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盐文化论稿.doc
29页关于南通的盐文化 张荣生(南通市盐务管理局)随着近年来历史学的延伸和系统论的普及,人们对一地文化的渊源根脉,也热心于探根究底了以南通来说,如果有人说,南通最早的先人是盐民,最早的产业是制盐,最早的文化是盐文化,那么,他一定会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如果从这个论点稍稍后退一步,说盐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之一”,制盐是南通最早的产业“之一”,盐文化是南通文化的根脉“之一”,那么,他一定会得到更多、甚至是全体对南通历史文化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们的认同笔者溯自而立之年服务于南通盐行业,对古往今来南通盐业的源流演变粗知一二故不揣愚陋,就以盐文化为题,谈谈南通盐行业的兴衰变革对南通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民俗乃至方言等方面的深厚久远的影响,借以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于保护、发掘、研究、乃至传承、宏扬盐文化的兴趣一、南通盐行业兴衰梗概远古时期,今南通市境内还是一片汪洋由于长江泥沙的沉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渐成陆成陆过程中生成了大片的滩涂和草荡,为煎盐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招募天下亡命人首先在已经成陆的市境西北部地区煮海水为盐。
是为南通古代盐业的开端,亦为淮浙盐见于史籍之始(清嘉庆《两淮盐法志》)这些以煮海熬波为业的亡命人是市境北部地区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南通地区古代最早的先民南北朝至唐初,市境南部地区已淤沙成岛,有胡豆洲、南布洲、东布洲等岛屿许多因犯罪被流放,或因灾难而流亡的人们,来到这些沙洲开辟亭场,以煮盐为业(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这些在史籍上被称为“流人”的人们成为市境南部地区最早的拓荒者为监护煮盐,征收盐课,自盛唐开元年间起,中央政府在各煎盐亭场设官管理,是为市境南部地区最早设置的行政官员中唐以后,中国北方经济因战乱遭到破坏,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盐铁使第五琦、刘晏先后致力于发展淮南盐业,所产盐色洁白如花如霜如雪,备受当时推崇,号为“吴盐”(《辞源》1988年修订本),影响深远,为文人雅士吟咏所及宋初于通州创设利丰监(一作丰利监),管理市境南部各场盐务其时市境沿海岸线和三余湾(清末民初因盐垦事业而消失)一带亭场密布,盐产量大增,确立了作为淮南盐主要产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南宋立国专仰盐课,而淮东通、泰、楚三州盐独当天下盐课半数以上,尤为南宋朝廷所注重是时市境有催煎场10处(西亭丰利、石港永兴兴利、金沙、余庆、吕四港、角斜、栟茶、掘港、丰利、马塘),买纳场4处(通州、海门、如皋、海安),极一时之盛,位列淮东盐区之首。
宋以前通州因海滨荒僻,原不为外人知晓,至此因盛产食盐而著称于世,为时人所重元代,市境盐业生产继续发展宋代的盐场入元后经归并分合,形成市境共有12处煎盐场(角斜、栟茶、丰利、掘港、马塘、石港、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东、吕四)的基本格局,盐区总面积达300万市亩左右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清代,历时600余年明代,中央政府对发展盐业生产甚为关注,而尤重于两淮在两淮设立30所盐场,按照地理位置由南向北划分为上、中、下3区各10场,并创设通州、泰州、淮安3个分司,以通州分司领“上十场”至明代中叶,年产量达到12万吨左右,创市境古代盐产量的最高纪录明政府为监察盐课,考核盐吏,自明初起每年派遣巡盐御史按临两淮,而以通州为驻节地,至明代中叶始移驻扬州(明嘉靖《两淮盐法志》),前后驻通期间长达百余年明末清初,市境盐业生产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经清代前期历朝政府相继采取扶持盐业发展的措施,至清代中叶,市境盐产量逐步恢复到接近明代的水平其后因海势东迁,产量渐减同治年间两淮盐政为与邻近盐区争夺销地,大力整顿淮南盐色,而市境吕四、余东、余西等场盐因色白味咸备受推崇,列为淮盐之冠(清光绪《两淮盐法志》)清末民初,南通实业家张謇为探索繁荣地方经济的道路,致力于在盐务上革故鼎新,于1903年在吕四场创立同仁泰盐业公司,是为中国采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方式组织盐业生产之始(田秋野《中华盐业史》)。
