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docx
17页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是高考必考点之一一、水解平衡的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盐类水解达到平衡状态,具有化学平衡状态的一切特点,即“逆”、“等”、“动”、“定”、“变”、“同”逆”:可逆反应盐类水解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等”: 中和反应的速率与水解反应的速率相等,即 v =v 中和 水解“动”: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是动态平衡,水解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 “定”: 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速率保 持不变,弱离子的转化率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变”:水解是一种化学平衡,与所有的动态平衡一样,是有条件的,暂时 的,相对的,当条件改变时,平衡状态就会破坏,由平衡变为不平衡,再在新的 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水解平衡发生了移动二、盐类水解的四条规律:① 有弱才水解:在盐的组成中,只有含有“弱”离子(弱酸根阴离子、弱碱 阳离子),才能发生水解反应② 越弱越水解:组成盐的弱酸根阴离子、弱碱阳离子,对应的酸或碱越弱, 越容易发生水解③ 谁强显谁性:组成盐的离子,对应的酸越强(强酸弱碱盐),水解后溶液 显酸性,如NHCl等;对应的碱越强(强碱弱酸盐),如Na CO等。
4 2 3④ 同强显中性:强酸与强碱组成的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同等强度的弱 碱弱酸组成的盐,水解后溶液显中性两弱”:弱酸、弱碱的电离是微弱的;弱酸阴离子、弱碱阴离子的水解也 是微弱的三、影响水解的因素1、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组成盐弱离子对应的酸或碱越弱,即弱酸或弱碱的 电离常数越小,越容易发生水解,水解程度越大;反之,越难发生水解相同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正盐〉相应酸式盐,如水解程度:C >HC -水解相互促进的盐〉单独水解的盐〉水解相互抑制的盐如N 的水解程度: (NH ) CO > (NH ) SO > (NH ) Fe(SO )4 2 3 4 2 4 4 2 4 22、 温度的影响:盐的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水 解反应则为吸热反应,故升高温度水解平衡向右移动,有利于盐的水解,反之则 抑制盐的水解3、 同离子效应: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弱酸根、弱碱根离子的浓度,可 以促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但其对应的弱酸根、弱碱根离子水解的百分比降低, 即水解程度降低;4、 加水稀释:可以促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对应的弱酸根、弱碱根离子水 解的百分比增大,即水解程度增大同种弱酸(或弱碱)的盐溶液浓度越小,水解 程度越大。
5、 酸碱对水解的促进与抑制:弱酸根水解产生OH-离子,加碱或加入能够产 生OH-的物质,贝V水解平衡向左移动,即抑制水解反之,贝M足使水解平衡向右 移动,即促进水解;弱碱根水解产生H+,加酸或加入能够产生H+的物质,则水解 平衡向左移动,即抑制水解反之,贝促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即促进水解四、 盐溶液蒸干的产物① 难挥发性强酸的弱碱盐溶液蒸干仍得到原溶质蒸干后一般得原物质,如 CuSO (aq)——CuSO (s);44② 易挥发性强酸的弱碱盐溶液蒸干得到氢氧化物,灼烧一般得到对应的氧化 物,如 AlCl (aq)--Al(OH) (s)—-AlO(s)3 3 2 3③ 酸根阴离子易水解的强碱盐,如Na CO溶液等蒸干后可得到原物质23④ 考虑盐受热时是否分解Ca(HCO) 、 NaHCO、 KMnO、 NHCl 固体受热易分解,因此蒸干灼烧后分别为 3 2 3 4 4Ca(HCO ) —-CaCO (CaO) ; NaHCO —-Na CO ; KMnO —-K MnO +MnO ; NH Cl—“NH t3 2 3 3 2 3 42424 3+HClt⑤ 还原性盐在蒸干时会被O氧化,如Na SO (aq) 一 Na SO (s)。
2 2 3 2 4五、 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三守恒”判断方法:1、物料守恒:又称为原子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某些离子能够发生水解或者电离,转变为其它离子或分子等,虽然可以使离子的种类改变,增多或减少,但却不能使离子或分子中元素的原 子的数目发生变化,即某种元素始终遵循原子守恒例题:0.1 mol・L-1 NaHCO溶液中:3HCO- + HO HCO + OH-……①3 2 2 3HCO-CO 2- + H+ ……②33c (Na+)=c (HCO -)+ c (CO 2-) + c(HCO)= 0.1 mol ・ L-i3 3 2 3不管HCO-水解产生何种形态的离子或分子,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维持盐3的组成不变要学会抓住“中心原子跟踪”分析的方法例如在上题中:HCO-、CO2一、33H CO的中心原子是C原子,CO 2一是HCO -电离的产物,HCO是HCO -水解的产物,2 3 3 3 2 3 3因为Na+与HCO-是 1:1 的关系,故c(Na+)=c(HCO-) + c(CO2-) + c(HCO)=0.1 mol • L-i3 3 3 2 3范围:所有化学反应2、 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整个溶液不显 电性。
