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义利价值观.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3041098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4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义利价值观    蒋晓婷(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Summary: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若将盈利作为从事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唯一价值评价指标,能获得的只是眼前的、暂时的利润从长远角度,企业竞争会演变成“人对人是狼”的状态,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价值理念只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甚至扰乱整个市场的经济秩序以利为最高价值理念的企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单纯的“经济人”角色,而无法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提倡的“道德人”形象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经营,讲究企业获利与企业道德并行,义利统一,见利思义,利以义取,要充分发挥义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Keys:经济人;道德人;义利价值理念B-49 :A :1002-2589(2015)04-0098-02一、古今中外的义利价值观关于义利的关系,纵观古今中外的各家学说,无非是三种倾向:一是贵利轻义,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家学派及西方功利主义;二是贵义轻利,义以为上,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孔子、孟子;三是义利统一,贵义尚利,代表人物是墨家创始人墨子法家学派对义利关系的看法与西方功利主义的观点比较接近。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自私自利的人性出发,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一切人际关系活动都是围绕利进行的,将利作为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法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商鞅、韩非子二人商鞅在进行国家改革中,主张“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①“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①也就是说,根据人性自私,用利益来驱动百姓,以实现“强国”的目的韩非子提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②并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利益需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③“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母之怀妊,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④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按照趋乐避苦的原理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他们认为一切应该从个人利益出发,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利益,社会利益只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1]在古典功利主义中,边沁的伦理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有机部分:个人道德理论、社会功利理论和法律调节理论[2]289在边沁的个人道德理论中,他以苦乐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石,认为快乐和痛苦决定了人的行为如何,“对快乐或免除痛苦的期待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动机,因而个人是受制于苦乐的统治的,追求快乐或是避免痛苦就成为行为的最终目的。

      [2]290尽管后期很多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家也看到了社会利益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但是社会利益的最终归宿仍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因而,这种以追求个人的快乐为主要目的的思想行为,强调个人利益的至上性,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最终只会造成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之风,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在西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中,他们不讲究个人的牺牲精神,认为个人的牺牲是社会必不可免的恶儒家学派注重德行,在义利关系上,讲究“见利思义”“义以为上”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⑤孔子认为利与义,应该重视义对于利,孔子是将其与义对立的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谈义不谈利,觉得以利为重忽视道义,不是君子的美德利也要在义的范围内取得才是合理的,“利者,宜也”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义利观,在谈及义的同时也承认了利的作用,但在两者发生冲突时,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⑥纵观儒家学派的思想,概而言之,在利义关系上,突出义,道德的重要性墨子将利与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义,利也①墨子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爱人以利人为内容和目的。

      贵利尚义,主张“义”以“利”为内容、目的和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墨子的“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这种“利”突破的西方功利主义所主张的狭隘的私利范畴,达到善的境地,“义”的境地在墨子观点中,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就是“不义”同时,他又把义作为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二、企业经营中义利价值观的偏颇市场经济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获得,在现代化经营理念和模式中,应该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依靠偷工减料、忽视劳动者安全、福利等手段来实现然而,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这种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尤其是义利价值取向,是以利为重,偏重“经济人”的形象经济人”的概念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有具体解释,“经济人”的逻辑起点是人自私自利的“自爱”之心,利己之心是推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动力,是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这种自私自利最终导致了主观为己客观为人的结果但这种主观为己客观为人的理想结果的实现,并不是单纯的只在自私自利的自爱之心之下就能实现。

      同时,自爱之心也需要道德观念的协助,需要在潜在的人的同情因素影响下实现这点说明,“经济人”同时也需要是“道德人”然而现实生活中,企业对于它的道德责任的承担方面,往往是屈从于它的利益需求,忽视其作为“道德人”的应有义务以近期重大企业安全事故中荣爆炸案为例中荣集团的企业经营理念是以利益最大化为行为价值目标,生产活动服务于经济效益企业未给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尽管劳动者每月的工资达到3 000到4 000元,但这些酬劳的获得,是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与健康获得的工人每个月只能休息一到两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加班企业忽视了工人的休息时间,不断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将工人当作赚钱的工具,当作生产机器的一部分,忽视了工人的情感需求和身体安全需要这种以利为重的企业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剥削工具,是披着羊皮的狼,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形式的企业生产模式,并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应该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意味着人的素质要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人的生存和工作位置要实现最佳调适,就这一点而言,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直接取决于人的伦理道德素质”[3]。

      企业经营成功,更多的应该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因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4],它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是相对于物质生产力而提出的,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是马克思在同样意义上使用的‘一般生产力’概念它是指由知识、技能和社会智慧构成的科学”[3]人的素质作为精神生产力的部分,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来自WwW.lw5u.Com]具有独特作用,它与物质生产力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人的素质系统中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道德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企业经营应该着重发挥企业的伦理道德理念,尤其是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在生产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三、马克思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企业义利价值观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的经营理念,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核心理念企业的“利”是指企业的盈利、物质利益企业的“义”指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道德规范、原则,要体现企业伦理道德道德规范、原则,以及企业伦理道德,属于抽象的概念这种[来自Www.lw5u.coM]抽象的形式的考察,主要依赖于企业中人的因素企业的“义”(善)转化为是否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中人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劳动者全面综合的发展,最基本的一点是保障人生命财产的安全,视人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业化时代中机器生产的一部分马克思是以社会中的“人”为研究起点,对人的关怀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马克思人说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关心即使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是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亦是如此作为有意识的人,作为拥有道德意识的人,企业的生产活动要体现人的道德观念,行为要符合人之为人的尺度企业伦理中,要以义为重还是以利为重,还是两者兼顾其最本质的一点是在于如何看待人的问题,是否要以人为本以利为重,凡是只讲利,不讲义,就是漠视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的作用、道德资本的作用,这样的企业是冷冰冰的机器生产,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都无法体现人性需求,也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只讲义不讲利,会导致唯道德倾向,道德决定论,不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无法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没有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也会停滞不前,导致整个人类社会的故步自封最好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发扬墨家兼顾义利,义利统一的思想,同时突出义在生产中的独特作用,做到儒家倡导的利以义取,见利思义企业生产有利,则能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求,达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企业有义,则能满足劳动者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使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关心与爱,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竞争实力的提高,促进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Reference:[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