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席费尔军事历史——俄国T34坦克.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07893519
  • 上传时间:2023-1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席费尔〔Schiffer〕军事历史——俄国T-34坦克题图说明:钢铁洪流的巅峰黄昏时分,俄罗斯,库尔斯克以东.在硝烟弥漫的大草原上,一辆隶属于苏联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1943年式T-34/76坦克正在一片熊熊燃烧的装甲车辆残骸间搜索前进.这些被击毁的装甲车辆隶属于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军.这种新式T-34坦克〔应该是指是Model 1943式,译者注〕以柴油机驱动,最早出现在1942年冬季的斯大林格勒战场上.它表现得极为坚固耐用,特别是在与德军的装备有著名的"88炮"的装甲战斗车辆的远距离对射时亦是如此.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中,这种被称作"坦克杀手"的装备了76mm火炮的T-34型坦克一波又一波地向缺乏机动性的德军重型坦克发动无畏的反突击,它们冲到距敌坦克极近的距离进行"肉搏战".这一战术造成了德军巨大的伤亡,最终迫使其向西撤退,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东部战线的全面崩溃和纳粹德军的毁灭.在随后的两年里,苏联红军的T-34坦克继续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直到最后一战——柏林战役.作为苏联胜利的象征,装备有T-34/85坦克的苏军坦克团成了第一批进入陷落的第三帝国首都的盟军部队.以一辆装甲车辆的标准来看,坚固耐用的T-34坦克设计简练、造型美观,堪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最完美的标志和象征.由于便于改进,并且对战场上的各种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俄国的工厂在1943至1945年间生产了比英、德两国的产量总和还多的T-34坦克并把它们送上战场.二战结束后,苏联用T-34坦克武装了大批卫星国和盟友,这些T-34战斗在匈牙利、朝鲜、中东和东南亚.从T-34坦克在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战场首次亮相〔此处疑有误,译者注〕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本书出版于1992年,译注〕,但仍有许多晚期型号的T-34作为预备役被封存.而它诞生的母国——苏联,却已经成为了过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上图:T-34/76坦克D型.下三幅图:上为在T-34/76 C型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122mm野战炮而改装成的SU-122自行火炮;中为SU-85坦克歼击车,首次出现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下为SU-100坦克歼击车,是一款性能十分优秀的坦克歼击车,于1944年开始装备部队.上图:战争爆发第一年,一队T-34/76坦克,可以看到各车之间依靠旗语通信.发展历程客观的讲,T-34坦克——这款在二战中给予德军士兵极大震撼的坦克的设计并非从零开始,其设计起源于一系列的快速侦查坦克.最初于1931年出现的BT系列坦克〔BT意为快速坦克,包括BT-1至BT-7系列〕,以与1936年研发的BT-IS〔IS意为用于研究目的〕坦克均采用了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和大直径负重轮,这也为后来的T-34坦克所采用.从BT-7坦克开始,苏联人采用了动力强劲的柴油机.BT-IS坦克首次采用了倾斜装甲板.所有上述型号坦克,包括两种后继型号,A-20和A-30均装备了45mm口径坦克炮,并且在去掉履带后可依靠负重轮在公路上行驶——这也是"快速坦克"名称的由来.