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1.pdf

26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75058867
  • 上传时间:2024-08-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1M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年画 . 江苏桃花坞年画 1 江苏桃花坞年画《姑苏美景篇》 桃花坞木刻年画《姑苏阊门图》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三百六十行图》 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木版年画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作品饮誉海内外,代表作品有雍正 12 年(1734 年)的《姑苏阊门图》 、 《三百六十行图》 ,及乾隆九年(1744 年)的《姑苏万年桥图》 这些作品描绘了当时苏州的繁荣富丽,画面精密、细致,是苏州木版年画的传世佳作 《姑苏闾门图》 《姑苏阊门图》 阊(chāng)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 ,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 门通北码头 此图描绘苏州八门之一阊门景象刻图之时阊门经康熙初年重修葺, 内城门上无楼, 外城城楼似碉堡,城砖叠砌,与城墙连为一体,门外虹桥与牛若麟《重修虹桥记》所载亦相吻合,此图 为此期阊门的真实写照画上题诗三首,写出“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 若云锦”的繁华景象。

      此画在传统年画画法基础上,吸收欧 洲铜版画技法和透视法 《姑苏闾门图》 《姑苏阊门图》 ,是雍正十二年宝绘轩所刻,是这一时期苏州阊门的写实图像民间画师以繁华市井为表现对象,将宏伟的实况场面、繁多的景色作了忠实的描摹,如林立的楼台锦肆,栉比的高甲门第,街头熙来攘往的民众,运河上穿梭往返的各种船只,生动地再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表达出民众的欢乐和满足,是我国木版年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桃花坞木刻年画《姑苏阊门图》 (清)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三百六十行图》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三百六十行图》 局部 以清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为蓝本的漆雕《苏州金阊图》沧浪亭全图 姑苏北寺塔 虎丘灯船胜景图清初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 55.9 x 40.6 cm,大英博物馆藏 上海火车站桃花坞木刻年画 《清明时节》 今年 4 月 4 日是第一个成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去的人们是怎么过清明节的,除了文字记载外,还有没有什么实物资料可供参考?记者昨天见到的一张桃花坞古版画《清明佳节图》 ,传递出许多珍贵又有趣的信息 大约 20 年前,日本广岛王舍利宝物馆馆长访问苏州时,送给了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德一本“苏州版画” ,这是收藏着不少桃花坞前期珍品的宝物馆印行的藏品集。

      “当时我就见到了一张《清明佳节图》 ,这是目前仅见的一张描绘清明节的桃花坞版画它应该作于清初 吧 ”现在担任着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顾问的王祖德一直珍藏着这本“苏州版画” 长 56.3 厘米、宽 37.5 厘米的《清明佳节图》是一张上、下四格连贯的版画画面上,从右至左、从上到下以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为主题创作了四小张版画以水面为中心向两边铺陈的画面让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描绘的是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茶楼、酒肆中有推杯换盏的士人侍女,野渡横舟处渔翁垂钓艄公撑篙,石桥上来来往往的是踏青的居民,荷锄农人与牵牛牧童神态悠然、临水而坐的文人墨客在高谈阔论;河面的波纹疏密相间、淡淡的柳芽似有若无、桃花杏花争芳斗艳……由于是桃花坞早期作品,其风格及技巧上明显继承了明代书籍版画和文人画的精工细作而又初步具有年画特色 “这张作品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场面热闹非常特别是画中那些姿态各异的人物比例稍大,这些都是典型的年画特色 ”王祖德说清初的桃花坞年画风格较为雅致,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雕印精美的《清明佳节图》不是一般匠人所作, “从人物造型、山石纹路等用笔上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具有相当功底的画家。

