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docx
4页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数学组 职克明一、学习目标:(一)、 知识与过程目标:通过对方程的产生,发展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方程的意义二)、 方法与技能目标:通过分析,观察,理解性表述,梳理出方程的类型与特征,会求简单方程的解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方程的知识, 更加热爱祖国, 更加热爱生活, 用心学习数学知识,用优异成绩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二、教学过程 :(一)、 方程的概念学习数学,同学们对方程的概念是非常熟悉的,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 ax2+bx=0(a 、b 是实数, a≠0);ax2+c=0(a 、c 是实数, a≠0);ax2=0(a 是实数, a≠0) 什么是“元”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 . “元”的概念:1. 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创立了“天元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进而建立方程这种方法的代表作是数学家李冶写的《测圆海镜》( 1248),书中所说的“立天元一”相当于“设未知数 x”所以在简称方程时,将未知数称为“元”,如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 “一元方程” 而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 n 个未知数,我们称为“ n 元方程”2. 九章算术之一《后汉书·马严传》“善《九章筭术》”唐 李贤 注:“ 刘徽《九章筭术》曰《方田》第一,《粟米》第二,《差分》第三,《少广》第四,《商功》第五,《均输》第六,《盈不足》第七,《方程》第八,《句股》第九。
《九章算术·方程》 白尚恕 注释:“‘方’即方形,‘程’即表达相课的意思,或者是表达式於某一问题中, 如含有若干个相关的数据, 将这些相关的数据并肩排列成方形,则称为‘方程’二)、方程的种类我们接触到的方程按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来分,有一元一次方程 如4x-3(20-x)=6x-7(9-x)1一元二次方程 如 x (x+1)-2 (x+1)=0一元三次、四次方程,我们接触不多,知道就行比如 x^3-7x+6=0按方程是整式还是不仅仅是整式,里面还有分式,甚至还有根式,有化学,物理诸多内容,我们分别给出整式方程,分式方程,有理方程,无理方程,物理方程,化学方程等等三)、 方程的性质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 ( 或减 )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 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 a=b,c 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则: (1) a+c=b+c (2) a-c=b-c性质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3) 若 a=b, 则 b=a(等式的对称性)4) 若 a=b,b=c 则 a=c(等式的传递性)用字母表示为:若 a=b,c 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不为 0)。
则:a×c=b×c a ÷c=b÷ c(四)、 方程的求解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 1. 移项; 2. 等式的基本性质; 3. 合并同类项; 4. 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的步骤: 1. 能计算的先计算; 2. 转化——计算——结果例如:3x=5×6解 : 3x=30x=30÷3x=10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 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这种变形叫做移项,根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1⒈公式法(直接开平方法)⒉配方法3. 因式分解法4. 十字相乘法2(五)、 解方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与化归 公式法(六)、 当堂检测1、中国《九章算术》的作者是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移项,合并同类项, 化为 13、一般的四次方程还可以待定系数法解, 这种方法称为 法,由笛卡尔于1637 年提出4、《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 35 个头;从下面数,有 94 只脚问笼中各有 只鸡和 只兔5、写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最有收获的三点:①、②、③、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