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经》读书心得.doc
32页2023年《经》读书心得 2023年《经》读书心得1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透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那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务必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齐,在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样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取,在没有思考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取,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
那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持续人们的本性 从那里能够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状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必须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样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齐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能够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忙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我们公司的状况,在本来优越的工作状况下,我们创造了这个公司在公司处于危难之时,我们从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都想将公司做起来我们正是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所以我们信邦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这也能够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公司,公司壮大了,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2023年《经》读书心得2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的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内涵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好处。
《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真纯洁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爱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深渊宁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不争,所以就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明白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这教育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
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能够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对自己的生命比对获得天下还爱惜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较流行的话解释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第二点领悟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说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知识,这是有知的弊病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谦虚! 但处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体此刻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改变和放下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复杂多变而又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持续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持续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到达内心的宁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改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 老子的另一个思想无为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
以这样一种简单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个性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足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下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
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2023年《经》读书心得3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爸爸和老师就让我不断地接触了不少国学经典,如:《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十六计》…… 到现在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这些经典的中华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货币,陆续存入我这个大脑银行,伴随着我健康成长,从中受益。
在所接触的国学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三字经》了第一次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