      ”王祖德认为在尺幅并不算大的画面上,要巧妙地安排下踏青、郊游、雅集、宴会等等丰富的生活场景,非常考验画家的空间感和调度能力一般的国画作品要表现这首唐诗的意境,多半会 撷取一点加以发挥,而这张版画却对人们在清明这一天的活动来了个事无巨细的记录与描绘,从这个角度看, 《清明佳节图》具有相当珍贵的民俗研究价值 由于年代较远,套色印刷的《清明佳节图》已经出现了一些褪色的痕迹,赭石、花青等色彩较浓艳的还不太明显,画中几处常绿树的绿色则出现了发暗发淡的现象据王祖德推测,当年这样一张色彩鲜亮、制作精美的版画,应该多用于书房的装饰,故售价亦必比较昂贵,和后来的普通民间年画是有一定差距的 发表时间:2008-3-31 桃花坞木刻年画 《清明时节》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看到了该馆陈列的《清明佳节图》复印图,年画大师王祖德告诉记者, 《清明佳节图》的复制是博物馆今年的一大重点,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由于难度较大,完成复制大概要一年时间 《清明佳节图》原图收藏在日本广岛王舍利宝物馆,复印图是几经周折,按原图大小复印而成也许是因为保存时间比较久,画面有些发黄,整个画面分为上下四张,每张画面与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对应,彼此连贯,每张图长不足 30 厘米,宽在20 厘米左右,非常小巧 桃花坞木刻年画 《清明时节》局部 桃花坞木刻年画 《清明时节》局部 中国 苏州-桃花坞年画《盘门三景》 水乡元宵江苏桃花坞年画 一、简介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弘治时,名画家唐寅(伯虎)曾在这里营建桃花庵,自此名扬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此后江南各地受其影响,陆续开设画坊其作品富丽堂皇,题材多样,或谓能“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 ,并且“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新闻” 内容有故事戏文,人情风俗,时事新闻、美人、娃娃,以至灶君、神马等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 桃花坞逐渐知名,后唐伯虎墓又建于此地至清代时,地方上又数次复修,并在唐子畏祠墓前后种桃树千株,春日桃花盛开,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桃花坞是苏州的一处地名,位于阊门内北城下,古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与天津扬柳青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 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二、溯源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 400 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 ,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 年) ”的刊记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世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 年画作品收藏 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 20世纪 50 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 后又配备专业画师,招收徒工,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艺术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 英国和西德, 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 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 、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 、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 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在雍正、 乾隆年间, 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 、 《陶朱致富图》 、 《西湖十景》 、 《山塘普济桥》 、 《三百六十行》 、 《百子图》 、 《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

      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如《五子登科》 、 《庄子传》 、 《珍珠塔》 、 《荡湖船》 、 《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为了生存,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或 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 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 、 《天官赐福》 、 《万宝祥瑞》 、 《花开富贵》 、《福寿双全》 、《八仙庆寿》 、《金鸡报晓》 等; 2、驱凶避邪,如《门神》 、 《灶君》 、 《关公》 、 《钟馗》 、 《姜太公》 、《张天师》 、 《张仙》等; 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 、《苏州火车开往吴淞》 、 《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 、 《春牛图》 、 《十美踢球图》 、 《姑苏报恩寺进香图》 、 《洋灯美人》 、 《合家欢》 、 《黄猫衔鼠》等; 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 、《忠义堂》 、 《西厢记》 、 《孙悟空大闹天宫》 、 《白蛇传》 、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 《三笑烟缘》 、 《定军山》 、 《苦肉记》 、 《战北原》等。

      这些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品种繁多,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民禳凶祈吉的美好心愿 桃花坞木版年画画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马纸"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横幅中最大的有三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灯面"刻印的神像、风景、什景图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种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品种繁多 年画的销售主要集中于农历腊月,摊贩们或在集市上设摊销售,铺上油纸,摊上年画,边唱边卖;或游走农村,边走边 卖,并通过说唱来吸引群众,讲述相关年画的内容,说唱的曲调和唱词也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说唱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年画的销售,人们围集、挑选,到处是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 探索:后年画时代何去何从 清乾隆时期是桃花坞年画的巅峰时期当 时桃花坞年画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东南 亚和日本,被看作日本浮士绘的滥觞无奈, 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围`攻苏州不下,放 火烧城桃花坞年画作坊聚集的桃花坞大 街,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大量珍贵的画版被 付之一炬桃花坞年画自此凋零 如今,就算是桃花坞年画博物馆,集全 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