他又在全国最早试制精制盐,所产精制盐于1906年运赴意大利米兰万国博览会参赛,荣获优胜奖牌,是为中国盐产品在世界上最早获得的大奖(《张季子说盐》)其时以专商引岸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旧盐政制度窳败已极张謇以其清光绪状元、且曾亲历盐务的特殊身份,在全国率先举起“改革盐政”的旗帜,成为当时海内呼吁盐政改革的中心人物他的盐政改革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盐务改革派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清末民初,海势愈益东迁市境一些位居腹里的盐场亭灶因海潮罕到已不能产盐适应这种历史地理的变化,张謇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废灶兴垦”,1901年在吕四场区南部首创通海垦牧公司,实行废盐改棉,为新兴的南通“大生”棉纺织工业集团提供原料他的主张和示范得到广泛响应,上至中央政府大僚、下至民间搢绅富商,许多人纷起效法民国改元,两淮盐政张謇撤并市境旧有盐场,创设通属总场以辖之南通盐区因废灶兴垦而缩小,盐产量锐减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江苏省轻工厅制盐工业局支持和淮北老盐场帮助下,中共南通地方委员会和行政公署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550万元,动员民工约10万人,在沿海滩涂先后建成6个地方国营滩晒盐场(后报废2个),是为南通现代盐业的开端70年代后期,南通、启东县委又集资兴建2个集体盐场。
由此形成此后30年南通滩晒盐场分布的格局1980年,南通地区行署在江苏率先恢复“文革”前的盐业体制,成立产销合一的南通盐业公司,进行大规模盐田技术改造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开发对虾养殖,逐步形成“以盐为主、盐虾并举、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1991年“五一”节,国家轻工部部长曾宪林来到盐区视察,亲笔题词:“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振兴盐业,利国富民”1992年8月成立南通市盐务管理局是年,产区有全民所有制盐场4家(如东、南通、海门、启东),集体所有制盐场3家(南通县集体,启东市三甲、东元),盐场总面积3612公顷,其中盐田2630公顷,对虾养殖池4108市亩,职工2762人,拥有固定资产2632万元,流动资金340万元;销区有盐业支公司3家(如皋、海安支公司,南通批发部),拥有固定资产201万元,流动资金194万元是年实产原盐92546吨,对虾427吨,工业总产值2479万元;销售盐斤7.08万吨,销售收入3700万元,缴纳盐税666万元,盈利436万元1994年全市原盐产量达到10.5万吨,创晚清以来南通盐区原盐实产最好水平进入21世纪,适应市场变动趋势,南通盐区开始了“退盐转养”的历史性转折,原盐产量逐年递减。
与此相反,随着化工生产发展,销盐量逐年递增,近年来达到13万吨以上,是仅次于苏州的江苏第二大盐市场据统计,1949—2002年的54年中,南通盐业合计生产原盐231860吨,销售各类盐斤3218310吨,向国家缴纳盐税或其他税收27105万元,为支援国家建设、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随着国有土地利用方式的时代变迁,绵延50年的南通现代制盐业宣告终结二、从独特的方言看盐业对南通先民的深刻影响大约从南朝时的梁代开始,至唐代末年为止,前后400余年间(503-907),今南通地区南部皆为海中沙洲这些沙洲均为产盐区域,其中尤以胡逗洲为最大成书于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在卷130《泰州•海陵县》一节写道:“胡逗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据当代历史地理学家陈金渊考证,古胡逗洲的范围,相当于现今南通市区及通州市辖区的一部分,即东起余西,西至平潮,北起石港、白蒲,南至狼山和观音山一带的区域当初来到胡逗洲定居的人们,均系从四面八方逃亡的流散人口他们由于种种缘故逃离家乡,来到处于天涯海角的胡逗洲,以煮盐为业由于胡逗洲四面环海,与江南大陆之间隔着长江主泓,与江北大陆之间隔着长江支泓,这些宽阔的天然间隔使胡逗洲的盐民与外界交往很不方便;加之以煮盐为主,兼营豆、麦、打鱼等农副业生产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他们在生活上得以自给自足,无须同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
