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灸法注意(完美).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32295973
  • 上传时间:2021-12-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9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灸法注意事项灸疗虽然法简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1. 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2、 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3•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宜少;头颈部更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时间宜长; 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不宜施灸4. 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5•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 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7•非化脓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 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 痰助风,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9•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二、 灸法禁忌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但和其他的穴位刺激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禁灸部位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 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 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 孕妇少腹部亦禁灸2•禁忌病证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3•其他禁忌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三、 灸法意外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 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早在我国晋 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渊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针灸甲乙经•卷三》) 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

      晕灸,在古人的临 床实践中十分多见,所以在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晕者,神 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之,以壮其神”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 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一)晕灸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 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 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 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1 •原因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1) 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 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2) 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 上,以艾灸多见3) 体位原因 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 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2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以下三期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 患者可无先兆期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 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 应特别注意3. 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 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其实同样 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1)心理预防 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 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 现晕针等不良反应。

      共分三法: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 (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 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2)生理预防 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 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lOmin 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4. 处理方法(1) 轻度晕灸 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 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2) 重度晕灸 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 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 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5. 病案举例谭XX,男,14岁,学生,1989年4月8日来诊患者于1日前因饮食不洁而致腹泻,每日约7、8次, 泻下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给予艾条用固定式熏灸器灸关元熏灸至60min时,患者 感 心慌头昏,恶心欲吐,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大汗出当即停灸,针刺双内关穴,5min后心慌减轻,留针20min, 症状消失二)灸疗过敏近年来,陆续有报道,釆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 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单纯毫针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引起艾 灸过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之法1 •原因常见的有以下二种1) 体质原因 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尊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 花粉过敏史2) 药物原因 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 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尊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结果10小时后,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 引起过敏2•临床表现 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 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则须一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10小时 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覆出现3. 预防方法(1) 询问病史 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 过敏者,亦应慎用艾灸疗法2) 慎察先兆 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4. 处理方法 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 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 日服20〜30毫g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 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5. 病案举例例一李XX,女,30岁1975年3月18日初诊患者妊娠8个月,于3月17日经某医院产科检查胎位 为臀位,嘱患者回家每日早晚取膝胸卧位20mino翌日晚,患者自用市售艾条,灸至阴穴20min,约一小时后,觉 胸背,四肢瘙痒第三日晨,眼睑,口唇及面部浮肿且痒,背胸、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瘙痒难忍。

      拟诊为急 性尊麻疹,予中药三剂服用,停用艾灸后,诸症状消失夜间,她自拿艾条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复现,且较前严重, 并伴胸闷,呼吸困难自述外阴亦肿,排尿困难既住无过敏史予服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例二 巩XX,女,28岁,1998年12月19日初诊右侧口眼歪斜1日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 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颅外段)治则:疏风散寒,化痰通络治法:1•背部膀胱经走罐2.面部常用 穴浅刺,留针30min,每日1次3.艾条温和灸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各20min,每日1次操作:患者仰卧, 取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艾火距皮肤约3cm,局部觉温热为度,每穴各灸20mino12月22 0,针灸已2 0右侧耳郭水肿,以耳轮为甚,微红,非凹陷性,无疼痛及瘙痒考虑为艾烟过 敏,停灸,余治同前,次日耳郭水肿消失12月28 B,取下关、地仓、额*$,每穴各灸20min, 一日2次,艾火 距皮肤约8〜10 cm,局都觉微热1999年1月4日,右侧面颊部水肿,不红,不热,左侧无异常,四肢无水肿, 查尿常现无异常嘱停灸,余治同前,未再出现水肿及其他异常反应患者对青霉素、鱼类食物均有过敏史三)灸疗中毒灸疗中毒,多见于用药灸条施灸。

      1 .原因 因药灸条中大多含有雄黄,点燃后可形成碑的烟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慢性甚至急性帀申中 毒2•临床表现 一般于灸疗过程中或灸疗之后,出现流泪、咽痒、呛咳等症状,随之发生流涎、头晕头痛, 乏力、心悸、胸闷、气急严重者可有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冷汗淋漓、吐泻交作等症3•预防方法 碑中毒问题应引起医患人员重视,应用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限制用量(每次不超过半支), 对孕妇、过敏体质者禁用;对长期应用药艾条的医患人员做碑的常规检查为了彻底防止碎中毒,应研制开发不含 碑的药灸条4.处理方法 停有药灸条治疗,症状轻微者,一般予可采用绿豆汤送黄连素以200g绿豆煮成500g汤剂, 黄连素6片,每日分3次送服症情重者应送医院治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