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讲稿.doc
24页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培训讲稿尊敬的老师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更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今天我是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经验,结合我的学习体会整理而成,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哪怕一点点的启示也好如果有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推行,教育的基本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我们的课堂中,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本质的变化由过去的“师问生答”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积极参与”,“师说生听”变成“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静下心来反思,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华,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看到、听到;想到、学到的,从五个方面: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现状二、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 三、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点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大家探讨交流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先说老师辛苦 我们听过这样一个形容我们老师的顺口溜:“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这些都是我们很多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可能有些夸大其辞,但足以说明我们教师工作确实辛苦教师的累是无形的,而不是有形的有形的累累得其所,累得有味道,人们都可以看见可是人们仅仅看到教师每天8小时、每周5天、外加2个寒暑假,真是逍遥自在但教师真正的累是无形的,早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教师就已经闻鸡起舞,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中午:当别人开始午睡的时候,教师还在教室里照看学生纪律、为学生;晚上:当别人已经进入梦乡、或者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教师还在家批改卷纸。
尽管我们的教师这样废寝忘食的工作,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再说学生痛苦 教师教的这样辛苦,学生学的更加痛苦有这样一个笑话:老师要求大家把下列几个句子联成一句:1、她瘫痪了 2、顽强地生活着3、学会了多门外语4、学会了针灸 老师的正确答案是:她虽然瘫痪了,但是她顽强地生活着,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再一看学生们的答案,让老师目瞪口呆:她虽然瘫痪了,但是她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顽强地生活着她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还是瘫痪了,顽强地生活着她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最后她顽强地瘫痪了她顽强地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终于瘫痪了当时看了忍不住笑,笑过之后再反思,这则笑话看上去是这些学生们使用关联词不正确,其实正是反映了他们的心理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除了在学校一天到晚的学习外,放学后尤其是休息日还要补课等,用孩子的话说:“休息比上课都累”基本上没有玩耍的时间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成绩甚至课间休息时间、中午休息时间也要利用上让学生做各种练习册,尤其是期末总复习的时候更为严重。
过大的学习压力使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甚至有恐学的心理,就向上面小学生组句中的“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终于瘫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局面呢?抛开众多的客观原因不谈,其主要原因就是无效教学(也叫“零”效应)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有专家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无效教学现象的普遍存在,现在的课堂教学给我的感觉是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教学效果也有“虚化”了的结果数学味”没有了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身心健康就我县今年的小学毕业考试来讲,全县7000多考生,竞有4000多人数学不全格,我亲自数了一本试卷,0到9分的12人,11分的有4人,60分以上的2人老师们,试想一个学生用6年的时间学数学,可是毕业考试时数学仍然不合格,充分证明了低效教学现象一)、低效教学现象主要体现在: 1、情境创设的低效化 曾有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创设出一个这样的情境:爸爸和妈妈都爱我,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然后引出a(b+c)=ab+ac。
如果不是老师自己讲出了教学内容,学生是很难联想到乘法分配律上去的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服务于教学的,而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课堂提问的无效化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课伊始便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课件的情景图──“快乐的大森林”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森林好漂亮啊!有美丽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还有好吃的果子生2: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飘动!生3:我发现小鸟在表演节目……7~8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而老师也不着急,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俨然成了语文说话课 …… 事实上不少教师由于没有精心准备教案,所提问题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于提出的问题或空泛笼统、或较难,或所给予的时间不足,造成学生接受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上述尴尬的场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3、合作探究的形式化 如今,合作学习似乎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学生如何开展合作与交流缺乏指导,流于形式。