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规划》.doc
8页精品文章《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丰南区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进工作,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专人深入城区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反复调研,做如下报告:一、基本情况我区现有初中学校20所,学生总数15386人,校均学生769人;学生数200-300人学校1所,300-400人学校3所,400-500人学校3所,500—600人学校4所,600-700人学校2所,700-800人学校2所,800人以上学校5所现有小学74所,学生总数34322人,校均学生467人;学生数100-200人学校12所,200-300人学校20所,300-400人学校16所,400-500人学校9所,500-600人学校2所,600-700人学校7所,700-800人学校2所,800-900人学校2所,900人以上学校4所202x年以来,丰南区加大投入,积极协调,布局调整工作平稳、和谐、有序开展全区小学从原有的156调整至74所,初中由原有的36所调整至20所二、主要工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区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造峰扬谷”工程所谓“造峰”是指抓好示范校建设工作打造了实验小学东、西校区、银丰学校、实验学校等一批区级窗口学校,培树了典型学校小集小学、第四中学、大齐学校等农村学校新建了高标准塑胶操场,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扬谷”是指抓薄弱校改造通过资金倾斜、师资流动、帮扶指导、统筹管理等措施,提高了薄弱校的水平几年来,校舍建设和教育装备资金中80%用于农村学校建设仅202x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就达到202x万元;同时先后共安排168名优秀干部教师到柳树瞿阝镇、大新庄镇等薄弱乡镇学校援教;通过实行机关干部包片包校负责制,采取送课下乡、学区联谊、对薄弱学校集体会诊、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等形式,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和指导通过精心帮扶、观摩展示,又推出了南孙庄学校、东田庄学校、辉坨小学等一大批新典型二是推进资源均衡我区立足高站位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总体思路,遵循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原则,先后建起大齐学校、大佟庄满族小学、经安中学等一大批农村亮点学校,不仅实现了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甚至达到了农村学校比城区学校还漂亮的程度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撤并的高中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撤并的初中大部分改建为小学,撤并的小学大部分改建为幼儿园和成入学校,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做到了教育资源全部用于教育。
目前已建成实验学校、东田庄学校等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截至目前,已新建、扩建学校57所,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区农村学校楼房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2%与此同时,我区注重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突出将“两翼”(即高中和幼儿教育)延伸拉长目前,已有2所高中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并正在积极谋划新城区现代化高中建设;建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农村示范园24所,幼儿教育水平位居省市前茅三是推进投入均衡我区牢牢抓住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有利契机,坚持“两倾斜、两纳入、一深化、一创新”两倾斜”,即财政投入向教育倾斜、向农村倾斜,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连续5年递增11%以上,其中80%用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建设和装备投入两纳入”,即将中小学烤火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全区所有学校全部实现锅炉取暖或地源热泵取暖;将乡镇中小学、幼儿园临时工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经费800余万元一深化”,持续完善“财政集中支付中心教育分中心”建设,确保教育资金规范管理、高效使用一创新”,即创新建立分层次、按比例、互动性的教育资金调配机制出台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区财政在划拨学校布局调整配套资金时,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不予发放,对经济条件一般的乡镇划拨50%,对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配套70%一90%。
近三年来,仅乡镇用于校舍建设的投入就达2亿多元四是推进装备均衡为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环境,我区突出高规格、高质量配备教学装备,并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近三年用于薄弱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图书的装备资金,每年都超过1000万元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和音体美劳器材均达到省一类标准;全区中小学的专用教室、图书馆建设全部达到省颁标准,今年又投入580万元重点用于探究实验室和数字实验室建设;与城区学校同步完成了小集小学、四中、大齐学校等部分农村学校塑胶操场建设,今后还将在农村学校继续组织实施五是推进评价均衡创新推行了“三动、三名、三星”工程,建立了一整套多元化、动态性的评估体系,以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牵引学校管理水平逐步均衡三动”,即围绕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着力规范教育内部管理三名”,即每年评选一批名师、名校、名校长;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并实施动态跟踪管理三星”即,将星级学校评估延伸至星级班级、星级学生评比,使学校更加关注后1/3学生,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结合星级学校评价结果,将一中公助生指标10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由于评价的引领,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各项工作之间的均衡发展。
