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2确立科学学习的主体.doc
14页专题学习2 确立科学学习的主体【主题内涵】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不少教师心中明白这个道理,实际操作起来又相当困难,甚至穿新鞋走老路,这里涉及到教师对主体的认识和如何操作的策略问题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指的是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和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能把成果展示和汇报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得到真正的体现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老师说了算,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随便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是听从老师的安排,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实现的,知识的传授可以这样做,但是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必须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这样的教学中,必须要学生亲自参与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带来的这种变化,以新型的眼光看待学生,以新型的理念要求自己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范围之内,教室外的大自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心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科学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学生的科学探究往往延伸到课外,开始于课前,探究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信任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的世界里永远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自然事物、现象,都要想办法让他们去经历,丰富的经历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知识不要把唯一的答案交给学生,科学探究允许用不同的观点,教育孩子既要珍视自己的观点,也要关注别人的观点,更要反省自己的观点体现学生的主体,还要跟悉心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读教科书的过程,也不是刻板的执行教案的过程如果教学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学过程也会出现许多难以控制的情况。
这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判断,选择有效的策略,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做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把确实具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要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的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要过早的出现结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案例描述】一、世界难道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 有一位老师上《植物的叶》这一课时,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和标本、图片,得出了在大自然中找不到两片完全不同的叶这个结论,激起了学生的怀疑:有的说难道真的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吗?有的说同样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也有的学生说我不相信,要去找一找老师一想就说,“那好,我们接下来就研究到底有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叶”,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老师就与学生一起研究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个课题。
整整花了一个星期,学生找了一千多张叶子,两张两张地比较!结果真的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个结论跟书上的结论相同!为了得到这个结论,花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值得吗?如果每个已被证实的科学结论都要经过这样的反证,课堂还有效率吗?我认为这个结论的意义在于:这个结论是属于孩子们的真正的科学结论!本来是现成的知识,现在变成了孩子自己通过自己探究过程得到的结论,恰恰是真正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包含着获得的过程,它所蕴含的价值远远超过书上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这一千多张树叶的比较学生能做到吗?这个结论包含着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这样的结果对我们启发很大!这个结论保护了孩子的科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一种宝贵的素质也许这些孩子几年以后其他事情都忘了,但他们会记住这样的经历,这会真正铭刻在他们的心里 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这样做?时间不允许,教师的精力有限,因此要选择真正有价值的活动也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生成性的问题出来时,你就立即做出价值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价值的?价值大不大?这就是考验老师的技巧、考验老师的智慧!当然也考验教师的科学素养二、《让玩具屋亮起来》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科学探究,课前我和孩子设计制作了各具特色的玩具屋,我期望孩子们能尝试像真正的电工一样在模拟的玩具屋里接亮小电珠,这其中他们需要考虑很多很生活化的问题,如电珠怎么固定?为什么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电珠比较方便?电线怎么固定?课堂上我提供了丰富的操作资源,同时我精心设计了孩子的探究步骤:首先让学生用1颗电珠、一个开关、一组电源和导线组成一个简单的回路让玩具屋的一间屋子亮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用2颗电珠、一个开关、一组电源和导线采用串联的办法让玩具屋的两间屋子亮起来(很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没有接触过串联和并联知识,他们肯定一下子想不到用并联的办法接亮两间屋子);第三步则顺理成章地在讨论这样连接的弊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电珠的办法使玩具屋的两间屋子亮起来。
