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预防控制指南.doc
49页.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21版〕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病症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病症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缓和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枯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结实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穿插免疫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顶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爆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爆发和短时间较大围流行〔三〕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病症局部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四〕治疗原那么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三、病例定义〔一〕临床诊断病例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局部病例可无发热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假设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二〕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别离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说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2.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测到CVA16 或EV71特异性核酸,或从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说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的特异性核酸3.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1∶256,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三〕聚集性病例1周,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四、疾病监测〔一〕疫情报告1.个案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展报告。
如为重症病例,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进展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聚集性病例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爆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方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二〕病原学监测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了解病原动态分布变化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采样此外,以县〔区〕为单位,每月最少需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标本;当月县〔区〕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全部采样以省〔区、市〕为单位,在手足口病流行年份中每年至少采集20对EV71 和10对CVA1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双份血清,以说明和分析EV71和CVA16感染后IgG和IgM抗体的动态变化,评价血清学抗体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省〔区、市〕为单位,每月至少从手足口病病例中别离10株毒株并做血清型别鉴定,鉴定完成后并将毒株及鉴定结果于5个工作日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测序条件的省份,可开展VP1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进展基因定型,序列测定完成后将序列结果于5个工作日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具备测序条件者,将毒株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展序列测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于28个工作日反响基因定型结果所有病例的采样均由医疗机构完成,及时送至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于24小时反响给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结果后,于24小时对检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进展订正,将其病例类型订正为"实验室诊断〞,并在"实验室结果〞处补填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各种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详见"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1〕〔三〕监测信息分析与反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每日对网络直报系统进展浏览,及时对报告的病例进展审核、查重、订正等工作,定期对监测数据进展分析,判断发病趋势,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时,要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定期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反响疫情分析信息。
五、预防控制〔一〕现场调查处置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1.流行病学调查〔1〕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以分析流行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2〕〔2〕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根本信息、临床病症、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3〕调查完毕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结果录入统一数据库,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专题调查: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可开展专题调查,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容,应根据调查目的专门设计〔4〕医疗机构要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进展流行病学调查2.传染源的管理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展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病症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防止与其他儿童接触。
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承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穿插感染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病症消失后1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效劳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效劳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3.标本采集和检测〔1〕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可以采集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脑脊液、血清等,死亡病例还可采集脑、肺、肠淋巴结等组织标本聚集性病例至少要采集2例病例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2〕医疗机构负责样本采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医疗机构进展相关生物学标本的采集〔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地的技术能力,对采集的标本开展核酸检测、病毒别离;不具备技术条件时,及时送上级机构进展检测〔1〕4.消毒措施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单位及时进展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展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展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4〕5.安康教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政府领导下,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播送、电视、报纸、网络、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病症,掌握最根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发动托幼机构教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
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展安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病症要及时就诊和治疗〔二〕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聚集性病例,防止医院感染,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防止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病症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防止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穿插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展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展消毒处理2.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