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学生准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等学具,在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可能为180度后,老师让学生合作去探究验证猜想的结论于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可不到2分钟,老师马上让学生停下来,目的是看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 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使合作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造成徒有虚表的热闹反思当前课改中的合作学习,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只是“蜻蜓点水”表面上过程热热闹闹,其实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 4、课堂评价的泛滥化 置身于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师说的“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奇特!”“你真棒!”不绝于耳教师评价学生时表扬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给予学生的表扬越多,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即使学生答对了一道很简单的计算题,教师也会不失时机地夸奖“你真棒!”……但是“糖吃多了也腻人”虽然每个学生都喜欢表扬,但表扬绝不是多多益善相反,过度表扬是有害的,容易导致学生心思浮躁,不利于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数学思考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无效低效的教学场景局面的呢?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主宰课堂,主客体错位。
教师决定课堂教学一切,形成“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课为中心,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做题为中心,教学价值为应试为中心这种错误的理念使教师进入了以下教学误区误区一、误把表演当精彩,孤芳自赏与学无益祸首是“教师演员说于是课堂教学,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如痴如醉,以为精彩,实则不然,实得其反演员只要演技高超,能打动人心即为优秀,而不必关心观众是否学会而教师不能这样,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教师的精彩要通过学生的精彩来实现,没有学生的精彩,教师的精彩就失去了意义谁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象教练,作用是示范,目的是教会学生,学生精彩才是真精彩,教师精不精彩不是关键学生精彩,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到三动:动脑、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才能精彩,这样学生的精彩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看魏书生讲课,并没有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用语不多,含蓄幽默,善于点拨,善于引导,处处在启发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魏书生讲课,看似很懒而我们有的老师,上课时滔滔不绝的讲,看似很勤快勤老师培养出懒学生让我们痛心疾首,而“懒教师”培养出了“勤学生”,这样的精彩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啊! 误区二、误把听懂当学会,学生课上懂,课下懵。
“听懂了没有?”“听懂了!” 一呼百应,教师自以为学生学会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堂上装懂”,“课下发懵” 这是因为,听懂和学会是两个概念听懂,只说明理解了,明白了,但离会作、迁移、能力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知识的习得,能力的迁移,必须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形成学生没有充分的交流,只满足以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要真正达到尽可能的好效果,必须让每个人都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懂,并非教师讲懂,而是同伴交流而理解后的懂有时候,老师讲完之后问:懂没懂?部分学生小声回答:懂了,多数同学茫然不答老师认为没有气氛,于是大声问:懂没懂?学生一惊,于是大呼:听—懂—了再就是明白没?明白了— 把听懂当学会,是造成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三、以讲解代思维,讲课“成瘾”难以自拔教师应当讲,讲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教师应做到三讲:一是教师应讲在学生的思考之后,而不是未思考之前常见教师在学生未思考之前,即滔滔不绝地开始了讲解(尤其是数学课),这样就干扰、打乱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历练和生成二是教师应讲在学生问题的关键处,而不是平铺直叙、什么都讲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占用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三是教师要点拨式的精讲,忌重复唠叨要做点拨式的精讲,要慢,确保一遍成功,不宜重复,力戒“越讲越糊涂”教师要避免“总不放心”,好象只有自己讲出的东西才最可靠,不相信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总要再作重复讲解以讲解代思维,源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与其这样肤浅草率地急急忙忙地纵然讲上10道题,和经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学好3道题,到底哪个对学生更为有益?问题是教师往往被“成瘾”所累,难以自拔 教师不能以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这样看似慢了,实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所必须的,思维的形成需要时间留白这也是为什么部分专家要提出慢慢腾腾教数学的道理误区四、把讲完当学完,不计效果只求心安 “这节课讲完了!”,“这节课没有讲完!”一节课过后,常听到教师们这样议论 讲完就是学完吗?显然不是一般教师都有一种自觉不自觉地这样的自我认识,认为讲完就是学完了,甚至学会了,其实这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教师对教材要根据学情取舍,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且也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认识不够,课堂教学要因势利导,完不完成,只是个相对概念如果一节课的生成很多,即使表面的预设受些影响,也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反之,强塞硬填,尽管课堂很满,这样的“任务完成”,显然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我们不要怕生成,因为生成有时恰恰是课堂的亮点所在举个例子,已知圆的直径是5厘米,求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多数同学用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