三个环节层次清楚,而且一环紧扣一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就是科学探究活动吗? 第一次施教:师:你们有办法让玩具屋的一间屋子亮起来吗?你们需要哪些材料?有多个学生参与了讨论,而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尝试,我则巡回指导学生们很快就投入到了实验中,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喊声:亮了,我们亮了!接着我安排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他们用了哪些器材,考虑了哪些问题,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并请了两个成功的小组板书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应该说这一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与我的教学思路很吻合,学生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探究兴趣而当我们讨论黑板上的电路图时,我注意到有几个组的男同学正在悄悄地动实验桌上的其他器材,我用眼睛示意,他们并没有看到,于是我想着赶快过渡到教学的下一环节师:现在让我们用2颗电珠、一个开关、一组电源和导线试着让玩具屋的两间屋子亮起来,能做到吗?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又投入到了实验中,正在我巡回指导时,生:老师,我们已经用2颗电珠、2个开关让两间屋子亮起来,而且还能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电灯呢!我走过去一检查,果然这一组同学擅自用桌上的工具很科学地采取并联的办法接亮了两间屋子师:你们为什么不用一个开关、两颗电珠接亮两间屋子呢?(试图把他们的思路引回到教师原先设计的探究思路上)生:那样多笨哪!生活中的用电就是这样的!(学生丝毫不领情)师:你们真能干,那你们试着把你们这样接的电路图画出来,行不行?(想用这个任务难住他们,让他们有点事情可做,可这个小组竟然很快将电路图给画了出来,尽管不规范,但思路完全正确)我没有当着全班的同学表扬他们,我甚至还有些恼火,因为看到这一组的“违规”尝试,其他有几个组也正跃跃欲试,哎,这不打乱了我设计的探究节奏。
为了顺利地引导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我开始组织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了其他组用一个开关、两个电珠接亮屋子的弊端然而孩子们似乎没有了课堂刚开始时的投入与激情,尽管大部分组都已经按照我的要求用一个开关、两颗电珠将玩具屋的两间屋子接亮了,但愿意参与讨论的同学并不多,站起来的同学有些勉强可能受了“违规”操作的小组的影响,一些组的同学有些怀疑地看着自己的玩具屋,一些同学则还有些心不在焉,在讨论时总忍不住去动动桌上的其他器材,看到我在看他们,又连忙停了下来师:刚才我们用导线把两节电池、一个开关、两节电珠连接了起来,让玩具屋的两间客厅和卧室都亮了起来,今天的任务好像已经完成了但和我们自己家里的照明设备相比,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课堂出现了一会沉默,过了一会儿有几只手零零碎碎地举了起来,当我用目光示意刚才“违规”的小组的同学,希望他们能讲出他们的想法以帮助我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上时,他们却似乎有些不屑地坐在那里,并不举手(或许是对我刚才并没有表现出很欣赏他们样子的一种“报答”吧!)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孩子讲到了点子上,于是顺着他们的思路我让孩子们尝试进行改进第三次的尝试,孩子们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兴奋,在一个角落里,我听到了这样的话:“你注意到了杨洋的玩具笔了吗?我想知道她是从哪儿买来的。
这是学生开始对活动正失去兴趣的一个信号另一些组好像为如何确定他们的探究方向感到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得有些焦虑再看看刚才“违规”的同学,他们正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前面两位同学在低头交流着什么,而后面两位同学则有些无聊地看着他们的玩具屋在我的设想中,孩子们应该始终是兴致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而且应该随着探究活动难度的增强表现出更高的激情,然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我原先的设想,为什么越到后面他们越不兴奋,甚至有些学生还表现得有点兴味索然?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希望在课堂上进行怎样的科学探究?带着这些疑问课后我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孩子们坦承了自己的想法[课后调查]:你们喜欢这样的上课吗?你们希望在课堂上做些什么?生:有点喜欢,因为今天我们把玩具屋接亮了,但也不太喜欢,我们想自己动手试试,可好像都是你一步一步在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生:而且我们做出来的结果都是差不多的,我觉得没劲生:张老师,下次上课你是不是让我用用课堂实验室里的其他器材,不要都是你指定的生:我们组完成得很快,我希望可以去看看其他组,可是你就让我们坐在那儿生:是的,我们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先把两间屋子接亮了,你虽然没有批评我们,但你也没有表扬我们。
生:我们本来想让你再给我们一些电珠和开关,但怕你不同意,所以没有开口生:我是组长,可是我们实验的时候他们不听我……尽管我期望我的课充满科学探究的意味,然而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后的调查显示,这节课上似乎并没有发生真正的、令人激动的科学探究,孩子们并不向往这样的“科学探究课”那么真正的科学探究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在其中要做些什么?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课堂环境又应当怎样?课后我与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探讨,我希望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反思能帮助我澄清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与把握[反思]:问题的症结何在?(教研组讨论)邱老师:这堂课应该说有科学探究的成份,但都是在你严格掌控下进行探究,其实是一种引导式的科学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份很小俞老师:除了学生操作外,其他时候你没有给他们任何的自主权,学生尽管“做”了科学,可他们只能按照你既定的步骤进行,这也可能是你这节课到最后气氛越来越不活跃的原因朱老师:学生与你设计的探究节奏不相吻合时,你总是想把学生依然拉入到你的既定“轨道”中,其他课可能学生还会听你,而这节课上学生已“做”了科学,他们已经有了科学的结论,当然不买你的账何老师:其实科学探究的课我们应该考虑到孩子程度、能力、兴趣的不同,一些男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而大部分的女同学不太爱动手,所以科学探究课我们是不是一定得让所有的学生从同一起点开始,然后到达同一终点?邱老师:对刚才“违规”的一组,你应该表扬他们,然后给他们机会做新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