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文明史纲.doc

113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36406472
  • 上传时间:2024-03-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8.51KB
  • / 1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文明史纲(原“欧美近代史”)导论:作为现代文明史的整体世界史今天,由于人类交往手段的高度发达,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很小,以致于可以被称作“地球村”(加拿大传媒学宗师Marshall McLuhan[1911-1980]1962年提出的说法)既然世界已经只是个小村庄,那么个中应有之义便是:这个世界的各个民族事实上已经认同于同一种文化或“文明”──尽管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尽管大家都还在程度不同地保持、甚至还在力图强化自己的文化个性而这种同一的文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明”既然如此,整体世界的历史就不能不是叙述和解释这种现代文明萌生、确立、扩散和演进过程的历史由此就产生了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首先,何谓“文明”?我们知道,“文明”这个概念,既可泛指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就的总和,也可特指一个区域、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所拥有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总和一般来说,建设一个文明需要以一个相当大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人类共同体(或社会)为前提,这个共同体必须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就是说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来从事非生产性的劳动,由此既可营造一些纪念碑式的建筑物(庙宇、宫殿、陵墓之类),又可产生出大量创造非文明民族所没有的知识和技巧的专门家。

      因此,鱼猎游牧民族,乃至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民族,都不应属文明民族之列这也就是说,所谓文明,应该是摆脱了原始野蛮状态的人类的一种存在形态,一种生活方式其次,何谓“现代文明”?那就是目前正为全世界各民族所共同拥有或追求的一种存在形态,或生活方式不难想见,这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性”(modernity),就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许多现实特征,就是各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各项现代化目标总之,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能够一统世界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的内涵,人们已作过大量的描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这三个涵盖极广而且互相渗透的基本原则(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细谈)我们认为,深入理解了这三项原则,就可以把握“现代文明”的精义第三,关于“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要确定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首先需要认清什么是文明史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和一般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大体上应该是一致的,说来似乎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出于天性对自身全面充分发展的欲求,二是各种类型的人类群体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包括相互冲突、竞争这种形式的交往活动,通常所说的“文化冲突”、“宗教纷争”、“民族对抗”、“阶级斗争”之类尽在其间),其中对整体人类文明演进最具影响力者,又当推以若干主要文明区域为单位的各大人类群体之间的交往(具体情况因时代而异)。

      现代文明之所以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典范性,其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吸收了在它之前业已存在的世界各地传统文明的长处从而在层次上高于这些文明;而现代文明这一特性的实现,又不能不以全球性普遍交往关系的确立为前提,故而对它的历史叙述,也就应当从世界各地传统文明相互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谈起,首先应当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而使真正的全球交往成为可能谈起回答了这三个基本问题之后,我们这个课题的内容就应该比较清楚了在我们看来,现代世界史,或者说现代文明史,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意思是说,现代文明的发生是以先前世界诸文明区域之间相对平等状态的结束为前提或背景的,而现代文明的数百年的发展,却又在使全世界的民族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诸传统文明之间的关系)趋于某种新的平等——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平等,而且这一情况是由现代文明本身的性质以及它的内在矛盾所规定了的具体说来,我们认为现代文明的发生发展大致遵循着这样一条基本线索:在1500年以前,世界传统的四大文明(即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和欧洲文明),以及介乎其间、散在于亚、非、美各大洲的一些边缘文明,基本上处在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而且呈现着某种平等对峙的格局,谁也不能吃了谁,谁也不能使其他文明从属于自己;然而,自从积极奉行重商主义的欧洲(首先是西欧)发现了美洲并打通了全世界的商道之后,这一平等格局就开始被突破,天平逐渐向西方倾斜,欧洲文明逐渐获得压倒其他诸文明的优势;由于掌握着世界交往的主动权,欧洲文明在同其他诸文明交往的过程中,成功地吸收了他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并在这样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一种亘古未有的崭新文明,即以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诞生于亚欧大陆西端的现代文明因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注定要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效仿,而由西方的殖民和商业扩张所促成的世界各地区真正连成一气的局面,也为现代文明的风气远播提供了可能,更何况在世界各地奔走的西方布尔乔亚们,也很自然地希望用他们的新价值观到处去教化当地的“土人”,故而现代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极富扩张性的文明,它势必要向全世界扩散,并且还将在扩散的同时,在同其他诸传统文明或文化相互碰撞、较量、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悄悄地改进或完善着自身;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是由局部而整体地分阶段进行的:首先是在欧美和日本,其次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终而波及全球;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这种扩散,世界历史也神使鬼差般地显现出一个有违于该文明的许多缔造者初衷的结果,这就是东方民族独立自强意识的苏醒,也正是这些觉醒了的被压迫民族,在西方广大坚持现代文明原则精神的民主人士的支持下,经过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才使今天的世界隐约出现了欲向类似五百年前的平等格局复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殖民体系的崩解、中心国家势力的分散、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世界财富分配相对均匀化的倾向,或者从国际政治格局角度看,表现为由英欧独霸到美苏争霸再到可能出现的五极乃至更多极世界的演进——在我们看来,这种演变无非是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贯彻现代文明的“民主化”原则的一个逻辑结局。

