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之认知疗法.doc
8页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认 知 疗 法一、认知心理学观点n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认知领会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 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中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n S----C----Rn S----刺激n C---认知n R---反应认知影响与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健康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与会代表们又为健康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的定义还必须包括提高道德品质因此,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这一健康的新定义,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逐步重视起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咨询认知: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同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可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不同之处认知心理学观点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认知疗法与精神分析比较n 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三、认知行为治疗内涵n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研究发现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1、心理障碍产生是人的认知而不是不良刺激造成的,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中介,每当人有一种想法并信以为真时,就会伴随出现相应的情绪和行为2、心理障碍和负性认知(消极、悲观的态度)互相影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得以延续打破恶性循环成为治疗的关键3、情绪障碍的患者中总能发现若干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正是患者痛苦的直接原因,识别和改变这些认知曲解,就能引起情绪改善认 知 疗 法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 1.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n 贝克也指 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 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2、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总结的11种非理性信念,即“B”:1、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2、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 己的价值;3、世界上有许多可憎、可惜、邪恶的坏人,应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4、当生活出现不如意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5、不愉快的事总是外界造成的,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捆扰的;6、人生充满困难与压力,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其发生;8、一个人以往的经验决定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9、人必须依靠他人,特别是远比自己强的人,这样生活才会好些;10、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伤心难过;11、人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一旦不能如此,便会痛苦一生。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必须”、“应该”等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如“一无是处”、“废物”等3、糟糕至极(awfulizing)----认为如果一件事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如“糟透了”、“坏极了”等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 ABCDE模式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习认知疗法有重要的意义:(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贝克将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所激活; (3)治疗医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即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适于处理哪些问题和疾病? 例 如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如性功能、食欲、体重等)、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 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病人往往在认知范围的大小、内容和本质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执和消极的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像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
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入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 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四、治疗的关键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艾利斯n 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
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梅钦伯姆n 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