注意:既要考虑溶质的电离,又要考虑水的电离,还要考虑盐的水解范围:所有电解质溶液3、 质子守恒在盐类水解的体系中,质子守恒是根据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导出来的理解一:由水电离出的H+的总数永远等于由水电离出0H-的总数,或由水电 离产生的c(H+)和c(0H-)始终相等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或OH-虽会与其他 离子结合,以不同形式存在,但其总量始终相等1)在强碱弱酸盐溶液中:c (OH-) =c (H+) +c (酸式弱酸根离子)+c (弱 酸分子);例题1:如在0.1 mol • L-iCH COONa溶液中:3CH COO-+H O—CH COOH+OH-3 2 3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a+) >c(CH COO-) >c(OH-) > c(H+)3物料守恒: c(Na+)=c(CHCOO-)+c(CHCOOH) ……①电荷守恒:c(Na+)+c(H+)二c(CH COO-)+c(OH-)……②3将①代入②式,整理可得:质子守恒: c(OH-)=c(H+)+c(CH COOH)3例题2: 0.1 mol・L-1的Na CO溶液中:23CO 2-+H 0—HCO -+OH- 一级水解3 2 3HCO -+H 0—H CO +0H- 二级水解3 2 2 3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a+) >c(CO 2-) >c(0H-) >c(HCO -) >c(H+)33物料守恒: c(Na+)=2[c(CO2-)+c(HCO-)+c(HCO)] ……①3 3 2 3电荷守恒: c(Na+)+c(H+)=c(HCO-)+c(OH-)+2c(CO2-) ……②33将①代入②式,整理可得:质子守恒: c(OH-)=c(H+)+2c(HCO)+c(HCO-)2 3 3例题3:在NaS溶液中,由于S2-的水解,水电离产生的H+被S2-结合,生成2了少量的HS-和H S,但溶液中未被结合的H+和HS-、H S中结合的H+总量与溶液中22OH-总量一定是相等的。
S2-+H O—HS-+OH- —级水解2HS-+H O—H S+OH- 二级水解2 2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Na+)>c(S2-)>c(OH-)>c(HS-)>c(H+)物料守恒: c(Na+)=2[c(S2-)+c(HS-)+c(HS)] ……①2电荷守恒: c(Na+)+c(H+)=c(HS-)+c(OH-)+2c(S2-) ……②将①代入②式,整理可得:质子守恒: c(OH-)=c(H+)+c(HS-)+2c(H S)2综合上述例题分析结果,在强碱弱酸盐溶液中,质子守恒通式为:c(OH-)=c(H+)+含 H原子个数X含有H原子的酸根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注意:通式中不包含没有含H原子的酸根2)在强酸弱碱盐溶液中c (H+) =c (OH-) +c (碱式弱碱根离子)+c (弱碱分子)例题:浓度均为0.1 mol • L-1的氨水和盐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二者反应生成NHCl,水电离出的OH-结合NH+,生成少量的NH・H 0,但溶液中未被结合的 4 4 3 2OH-和 NH・H O的总量与溶液中的H+的总量一定是相等的NH ++H 0— NH ・ H 0+OH-4 2 3 2离子浓度大小:c(Cl-) >c(NH +) >c(0H-) >c(H+)4物料守恒:c(Cl-)= c(NH +)+ c(NH •HO) ……①4 3 2电荷守恒:c(H+)+c(NH +)= c(Cl-)+ c(OH-)……②4式中的c(H+)是水电离出的,c(OH-)是NH+水解生成的4将①式代入②式,整理可得:质子守恒:c(H+)=c(OH-)+c(NH •HO)32一元弱碱强酸盐,质子守恒式:c(H+)=c(OH-)+—元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理解二: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 得到质子所得产物的总浓度二失去质子所得产物的总浓度某产物是所得两个质子得来的,则该产物的浓度前应乘以2倍的系数范围:多用在盐水解的溶液习题中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的具体分析:(1) 单一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比较① 多元弱酸溶液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程度逐级减弱如HPO溶液中:c(H+)>c(H P0 -)3 4 2 4>c(HP 42-)>c(P 43-)② 多元弱酸的正盐溶液 多元弱酸的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水解程度逐级减弱如在 NaCO 溶液中23 c(Na+)>c(CO2-)>c(OH-)>c(HCO-)>c(H+)33③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 取决于弱酸酸式酸根离子水解和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如在 NaHCO 溶液中3 c(Na+)>c(HCO-)>c(OH-)>c(H+)3(2) 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的比较比较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时,要综合分析电离、水解等因素如 0.1mol・L-i NHCl溶液和0.1 mol・L-i氨水的混合溶液呈碱性,各粒子浓度大小的4顺序为 c(NH +) >c(Cl-) >c(0H-) >c(H+)。
4酸、碱中和型粒子浓度的关系:(3) 不同溶液中同一粒子浓度的比较酸T中和碱-反应*混合物篦按单一盐溶液讨论 有剩余要同时考虑水解和电离]根据信息确定电离与水解哪个更“强势”不同溶液某微粒浓度的大小要看溶液中其他微粒对该微粒的影响例题1: 25 °C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a、NH Cl b、CH COONH4 3 4c、NH HSO d、(NH ) SO4 4 4 2 4 e、(NH ) Fe(SO )4 2 4 2c(NH +)由大到小的的顺序为e>d>c>a>b4【解析】在物质铵盐中,CH COONH溶液中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c(NH +)3 4 4最小;(NH)Fe(SO)溶液中,Fe2+的水解产生的H+抑制NH +的水解,c(NH +):4 2 4 2 4 4(NH ) Fe(SO ) > (NH ) SO ;故(NH)Fe(SO)中 c(NH +)最大;NH HSO 溶液中,电4 2 4 2 4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