      这就是我们关于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一般理解循着这个思路,我们打算分五个部分或五个阶段来讲述我们这个关于现代文明的大故事:一、天平向西方倾斜(1500—1650):首先概述1500年以前世界诸传统文明的各自特色和相互隔绝、平等对峙的格局,进而讨论西欧远洋探险的动因、成就及其对东西方世界的最初影响,主要讲的是基督教文明的西欧如何脱颖而出、悄然成势以致突破了诸传统文明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二、现代文明的诞生(1650—1815):这个时期发生在西欧科学、工业和政治领域里的三大革命,奠定了三大价值基石──科学化(或曰理性化,其意义最为重大,堪称基础之基础)、工业化和民主化,新兴的整体世界文明开始萌生、发展;而率先开展三大革命的英国,恃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大肆殖民扩张,终于在1815年基本确立了它的世界霸主地位,并加紧进行对澳大利亚的殖民活动,而俄国与美国也在此时悄悄完成了它们在北亚和北美的大陆扩张,由此大幅度地拓展了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三、现代文明的局部扩散与完善化(1815—1870):这里所谓的“局部扩散”,指的是现代文明诸基本原则在欧美、日本的推广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的初步冲击,其形式不仅表现为欧美工业化的逐步推进,表现为世界的广大区域内此伏彼起的战争、起义、革命与改革浪潮,而且还表现为风起云涌于欧美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所有这些事变进程都在有力地促进着现代文明的传播,同时也在有力地推动着现代文明的完善化或深化――也就是说,在促使现代文明以更大的深度和广度泽被人间四、现代文明的全球扩散与完善化(1870—1945):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文明的扩散与完善化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引起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动和东方国家的民族觉醒,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事变进程:一是英国一国的世界霸权让位与欧洲地区的世界霸权,继而欧洲的世界霸权又在连续两次世界大战中灰飞烟灭,英欧称雄的一极世界终于为美苏对峙的两极世界所取代;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诸中心国家在共产主义(其实是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双重威胁面前进行局部调整,主要是进一步提高了内部的民主化程度;三是宗主国的资本输出和文化输出,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启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强意识,从而推动了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的蓬勃发展五、谋求新的平衡(1945—现在):战后的世界历史,本质上是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高歌猛进的历史尽管有反复、有曲折,但现代文明的诸项基本原则到处都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结果,新技术革命和工业化浪潮到处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少地方劳动者的待遇改善了,公民的参政权扩大了,殖民体系瓦解了,第三世界壮大了,世界资源的分配在趋于均衡(尽管多有曲折),两极世界也在为多极世界所取代(当然,这一点仍有争议,有人说当今是一极时代,美国拥有无可争议的世界霸权。

      不过此论不当,美国已不能为所欲为,力量还是有限,虽然看上去不可一世俄国虽弱,但仍有几千颗战略导弹时刻指着美国,可以毁灭美国多次西欧、日本也能和美国经常在贸易上叫板中国在发展壮大中,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无法独力与美国抗衡)……当然,正如人们所看到的,现代文明在大规模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令人焦虑的新问题,如核毁灭的威胁、生态环境破坏、种族冲突加剧和贫富差距扩大等等虽说国际社会一直在本着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但是可惜的很,这种努力往往并不很成功究竟人类能否在现代文明的范围内找到摆脱这些麻烦的途径?或许根本就是现代文明本身出了问题,它的路已经走到了头?此类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严肃思考我们也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末尾,概要地谈谈我们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其大致思路是:对于现代人类面临的种种麻烦,现代文明难辞其咎原因似乎主要是该文明的“民主化”原则带有太大的模糊性这个原则有两个核心信条,即自由和平等然而这两个信条,不仅各自的含义严重不清,而且相互间又构成了一对非常不易协调的矛盾,长期困扰人类的许多矛盾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类,无不由此衍生,而上述那种种麻烦,又无不源于对这些矛盾的协调努力的失败。

      看来,按现代文明的模糊特性确乎难以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除非人们对它的自由平等观作出能够相互协调的明确而严格的界定──不过这样一来,我们的现代文明也许就会随之被扬弃或被超越,而那时的人类社会很可能将是另一幅图景了第一部分 天平向西方倾斜(1500—1650)第一讲 1500年世界文明的基本格局1500年前后的世界是以亚欧大陆为主体的世界:在这里,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四大传统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和欧洲文明当时文明世界的精华部分就全在这里了此外,在这四大文明之间,以及在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彼岸,便是一些比较低级的边缘文明,包括被统称为“亚洲文明”的日本文明、东南亚文明、中亚文明等,散在于非洲大陆的众多孤立而脆弱的“宫廷文明”(那里有着豪华宏大的建筑,但享有者只是极少数统治者),以及美洲的诸种印第安文明四大传统文明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各种边缘文明虽水平较低,但也生机盎然;而且,主要还是因为相互交往还不很频繁,彼此基本上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故而整个世界各文明区域之间还能维持一种平等对峙、相安无事的局面第一节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比中华文明(约诞生于公元前三千纪末)更古老的文明,如诞生于公元前四千纪中期的古代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诞生于公元前三千纪中的印度河文明等等。

      然而所有那些较早的文明,均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受到强大异族的入侵)而早夭了,对后世的历史没有什么显著的影响,唯有中华文明硕果仅存,历尽劫难而本色不改,绵绵不绝延续至今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一书中谈到为何中华文明有如此之强的生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