、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 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驾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改变及意义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学问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二)实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实力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学问,培育学生收集资料的实力。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2.引导学生酷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难点: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驾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改变及意义五、教学工具和手段视察、探讨、沟通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六、教法和学法 突破重点与难点:(一)、教 法 1、 启发式——逐步引导,渐渐深化 2、 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 探究式——发觉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 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视察、动脑思索、动口表达 4、主动参加课堂活动, 练习巩固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 前 准 备 生物心脏模型7个 、多媒体课件二)导 入 新 课复习10.1节血液内容引出血管学问。
三)课 程 新 课活动一 突破重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方法:采纳小组探讨方式,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完成表格,进行评比打分设计思路:形成表格,便于对比;小组探讨,全员参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记忆活动二 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淌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生:由于心脏的作用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淌,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其次个学习内容 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 脏利用生物模型,留给学生视察的时间老师在展示过程中,留意提示学生视察心脏的形态、大小、内部的结构等(学生仔细视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小组探讨以下问题:【视察探讨】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主动地探讨,预习过的能主动带动其他学生参加小组比拼】采纳小组评分式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组的探讨结果每组有一个生物心脏的模型,每组代表展示的的时候要向其他组同学实物展示出来沟通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说明: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设计思路:利用生物模型采纳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多次强化记忆;针对同一问题,相同时间内同学间的差距知道自己的不足后,自己改进,进而进步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板书设计:10.2第一课时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中间偏左 形态:倒置的梨 大小:与自己的手握拳头的大小差不多心脏的结构:有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 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 左心室:连接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静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其次课时(一)导 入 新 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纳小组抢答方式,进行评比二)课 程 新 课活动一: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1.突破重点:驾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改变及意义分别来探讨体循环和肺循环视察视频,小组探讨以下内容:(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起先?血液流经何处?最终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改变?在何处发生的改变?小结:老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将大的学问点小化,逐一突破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视察视频,探讨以下内容:(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起先?血液流经何处?最终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改变?在何处发生的改变?小结:老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将大的学问点小化,逐一突破看图学生讲解,总结肺循环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反复强化理解设计思路:这个学问点比较抽象,利用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利用小组评分调动全员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小组成员之间沟通探讨,加深对学问的印象,远比老师说,学生听的效果来的好得多同时最终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验证学习的成果。
老师强调问题思索: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吗?(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探讨内容: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板书设计:10.2其次课时 人体的血液循环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3、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4、静脉血: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第三课时(一)课 前 准 备 秒表,听诊器,血压仪,多媒体课件等(二)导 入 新 课复习上节血液循环内容三)课 程 新 课1、活动一:视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淌状况2、突破重点: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学问小组探讨:心率和脉搏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3、活动二:老师利用秒表,学生记录自己的脉搏的跳动次数再在原地做蹲起运动,之后记录十秒钟 与之前对比! 小组探讨: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快还是安静状态下快?4、沟通探讨: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下问题进行沟通、探讨,学生讲解: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2).什么叫高血压?如何预防高血压,应留意些什么?5、老师讲解血压仪的运用方法。
请一位同学协作老师演示四)课 堂 小 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完成自我评价:完成课本55页板书设计:10.2第三课时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心率和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宁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二、血压3、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4、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12~18.7kPa)5、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 (8~12kPa)6、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常常超过18.7/12kPa【预料性问题1】.第一次比较详细的探讨心脏结构,有的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反应不过来指的是哪部分解决方式】:将学问分解,各个击破:1)先学习心脏的四个腔叫什么2)视察生物模型,了解各个血管叫做什么3)老师随意指出一个,让学生快速的反映出来是什么结构4)组合,每个腔连接的血管是什么5)每个小组抽查,学生讲解,过程中进行小组评分同时培育语言表达实力预料性问题2】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基础上,看图54页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会把体循环,肺循环弄混淆,无法区分;不清晰血液的流淌方向。
解决方式】:同样分开探讨,各个击破,将问题细小化,比如探讨体循环的起点是哪?经过的血管依次?终点是哪……然后在组合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是课堂的主子,让学问是由学生发觉、探讨、沟通出的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目的:这样子做学生对学问的理解深刻最终由学生组合在一起,全班同学沟通小结把图片转化成文字在用箭头连接起来,看上去就简单理解多了预料性问题3】在看图10-9(鱼尾鳍的血液流淌示意图)和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蓝色的血液和红色的血液解决方式】:老师交代清晰,颜色的改变代表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改变,并不是血液本身的改变但是动脉血是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预料性问题4】.在小组展示过程中,依据难易和重难点程度,分为了抢答题,必答题等,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解决方式】:为了更好地限制课堂纪律我做了如下的措施:1)将小组分号2)回答时,每组只派一个同学,并且由老师来确定是几号回答也是为了抢答时更好看清快慢3)将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同时加入到评分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