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考各类题型解读(精品).doc
44页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考各类题型解读(精品)一、单项选择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题型类别】 1.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2.材料型选择题通过文字材料(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力。
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灵活、思路开阔,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比较、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以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等1)揭示本质选择: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2)因果判断选择: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3)比较选择: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4)程度选择: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5)逆向(否定)选择: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并在这些关键字词下面打了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选择4.组合型选择题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1)配伍:对若干史实进行匹配,要求选择相关联或无相关的一组2)排序: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3)多选变异: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解题要领】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审题,领会题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要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和区分备选项,一看被选项是否正确,二看被选项是否符合题意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审、忆、选、查”四个步骤解题,“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
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干、审题肢、审选项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1.概念型选择题解答要领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注意备选项表述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防止概念混淆,还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法,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细心审题把握试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排除干扰选项[例题] (2009年杭州市中考试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选项A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选项C和D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为正确选项2.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要领(1)文字材料类选择: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恐怖主义泛滥 C.毒品走私猖獗 D.贫富差距悬殊[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扩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故D为正确选项2)图表材料类选择: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分析其所描述史实的原因和结果,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A.1924年 B.1925年C.1926年 D.1927年[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所给的图片材料中抓住“中华民国十四年”这一关键时间提示,同时在时间换算时要注意“民国元年”即是“民国1年”的概念,然后进行正确的换算。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解答要领(1)揭示本质选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特点、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抓住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主要矛盾和决定性因素,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例题5](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始,而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则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故D为正确选项2)因果判断选择: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同概念。
[例题6](2009年乐山市中考试题)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时间(年)192119231925粮食产量(亿普特)23.1334.5544.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史实的能力材料中“1921~1925年”是重要的时间限制,这一时期,苏联(苏俄)实施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为正确选项A选项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C选项中斯大林模式和D选项中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不符合题意义3)比较选择: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例题7](2009年贵阳市中考试题)《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史实的能力。
《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而《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故D为正确选项4)程度选择:此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题需要根据“最佳”标准进行判断,从题干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将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排除,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例题](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图表中1842年、1895年和1901年三个时间分别是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故正确答案为B5)逆向(否定)选择: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例题](2009年苏州市中考试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与配伍型选择的结合,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理解,其中B、C、D选项皆为正确的组合,可以用排除法确定A为正确选项4.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要领(1)配伍选择:首先判断被选项中的配伍关联是否正确,排除掉错误的选项,然后判断正确的配伍关联是否符合题意,找出正确的选项[例题](2009年烟台市中考试题)下面改编的这段歌谣来自于互联网:东北有个杨靖宇,其别名叫“忠良将”;东北有个张学良,其别名叫兵谏蒋;东北有个王进喜,其别名叫“铁脊梁”;东北有个杨利伟,其别名叫“震宇航”有关这四位人物及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