上述诸多特点为未来的T-34坦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基于A-30于1939年开发的T-32与T-34更加相似.虽未量产,但却是铺就T-34成功之路的关键的一步.T-32的设计包括76.2mm口径火炮,第5对负重轮〔之前的只有4对〕,并且彻底抛弃了复杂的轮履两用行走装置.上图:BT-7坦克,其采用的克里斯蒂悬挂装置和大直径负重轮很容易辨认.下图:BT-7坦克可以不依赖履带行驶.从图中可以看到取下的履带安放在了车体的一侧.在进行了少量修改后,首批两辆T-32的后继型号的原型车于1940年制造完成,新车被命名为T-34,并成功进行了测试.在3月份改进后的原型车交付部队进行测试.在对传动系统进行了修改之后,T-34坦克安装了改进后的M-1938型76.2mm坦克炮〔管长30.5倍口径〕并投入生产.与许多文献中记载的相反,T-34坦克并未参加苏芬战争.在"巴巴罗萨"战役开始时,苏军投入使用的T-34坦克已达1300辆.但由于柴油产量不足,相当一部分T-34安装了老式的汽油发动机.T-34有多个改进型——从T-34/A到T-34/F〔T-34/85出现后为了便于区分改称T-34/76 A-F〕,再到T-43,最后到T-34/85.T-34/85与T-34/76的区别在于有体积更大的铸造炮塔,火炮口径加大〔85mm〕,身管更长〔51.5倍口径〕.T-34/85同样有多个改型.T-34的底盘改装后可用于多种特殊任务——如架桥、扫雷、筑路等等.值得一提的是,T-34底盘被用来制造SU-85、SU-100、SU-122自行火炮.上图:1936年研发的BT-IS坦克首次采用了倾斜的装甲板,这在世界上尚属首例.下图:BT-IS的改进型号A-20.它与A-30都采用了改进后的炮塔,并加高了车体.这些特征使它们与后来的T-34十分相似.下面两图:1939年研发的T-32与T-34更为相似,采用了76.2mm口径火炮〔身管较短〕,5对负重轮,放弃了复杂的轮履两用行走装置.第2幅图展示了车体后部构造.下图:同样在1939年,T-34坦克投产.与T-32坦克相比,其装备的76.2mm口径火炮身管更长.T-34/76各型号〔A-F〕最初只有一个称呼——T-34,后来随着装备85mm坦克炮的型号的投产,最初安装76.2mm口径火炮的坦克被命名为T-34/76以示区别.根据西方的命名,T-34/76分A-F七个型号,其中以B、C、D三型产量最大.要想将各个型号区别开来是十分困难的,事实上很多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由于改进武备、维修、零件短缺和工厂在搬迁途中进行的小批量生产等诸多因素,结果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改进型和车体炮塔的组合——尤以炮塔的改型为多.上图所示为T-34/76 B型的内部结构.T-34/76 A型,1940年识别特征为较短的主炮〔30.5倍口径〕,"猪头"状的火炮防盾,以与体积较小的铸造或焊接炮塔〔炮塔上无指挥塔〕.首批制造的150辆车在炮塔后部有球型的机枪射击基座/护盾.上图:T-34/76 A型,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炮基部的护盾呈"猪头"状.下图:T-34/76 A型,可见典型的A型火炮护盾外形,但其炮塔为焊接结构,与后期型相比其火炮身管较短〔30.5倍口径〕,图中所示的坦克正在搜寻合适的前进道路,根据其炮塔上所绘的标志可以判断出该车隶属于第11坦克师.下下图:一辆"抛锚"的T-34/76 A型坦克,炮塔为铸造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右侧履带已脱落.与同时期的德国坦克相比,T-34/76 A具有实用的避弹外形、长身管火炮〔这意味着更高的炮口初速〕、动力强劲而可靠的柴油发动机、宽履带〔意味着较好的越野机动性〕和较好的可维护性.T-34/76 B型,1941年火炮身管加长〔41.2倍口径〕,可见成角的火炮托架,但火炮所用弹药与A型相同.该型既有铸造炮塔又有焊接炮塔.后期生产的B型可见铆接上的、呈华夫饼干状的加强防弹钢板.只有极少数车配备了电台〔外观上可见天线〕.上两图:B型的识别特征为火炮托架防护基座上铆接的盒形结构、长身管火炮〔41.2倍口径〕,以与后期生产的B型所采用的新型带孔的负重轮.B型的生产数量大大超过A型.其与C型的区别是采用了单扇的大型炮塔舱盖,而C型为两扇较小的舱盖.下图:可见带孔的负重轮.图示坦克炮塔舱盖无明显的凸起之物与贯穿痕迹.