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堂讨论的误区及思考.docx
7页语文课堂讨论的误区及思考 内容Reference: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改革教学模式,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但常用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使课堂讨论走入误区Keys:教学模式课堂讨论形式误区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改变以讲解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在“宽松热闹”、“自主探究”等眩目光环下,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原因是课堂讨论走入了误区[来自www.LW] 一.讨论题设计的误区1.讨论题游离主题一位老师在执教《金岳霖先生》时给学生介绍金先生与林徽音的关系,并针对金先生为了成全林徽音和梁思成而甘愿退出的做法,让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金岳霖先生的爱情观?学生发言积极,见解精辟:“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有一种爱叫放手”……由《阿Q正传》引出“精神胜利法”进行讨论,由《陈情表》引出“忠孝关系”进行拓展,由《项链》抽出“虚荣心”的话题……这类讨论脱离文本、忽视语文的内在特性,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或者其他的什么课语文课必须凸显学科个性,要处理好语文学科自己特有的问题,我们学习的重点,不应是这些“精神”“文化”本身,而是理解这些“精神”“文化”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怎样的形式技巧表达出来的。
2.讨论题思维含量不高一是把讨论变成了细而腻的简单问话《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本体喻体各是什么?一位教师教《六国论》的第二段时,这样布置讨论:“这一段是从哪个方面、角度论证的?采用什么方法?”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独立思考一下就可以回答出来,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答案二是讨论的问题大而虚一位老师上鲁迅的《故乡》,让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作品风格,尽管学生课前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课上各小组成员津津有味地念着大段的学者们的评论,但这是“讨论”吗?讨论是一个思维展示的过程,是学生不同思想的碰撞,讨论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着眼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3.问题过多,目标分散一教师教学《(宽容)序言》,布置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从整体看,无知山谷的故事反映了哪些历史规律?②先驱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无知山谷中的法律是怎样的法律?③守旧老人所代表的反动保守势力有哪些特点?④无知山谷的群众前后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内疚之余,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⑤这篇序言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这是一个把“满堂灌”演变为“满堂论”的典型案例,且不说有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即使都是很好的问题,也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问题接二连三,目标分散,学生没有时间亲近文本,没有时间思考,所以讨论是讨论了,但学生对课文的再认识和独特体验却被忽视了。
4.讨论题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足一位老师在讲《向沙漠进军》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作者竺可桢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是为了改造农田教师说“不全面”另一位学生想了想,说:“为了加强环保教师认为“太时髦”……最后,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为人民服务”对于绝大多数的讨论题,教师都预设了答案,然后再在课堂上以讨论的形式问答出来,如果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教师要么提示学生,或再请别的同学回答,直到学生回答出老师的预计为止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讨论中掩盖自己的真实思考,揣摩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意图或所好,甚至一味的从众从师,失去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使讨论流于形式 我的思考: 讨论题的设计首先是要符合“语文”的特性,其次是要抓住教材的重心用来讨论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问题的必需性课堂讨论题应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是鉴赏文本的关键之处,是应该讨论也值得讨论的东西否则,即使学生讨论再热烈,见解再精辟也是不必要的问题的适宜性教师选择的讨论题难易度要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太容易,讨论就属多此一举;问题太深或离中学生太远,大家也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也不可能有什么实效。
问题的开放性讨论题应能引起学生思考,并能有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讨论才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二讨论过程操作的误区1.忽视对讨论过程的组织和指导我们时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在发言时,其他同学也聊上了,大家各说各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也有的小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了讨论的主题教师只注重了讨论的场面,而忽视了讨论的过程教师要加强讨论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做到“三会”: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的发言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学会根据别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2.讨论的方式单一小组合作,是课堂讨论的基本形式,但如果每次讨论的形式都这样组织,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l)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的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
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4)炉边谈话式讨论创设自由漫谈式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大致约定的讨论范围内自由交谈,可以没有明确的谈论话题,但有客观的目标指向,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发表出最真实的想法另外,讨论的方法还有案例式讨论、问答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形式,可以灵活采用,以达到讨论的最优效果3.教师介入匆忙,学生思考不够一位老师在上《乡愁》时,五分钟导入后,便提出了五六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五分钟还没到,又让学生早早地进行了小组讨论于是大部分的时间就在学生“无源之水”的“讨论”中过去,这样的讨论,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其结果,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讨论仍旧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开展讨论的前提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4.重点问题缺少示范,讨论成了自由论坛一节公开课上,老师在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让同学们讨论“最喜欢的是哪个人物”,老师的本意是想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不料,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说:“我喜欢白骨精因为她吃唐僧肉还想到母亲,说明她重亲情;她几经挫折才抓到唐僧,说明她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这[来自WWW]位同学的发言,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生奇异的联想或许听课教师还能理解,不可理解的是教师竟然说“大家都能够大胆想象,我们思考了,我们就有收获了……”我相信这位教师肯定也不同意那些同学的看法,但他可能担心的是指出学生的错误会破坏他们的主体地位,会影响课堂的热闹气氛而事实上,对讨论的结果缺乏必要的评价,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课堂讨论不是自由论坛,更不是无原则地容忍和放纵!“焦母是善良的”“冯友兰先生的精神境界是消极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积极的、乐观的”……这样的观点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和评价,那么学生必将带着错误走出课堂这样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就需要教师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在原则性的问题上讳莫如深,岂不是放弃了教师的权利和责任?我的思考:讨论中,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凸现教师在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讨论方向上的纵深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那些片面的和错误的观点加以引导和纠正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教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要求;当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差,教师可提出要求重新审视发言相关性的问题;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而不能发散开自己的思维方向时,教师可适时提出新生的思考方向,使讨论进入新的天地。
思维品质上的辩证新课程理念最大的进步之一是允许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形成多元解读,这样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课堂的生成表述维度的严谨思维的严谨性是由语言的表述体现出来的,表述不严谨,正反映了思维的不严谨因此,在学生进行表述时,教师要做好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引导,使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易均,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教研员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