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陶渊明《移居二首》诗词鉴赏.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6096405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94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陶渊明《移居二首》诗词鉴赏 移居二首 魏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译文 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听说这里住着很多纯朴的人,情愿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日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朋友常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观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春秋两季有许多好日子,我常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相互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相互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确实很美妙,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哄骗 解释 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由于那里的宅地好 素心人:指心性纯净和善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庞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许多朴实的人,自己愿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许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服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日最终实现了 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挡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

      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这两句是说邻居常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爱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观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相互招呼饮酒 农务:农活儿辄(zhé):就相思:相互思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惦念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意 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突然抛弃这种做法 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当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鉴赏 其一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欢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说明自己早就憧憬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情愿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布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说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最终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挡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肯定求其宽阔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

      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地孔子准备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旧热切召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的卑污与*,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终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详细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411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夫“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存地交心,他们一起观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沟通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

      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熟悉人生,熟悉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情愿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亮而剧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欢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和休息高蹈、潇洒而又喜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喜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一直以朴实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共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非常寻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寻常如口语,温柔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情,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观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

      假如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行,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闹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到达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苦痛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安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别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冲突,或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表达 其二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

      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气,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犯难,其珍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自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拘束之笔写得意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奇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间或”(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得意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需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成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会,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任凭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地,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会,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固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常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相互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特别实在,特别真诚各自归”原来指农忙时各拘束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松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

      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