而由于他们均系“逃离”家乡的缘故,他们甚至并不希望与外界保持很多的接触于是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海中沙岛上,盐民们在长期共同的煮盐劳动和相互接触交往中,形成为一个特殊的语言社团由他们原先所操的乡音土语经过长期渐进的交融汇合等扬弃过程,终于生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的方言这种方言经过历代先民们世代口耳相传,以至在胡逗洲与长江北岸涨接已经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仍然顽强地保持着其自身的特点在今天的南通市行政区域中,来源于古代胡逗洲盐区方言的南通方言仍然保有特殊的音调和俚语,与它北面属于下江官话的如皋方言,以及它东南属于吴语系的海门启东方言相较,均有显著的区别,成为语言学分区上特殊的“孤岛现象”例如一个南通土著人说“家里没有人”,在外地人听起来,很像是在说“锅里没得盐”这个例证,可以形象地说明南通方言因为语音的差异,在交际上给外来听众造成的理解上的歧义现象南通方言有一些特殊的语词例如表示程度深的副词“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例句:“这个人看上去年纪老轻的再如表示程度兼带感叹语气的副词“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多么”(例句:“你这个人好坏呀!”);又如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嘿”,相当于北京话的“来着”(例句:“当时你在场的嘿。
南通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俚语例如“煽人”(读如“仙焉”),表示十分无奈,说不出究竟如何才好其语义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尴尬”、“难受”,但“尴尬”之意不及“煽人”内在,“难受”虽能表示内在情绪,却又不及“煽人”往往兼表外在情感,同时“煽人”亦无“难受”所含有的“痛苦”之意南通方言的此类俚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普通话难以完全替代的南通方言的特殊之点主要在语音上其声调有平、上、去、入4种,而每种大约又可细分为阴、阳2类其声母与一般方言无大区别,惟z、c、s皆可与介音韵母i相拼合,如“精”、“清”、“心”,分别读为zin、cin、sin南通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在韵母上要具体描写南通方言的韵母系统,需要运用颇为复杂的国际音标系统;然若概而言之,则南通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音节的韵母上大致存在着如下一些对应关系,并可选用一些浅显明白的代表字表示出来(见附表)[附表] 南通方言与普通话主要韵母大致对应表韵 母代表字韵 母代表字普通话韵母南通话读作普通话音节南通话读作普通话韵母南通话读作普通话音节南通话读作ao茶鹾uaiua怪挂euo车搓unuan村圈aoe搞葛ouei楼雷aia奶那ongen工根iauo嫁过iangian江奸enan人延an介于ang与ong之间无合适代表字uauo华活ang(同上)(同上)说 明表列字母及代表字均为普通话读音。
例如:普通话韵母“a”在南通话中读如普通话韵母“o”;普通话音节的“茶”在南通话中读如普通话音节的“鹾”南通方言的上列语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唐代汉语语音(声、韵、调)的某些特征,对于语言学家探讨汉语语音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现代人学习、了解和研究古典诗词的押韵规律,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平仄格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从地名沿袭看南通盐业的历史履痕今南通市版图所辖6县1市,在古代淤沙成陆的过程中都曾经作为盐区而存在不毛之地初未有名,为便于管理,遂乃就便以盐名之这些在当时因盐而得的地名,由于先人们世代口耳相传,得以流传至今[盐] 盐区或盐业的简称以盐为地名的,有如东县的盐村、盐中、邻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