      在桃花坞 年画资料室,王祖德向我们展示了一块他珍 藏的老版: 一个快开裂的 《花开富贵》 20 世纪 60 年代王祖德在一次去南通的调研中, 在一户祖上做年画的农户家的猪圈中,发现 了一个清代木板反面已被刀砍出了一个凹 槽,下面是雕工精美的《花开富贵》—偌 大的桃花坞年画博物馆,仅存的一幅清代 版画,居然靠着当切猪饲料的砧板这一身份 才保存下来 桃花坞年画,因为是面向普通百姓的艺 术,因而被收藏的不多因为各种原因,存 世一百多件老画版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日本的 博物馆中王祖德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带 领的一群 80 后学徒,复原这些版画虽然 老画版不在中国,但有了这些新画板,桃花 坞年画就能流传出去—作为一个 桃花坞版 画人,他希望苏州能把桃花坞年画的根留住 另一方面,鉴于贴年画的风俗已经慢慢 消失这一事实,桃花坞年画人开始为年画寻 找新出路:把年画画在苏州折扇上,做成文 化衫,让其成为苏州的文化标签??虽然一 时半会儿还没见到效果,但最起码通过“上 下而求索”的过程中,可以让桃花坞年画明 明白白地活着江苏桃花坞年画《吉祥如意篇》 御制《一团和气》明宪宗朱见深《一团和气图》明宪宗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一团和气》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经典作品, 由明成化帝所创, 后流传民间。

      大家现在熟悉的《一团和气》是民国版,也是最晚、最简单、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如果你和雍正版相比,你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完全能够反映桃花坞木刻年画最初的城市文人画特色 ”王祖德特地拿出了民国版《一团和气》和雍正版作了个比较,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图案设计,无论是线型勾勒还是色彩运用,后者都更精致、更复杂人物的袖子上不仅有着细致的云纹,还点缀着金菊、蝙蝠,寓意吉祥福气,胸口还装饰有灵芝等图案,此外,人物的锦裙也极尽精致典雅 “早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里甚至可以看到吴门画派影响的痕迹,完全不同于一般年画的大红大绿 ” 朱见深(1447-1487 年) ,英宗(朱祁镇)长子,1465-1487 年在位,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擅画人物、花鸟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左首 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 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在庐山东林寺 30 余年,送客从不过虎溪。

      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别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 此幅绘三教人物合抱作一团,共论经书,喜气和睦,正是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 这幅《一团和气图》画于作者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自己对新的一年的期望画幅上的人物远远看好似一个大圆球,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三个人相拥相抱在一起,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绝,人物的线条也相当流畅 《一团和气》宽 60 厘米、高 80 厘米,是由明宪宗朱见深命画工为内宫创作的一张画稿,在“和合致祥”四字之下,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妪展示着“一团和气”的手卷由于此画寓意吉祥,图案精美,流传至苏州后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经典题材,其中“雍正版” 《一团和气》又因制作精良而成为后世模仿的范本,如今流行的约 8 个版本的《一团和气》都是“雍正 版”的简化版由于收藏者不允许拍照,因此在无法获得高精度照片的情况下,桃花坞博物馆的王祖德多方查阅各类纹饰、服饰图录,对照、补全了作品上模糊不清的部分。

      明宪宗朱见深命画工为内宫创作的一张画稿 壹团和气图 和合致祥 壹团和气 福寿双全图 福字图 福字图福字图 寿字图 寿字图 富贵有余 橘榴富贵 平生五福 日进斗金表现古代民俗的《春牛图》 ,人物形象生动, 刻工和设色极具技巧 江苏苏州桃花坞 清代 《春牛图》 江苏苏州桃花坞 民国 《春牛图》 刘海戏金蟾 门神武门神 赵公明 钟馗图 钟馗(左) 钟馗(右) 祈祥纳福 彰显喜庆榴开百子 桃献千年 黄金万两 龙凤呈祥(苏州桃花坞年画) 江苏扬州 天仙送子 麒麟送子图招财童子 利市仙官 百子全图 百子图百子图 凤转春回 大吉图鸡王镇宅 苏州桃花坞《福禄寿禧图》 黄猫衔鼠 十二生肖图劳动致富 四季丰收 招财进宝 清末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边框为十二地支,四周对应十二个与生肖相关的戏剧故事,诸如,子:访鼠《十五贯》 ;丑:鹊桥《牛郎织女》 ;卯:出猎《白兔记》 ;巳:水斗《白蛇传》 ;等等图的中心画是“合和二仙” ,并标有二十四节气 谜语:一人侍立 千金之子 久旱河水干 江苏 桃花坞年画《童子篇》 《四子登科》 八童过海 冠带流传吉庆有余 麒麟送子 天官赐福 刘海戏金蟾天官五子 江苏桃花坞年画《美女篇》 雍乾版《美人图》桃花坞木刻年画古画征集觅得雍乾版《美人图》 雍正版《一团和气》刚刚在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复活” ,年画古画征集又有新成果。

