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农村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docx
20页关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农村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摘要: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工业经济结构的转换将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在对十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教育成才率内生化并建立模型,找出提高教育成才率的几种途径研究表明,农村人口膨胀率,农村教育投入比重,城乡人口增长率缺口,城市实际财富增长率对教育成才率均有显著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成才率农村人口膨胀率城乡人口增长率缺口城市实际财富增长率一、问题的背景及现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并将其明确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任务这表明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工业经济结构的转换将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把国民经济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其特征是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力和收入较高;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其特征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
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状态劳动生产率和收入低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态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现代工业经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扩大并最终消失的经济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和乡村人口的比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趋于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人口比重一般不超过 10%,乡村人口和产出比重的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遵循这一普遍规律1978年-2002 年间,我国乡村人口比重由 82%下降到 61%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后,平均每年下降 1 个百分点1982 年-2000 年间,我国从乡村迁移至城镇的人口为 20675 万人,其中劳动力 10960 万人九五期间,完成乡村向城镇迁移人口1 亿人因此,我们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高低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个群体的综合素质水平则主要由农村的教育状况决定广大农村家庭进行教育投资,子女受教育后能否成材,能否适应城市里激烈的竞争?如果我们将能进入城市并成功立足作是教育成功的标准,那么这种教育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呢?它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在此,我们在十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基础上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数据分析处理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 1990~1999 这十年里,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向城市大量流动,在后期显著减少,具体表现为由 1990 年的 84138 万增到 1995 年的 85947 万人,又减少到 1999 年的 82038 万,而农村户数却不断增加同时,农村的产出在不断增加,农村 GDP 从 1990 年的 7382 亿元增长到 1995 年的 11365 亿元,到 1999 年达到 14212 亿元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农村人口(万人)84138846208499685344856818594785085841778315382038城市人口(万人)30195312033217533173341693517437304394494160843748农村户数89590.390525.191154.491333.591526.291674.69194191524.791960.192216.3农村人口增长率--0.005710.0043350.0040130.003940.00309-0.0100-0.0107-0.0122-0.0134城市人口增长率--0.032830.0306750.03050.029580.028980.058790.055900.053280.05015农村户数增长率--0.010370.0069250.00190.020880.001610.00290-0.00450.004740.00278表一 1990~1999 年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情况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农业 GDP738280088304863689381136513550136741429914212城镇 GDP10018115721563422744348624636854245610986525467842两者比值0.73687360.69XX20.531150.37970450.25638230.24510430.24979260.22380430.21912830.2094867农业 GDP 增长率---0.081395630.036293350.039XX80.034362770.240228760.175884220.009108390.04469338-0.006118681城市 GDP 增长率---0.144204230.300845060.374868430.427096130.285178940.156918270.1189371920.065787740.03893221表二 1990~1999 年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由上面两表我们得到表三。
将人口增长率减去户数增长率定义为一个地区的人口膨胀速率[1],由注释推导可以看出:人口膨胀率与和有关由表三[2]中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人口膨胀速率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变小因此,它可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人口膨胀速率不断变小,说明该地区在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0.0089744-0.0171018-0.0189068-0.0228603-0.0247985-0.04153954-0.053609-0.0773937-0.0964737m-nu----0.0181511-0.0363636-0.0610191-0.0827071-0.1066575-0.1587898-0.2133573-0.2550956-0.2996687---0.11136640.3815360.7258581.12336181.37955241.47767741.54070641.55321051.5419892----0.0271255-0.0534654-0.0799259-0.1055674-0.131455674-0.2003293-0.2669663-0.3324893-0.3961424表三三、假设及模型分析模型假设我们又假设国家的财富分配大致是公平的。
可以理解为通过税收返还、社会保障等措施,社会产出的财富的分配在各个收入层次可以大致趋向平均化个人平均收入即为工资收入认为城市中的工资收入水平有高工资和低工资两种,农村中的财富平均化之后的工资水平为低工资其中 C(·)为教育成本函数,一般假设为一次函数形式教育成才率受某些因素,如当地的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城乡财富水平差距等的影响,为一内生变量另外,认为一个国家 GDP 增长由农村、城市两部份构成,设其生产函数均为 Y=F(K(t)L(t))其中 Y 为产量,K为资本,L 为劳动,A 为生产效率,A 是的增函数后代成才的概率越高,越大,A 越大故对一国生产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我们将核心研究这个指标二)模型求解由库恩·塔克条件,取内点解得:由①式得:……③由②式得:……④由③式上下同除以得到:……⑤将Ⅰ、Ⅱ、Ⅲ、Ⅳ式代入⑤式得:……⑥模型结果分析实际意义:HJq 为转移人口总数,由于.即为整个农村的教育投入在农村总财富的比重乘以 b由此可见教育投入占农村总财富的比率越大,培养子女成功的概率就愈大由此可见,提高整个农村教育投入比重是极其重要的⒊C 可以改写为:当增大时,即农村的人口增长率与城市的人口增长率的缺口增大,会导致 C 增大,使得增大。
为了保证农村家庭子女教育成材率在一定的水平之上,我们应当努力使得农村人口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相对同步变化,以使得处于一定的水平,由表三中这一栏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逐年减小,说明随着转移规模的增大,教育成材率渐渐变小,在城市立足越来越困难⒋为城市实际财富增长率其中为名义增长量,若越大,即城市经济增长越快,会使 B 减小,导致增大在表中,逐年增大,在后期有所下降,这说明教育成材率在在后期有所下降四、实证检验我们将上面的数据用图形表示出来,由图一可以看出:在前六年,和在逐年增大,1995 年后,两指标均开始逐年变小而指标和 m-nu 在十年内均在变小,尤其在 1995 年后,变小的程度加大由于,和均与教育成材率呈正向变化,与教育成材率呈反向变化,故三者作用效应合成起来,得到教育成材率先增大后渐渐趋于稳定在表三中,教育成才率在 1990 年到 1996 年间均在不断增大,在 1996 年达到 0.0011342而 1996 年后,教育成才率渐渐趋于平稳这也说明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到城市立足越来越难了在教育成材率趋于稳定的同时,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这时候只有通过加大整个农村教育投入比重才能促进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达到新的水平。
这也与表三中实际调查的结果相符合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教育成才率0.0013710.0029830.0033460.0048170.007531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教育成才率0.0089730.0113420.01123110.0113230.011368表三各年的教育成才率观测统计值图一指标的各年份统计值图二教育成才率的各年份观测统计值五、总结及建议从总体上看,中国正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弱化的历史进程中但是,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乡村人口比重过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人口受教育层次低下,由此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因此,提高整个农村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怎样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从而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呢?结合上面的研究结果,我认为,第一,要对农村教育工作充分重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的比率,大力扶持农村教育事业第二,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即要发展城市经济,又不能忽视农村,防止贫富差距过大,造成城乡格局二元化加剧。
第三,要控制好农村人口的数量既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又要防止农村人口过度转移要提倡农民“闲时入城增收入,忙时在家抓生产” ,要两头兼顾,而不是一味进城打工谋生要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城镇化战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缓解过度的农村转移人口对城市的“冲击” 我国目前乡村人口数量巨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显著,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亟待解决没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转换和数亿乡村人口的城镇化,三农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也无从谈起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强大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农村教育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许能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参考文献:[1]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级[J].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