六是生源均衡工程我区出台并完善了《丰南区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所招学生的学籍、房本、户口本必须做到三统一,确保我区学生无跨区域上学或择校上学的现象,使招生工作科学有序进行,促进了生源均衡同时,我们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从根本上取消了各种节假日补课现象,减轻了学生负担,从根本上避免择校现象的发生,避免了招生的随意性七是打造“乡村少年宫”工程我们在全区确定了14所农村学校为首批乡村少年宫建设试点单位,为全区普及探索经验,奠定基础依据“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人人参与、兴趣引领、丰富多样”的宗旨,依托社会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科学确定体艺、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项目,使农村孩子有了全面发展的广阔舞台,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三、存在问题一是城乡之间师资不均衡边远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少,且师资年龄老化严重,教师观念较落后,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工作很难抓出起色同时,由于边远地区学校规模小,所以音体美专职教师配备不齐,部分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为兼职教师,课时不足,教学不规范二是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区、乡镇中心区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好,文化氛围浓厚,管理内涵丰富,办学质量高。
偏离乡镇中心区的初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管理内涵不够丰富,办学质量不高四、改进工作措施(一)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区城乡学校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是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中心镇聚合、小学建在中心村以上、幼儿园建在基层村以上,最终形成基层村以上都有幼儿园、中心村以上都有小学、中心镇都有初中、基层村视规模大小适当设置小学的发展格局1、优化高中学校布局按照高中向城区集中的总体思路,全区设置2所普通高中撤并唐坊高中和二中,在新城区新建达省示范标准的新城区高中,届时全区普通高中学生都将在省级示范性高中就读校均人数5500人2、优化初中布局全区设置13所初中城区在现有两所初中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建设乡镇初中按照向中心镇聚集的思路,计划将东田庄中学合并到唐坊镇,将尖子沽乡的初中合并到柳树0镇,将西葛镇的初中合并到黄各庄镇,使全区共保留11所初中具体为:利用撤并后的唐坊高中合并唐坊中学和东田庄中学;黄各庄中学、董各庄中学、宣庄中学、西葛中学、稻地中学迁至现二中;扩建柳树0中学合并尖字沽中学;扩建王兰庄中学合并毕武庄中学;易址新建钱营学校,合并钱营一中;南孙庄中学按新民居建设重新规划。
校均人数达1150人3.优化小学布局按照小学建在中心村、基层村视规模大小适当设置小学的思路,全区预计设置53所小学,分别是:城区内8所(含新建老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稻地镇3所,小集镇5所,黄各庄镇5所,西葛镇4所,大新庄镇8所,钱营镇5所,唐坊镇2所,王兰庄镇3所,柳树0镇4所,黑沿子镇1所,大齐各庄镇1所,南孙庄乡1所,东田庄乡1所,尖字沽乡2所校均人数达到650人二)实施师资优质配置工程一是确保编制配置均衡坚持将农村中小学校编制标准与城镇统一,并实行每学年一核定的动态管理办法,重点向农村边远或薄弱学校给予倾斜二是创设条件,留住边远地区教育人才将布局调整空闲的校舍盘活,建设高标准的教师公寓,使边远地区教师能安心工作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城镇学校干部和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支教通过优先评聘职称、优先晋职、优先评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城区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的均衡配置四是实行农村教师分批到城区学校轮训为主要形式,组织试点联合办学体,促进城乡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师资队伍的交流和共享,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五是在各中心校一所初中、一所小学建立“名师工作站”;从全区中小学选拔百名优秀教师组建“优秀教师讲师团”,利用校园网络按学段对农村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业务讲座,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
同时,为增强学校、教师发展的内动力,积极实施“三名”创建工程通过采取资金扶持、活动保障、“走出去,请进来”、与名校联谊、与专家对接等措施,培养名校、名校长、名师三)推进学校发展内涵均衡针对学校办学规模小这一现实,以建设“简约,又富内涵”的新型农村学校为着力点,以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为突破口,组织专人赴外地实地考察参观,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引导全区中小学创立独具内涵、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内涵均衡,努力形成多样特色校园文化四)推进办学质量均衡围绕提升办学综合质量,无论在城区,还是农村学校,深入实施“降、活、提”工程降”,通过规范作息时间、课程开设、学生用书、作业时间、考试制度等“五个规范”,降低学生课业负担;“活”,通过“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的培养,活跃学生校园生活;“提”,通过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善教学节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五)创设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对义务教育改革目标、突破方向、实施路径、保障机制的科学设计,推进教育管理各项工作机制的务实创新,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牢,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机制。
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