下三幅图:上为炸裂的炮管,在炮塔舱盖上可见贯穿痕迹;中图可见炮塔舱盖上有明显的凸起;下图展示了一次坦克间的"拼刺刀",一辆T-34坦克将一辆德国II号坦克压在履带之下——很明显,二者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选手.这三幅图所示的所有T-34B型坦克均采用了不带孔的旧式负重轮.直到1944年,不同型号坦克的零部件"掺杂"的情况仍然存在——不仅仅是负重轮,机枪和履带亦是如此.下三幅图:图中的T-34均为焊接炮塔,从盒状的火炮防盾、单扇的炮塔舱盖和履带盘的连接方式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它们为B型.在最后一图中,其炮塔舱盖的外形与之前的型号〔包括A型〕均不相同,也未采用带孔的负重轮.注意车体上的储物盒与备用履带板.下图:图中的两辆T-34似乎发生了交通事故,具体情况已难以考证.根据履带板的外形可以判断出它们是B型,注意它们"混搭"采用了两种负重轮.下图:T-34/76 B型,在首上和炮塔部焊接了额外的装甲板.下图:T-34/76 型,注意其巨大的炮塔舱盖和新式履带板.其主炮指向六点钟方向.下图:还是B型,注意其旧式的机枪座和驾驶员舱门.有意思的是该车在炮塔顶部右侧额外增加了一部周视潜望镜.T-34/76 C型,1942年下图:C型用两扇较小的炮塔舱盖代替了原来型号的一整扇大型舱盖,还用带有孔隙和花纹的履带代替了原来的板状履带.驾驶员舱门也提升了防护.车首机枪采用了新式机枪座/防盾.下图:T-34/76 C型内部结构.T-34/76 D型,1942年D型的识别特征为六角形的、体积更大的炮塔,炮塔取消了尾部挂钩.火炮防盾也进行了改进,在炮塔前部有明显的凸起,这也是D型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部分D型采用了铸造的负重轮.下面三图均为D型,很容易辨认出D型的六角形炮塔.一般情况下,带孔的负重轮均未安装橡胶轮缘,这意味着坦克行驶时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其它的D型的特点还包括新型的弹药,位于炮塔后部塔顶的、有装甲保护的通风设备以与炮塔周围的扶手——这些扶手便于让成员快速地进出.前两幅图中的坦克炮塔被掀出车体,这表明车内的弹药库被直接命中并引发了大爆炸.第三幅图清楚的显示了D型的火炮防盾外观与炮塔前部凸出部分的结构.与德国75mm坦克炮不同,苏制76.2mm火炮未安装炮口制退器.上图:图中的T-34/76 D型坦克炮塔被两发炮弹直接命中.在炮塔上可以看见两具周视潜望镜.图中坦克的两扇炮塔舱盖酷似一双"大耳朵",这也是为何德军士兵戏称其为"米老鼠"的原因.下图:乌克兰的原野上,一次战斗后被遗弃的T-34/76 D型坦克.上图:一个德国81mm迫击炮小组在一辆被"打瘫"了的T-34/76 D型坦克旁边构筑发射掩体,并以这辆坦克为掩护.坦克炮塔顶上的白色箭头是苏联飞行员用来进行敌我识别、防止误伤的标记.上图:到1943年,越来越多的文字口号出现在坦克上.文字多为捐款购买坦克的集体或小组的名称.上图坦克上所刷文字大意为:哈巴罗夫斯克青年共产党员联盟.下图:这辆T-34/76 D型坦克炮塔上绘有如下内容:数字106〔所属坦克旅的番号〕、一颗红星、单词"斯大林"以与一枚"红旗勋章"的图画.T-34/76 E型,1943年E型有诸多变化,几乎都在外观上有所表现〔这是坦克生产制造过程中改进的结果〕.E型有了新的指挥塔.下面5幅图所示均为1943年秋季在科罗斯坚-日托米尔地域内作战的T-34/76 E型坦克.很容易观察到E型坦克独有的指挥塔上的两半对开式舱盖.炮塔和车体外观类似D型.E型坦克的车长通过指挥塔舱门进出,因此它只有一只"米老鼠耳朵",专供炮长出入.上面5幅图中的最后一幅可以看到车体外携带了燃料桶,这可以增大坦克的行程.T-34/76 F型,1943年F型取消了车长指挥塔,只能通过近似半球形的铸造炮塔来辨认只有极少数的F型被生产出来.1943年末,装备有更大口径火炮〔85mm〕的T-34坦克研发成功,并从1944年春季开始逐渐替换装备76.2mm口径火炮的老式型号.下图:这辆T-34/76 F型坦克仍旧混用两种负重轮,带孔的负重轮亦未安装橡胶轮缘.上图:典型的F型的炮塔为"龟背"状的铸造炮塔,炮塔折角处以曲线平滑过渡,F型没有指挥塔,这使其容易与D型混淆,但D型的炮塔呈六角形.T-34/85为了对抗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德军V号〔黑豹〕和VI号〔虎式〕坦克,苏军一方面将KV系列重型坦克升级为"约瑟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