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杆菌.ppt
43页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一大群居住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至少有30个菌属,120个以上的菌种,少数为致病菌,是胃肠传染病的最重要病原菌,,,,,,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常见菌族和菌属,埃希菌族 埃希菌属 大肠杆菌志贺菌属 痢疾志贺菌 爱德华菌族 爱德华菌属 迟钝爱德华菌 沙门菌族 沙门菌属 伤寒沙门菌枸橼酸菌属 佛劳第枸橼酸菌 克雷伯菌族 克雷伯菌属 肺炎克氏菌肠杆菌属 产气肠杆菌哈夫尼亚菌属 蜂窝哈夫尼亚菌沙雷菌属 粘质沙雷菌 变形杆菌族 变形杆菌属 普通变形杆菌摩根菌属 摩氏摩根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耶尔森菌族 耶尔森菌属 鼠疫耶尔菌 欧文菌族本 欧文菌属 草原居民欧文菌,菌族 菌属(菌种数) 代表种,,,,乳糖发酵试验,共同特性,1、相似的形态染色,2、简单的培养条件,3、活泼的生化反应,重要试验,,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肠道致病菌,肠道非致病菌,多数不发酵乳糖,多数发酵乳糖,,,,4、抗原构造复杂,,,,,,,,鞭毛抗原(H),菌体抗原(O),,K或Vi抗原,,,5、抵抗力,不强,6、易变异,溶源性转换,生化反应性变异,,通过,引起,耐药性变异,毒力性变异,转导,接合,,,,第一节 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ne,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以大肠埃希氏菌(E.coli)最为重要,,,,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1、条件致病,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两大原因可以致病,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外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见,2、致病菌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3个大肠菌群/1L饮水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卫生学指标,大肠菌群指数,,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细菌总数,,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中,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大肠杆菌也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多数不分解乳糖,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dyseatery bacteria,,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生化反应,低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敏感,形态,对理化因素的低抗力,,,,抗原与分类,根据O抗原分类,,,,分为4群39个血清型(包括亚型),,致病性,,人类是唯一的患者和带菌者,,,,,粪—口传播,,,,感染灶局限于结肠粘膜层,一般不入血,,,,,,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致病物质,1、侵袭力:,菌毛—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2、毒 素:,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内毒素,,作用于肠壁,,通透性增加,粘膜炎症、溃疡,局部,,,全身,,内毒素血症,外毒素(A群1型),与内毒素协同作用,,,,,,临床表现,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非急性典型:小儿—中毒型成人—易误漏诊,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二月以上,,,,中毒性痢疾病人,微生物学检查,及时送/暂用3%甘油缓冲水保存,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明确诊断,分离培养,新鲜脓血便/肛拭,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快速诊断,,荧光菌球试验,协同凝集试验,,,预防:,口服减毒活疫苗,治疗:,多种抗菌素可选择,但很易引起耐药性,防治原则,其中许多为人畜共患病,第三节 沙门菌属,一大群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常见沙门菌的主要生化特性,,伤寒杆菌的表面抗原,VI抗原,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短暂低效价抗体 伴随活菌一起存在,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出带菌者,,因为,,所以,,本质,1、致病物质:,致病性与免疫性,侵袭力:,O抗原,VI抗原,毒 素:,内毒素,2、所致疾病:,伤寒副伤寒,食物中毒,败血症,外毒素----肠毒素,胆囊-----肠道-------粪排菌 皮肤----血拴出血--玫瑰疹 肾-----尿 肝脾-----肿大 骨髓------受抑制,伤寒和付伤寒的致病过程,伤寒和付伤寒杆菌,小肠上部粘膜,肠系膜淋巴结,固有层淋巴结,进入血液,再次进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病愈后免疫力较牢固,主要是细胞免疫,3、免疫性,,,,,,,伤寒和付伤寒 食物中毒 败血症 第1周取静脉血 可疑食物 血 第1-3周取骨髓液 呕吐物 第2周起取粪、尿 粪,微生物学检查,查病原,标本,,,,SS平板,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双糖发酵等,,玻片凝集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查抗体,,1、肥达试验,原理:用已知伤寒付伤寒抗原,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定量凝集试验,用途:辅助诊断伤寒付伤寒,2、带菌者检查,测VI抗体,防治原则,口服减毒活菌苗,弧菌属,弧菌属(Vibrio),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与染色,,涂片中,呈穿梭样,运动非常活泼,液体中,排列整齐,呈鱼群状,革兰染色阴性,弧型或逗点状,,单鞭毛,霍乱弧菌(V.cholerae),,培养特性,耐碱不耐酸,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根据O抗原不同,抗原构造与分型,现已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的每一个血清型,还可分为2 生物型,古典生物型,El Tor生物型,抵抗力,El Tor生物型和其它非01群霍乱弧菌,不耐酸,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分钟,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古典型为强,水中存活长,河水、井水、海水中1-3周,怕热,100℃1-2分钟死亡,1.霍乱肠毒素:,致病物质,激活GS,使细胞内cAMP 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重 的腹泻与呕吐,B亚单位,A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结合亚单位),(毒性亚单位),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1,2,3,4,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鞭毛运动,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物),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 ,低容量性休克及心力不齐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所致疾病,,传染源,临床表现,霍 乱,病人、无症状感染者,,,,上吐下泻,,霍乱病人,免疫性,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直接镜检,分离培养,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涂片见G-性弧菌,鱼群状排列,碱性蛋白胨水增菌,选择培养基为TCBS,玻片凝集反应,病人粪便,肛拭,,,水样,防治原则,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水源管理,,疫苗预防接种,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治疗霍乱的关键,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者免疫力,,隔离病人,治疗无症状携带者,生物学特性,嗜盐(halophilic)在培养基中以含3.5%NaCl生长最为适宜,在“我妻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现象,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副溶血弧菌(V.cholerae),防治,致病性,,直接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食物中毒,该菌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所传,播潜伏期5~72小时,可产生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
标本采取患者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治疗可用抗菌药物,血清学鉴定,致微生物检查,食品卫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