      记者昨天在市文广局了解到,此次新征集到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古画有 200 多张,刚刚完成的专家鉴定认为,这些画成功理清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脉络,其中一张雍乾版《美人图》更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完美画面上的古代仕女被专家们戏称为苏州的“蒙娜丽莎” 作为此次征集行动的主要实施者,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投入了大量业余时间,为寻觅古画奔走触动他的是当年筹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时的两大隐痛 “当年一没有版子,二没有年画,很多有代表性的年画都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而且往往有个下注:海外收藏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苏州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物怎么谈保护和传承?”高福民回忆说,后来文化局老领导钱璎捐出了自己父亲收集的 200 多张年画,又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找到了另外 200 多张,博物馆总算有了年画“家底” 此外,通过碑刻博物馆等面向民间的努力,也找到了四五十块珍贵版子 “专家们看了这次我们新征集到的古画后都非常 感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年代这么早的原画 ”高福民向记者展示了那幅难得的《美人图》 采用卷轴形式的该图长超过 1 米,宽也有半米多,画面上有一个面带微笑、手执古琴的仕女和一个捧着书册的童子。

      背景上的洞门、松柏和雕花栏杆也十分精细研究木刻年画已有多年的高福民介绍说,这幅画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全盛期的代表作,是挂在中堂两侧的对屏之一,运用了非常明显的“仿泰西笔法” ,并且是刻版再加手敷色彩完成的,特别有层次感年画专家王祖德对这幅画也推崇备至,认为它充分体现了桃花坞木刻年画鼎盛时期的城市文人画特色 据高福民透露,征集到包括《美人图》在内的 200 多幅年画古画颇为不易,部分年画更是在两大包“垃圾”中淘出来的,“当时收集到了两包残片,打开时一股霉味,整理后发现,其中除了两三幅是现代新作外,'年纪最轻’的年画也是出自晚清,让我们大有收获 ” 麻姑献寿 《麻姑献寿》2007 年 今天是元宵佳节,经过18 个月的复制、 印刷,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早期经典作品 “雍正版” 《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与市民见面,限量编号印刷各 200 张的这两张作品除馆方收藏 100 张外,余下的 100 张将接受收藏预订与流传甚广的《一团和气》不同, “苏州美女” 《麻姑献寿》今天是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今年 1 月底,中国民间文艺 家协会在河南开封主办了“全国木版年画联展” ,在 10 余家全国年画出产地均有精品参展的这个盛会上, 《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引起了轰动, “不要说观众了,就连从业者和专家们都说它们不是版画,是工笔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负责人王斌开心地说,当地博物馆还数次提出了收藏要求为保护和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从 2006 年 8 月起,经多方征集找到了现藏于日本广岛王舍利宝物馆的“雍正版” 《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的资料图片虽然有明确记载的桃花坞年画起源于明朝中叶,但早期作品实物已无迹可寻,所以,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此次复制成功的这两张作品填补了早期作品缺失的空白 具有浓郁城市文人画气息的《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纹饰精美、设色典雅、造型写实、线条细腻,从面世以来就极受民众喜爱 《一团和气》宽 60 厘米、高 80 厘米, 是由明宪宗朱见深命画工为内宫创作的一张画稿, 在 “和合致祥”四字之下,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妪展示着“一团和气”的手卷由于此画寓意吉祥,图案精美,流传至苏州后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经典题材,其中“雍正版” 《一团和气》又因制作精良而成为后世模仿的范本,如今流行的约 8 个版本的《一团和气》都是“雍正版”的简化版由于收藏者不允许拍照,因此在无法获得高精度照片的情况下,桃花坞博物馆的王祖德多方查阅各类纹饰、服饰图录,对照、补全了 作品上模糊不清的部分; 作于同时期的《麻姑献寿》宽 60 厘米,高 110 厘米,作品反映出桃花坞年画在创作上深受吴门画派风格影响的特点,肩挑药篮的麻姑面容姣好双目微垂、体态轻盈裙裾飘飘,若不细看,确像一张典雅的仕女画。

      在两张作品复制期间,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学者观摩后均表示以前从未见过此种风格的桃花坞年画作品,特色鲜明、精美细腻,世所罕见合家欢 琵琶有情 琴棋书画 麒麟送子琴棋书画之琴 琵琶有情 抚琴图 玉堂富贵 莲生贵子清版桃花坞木版年画《十美踢球图》原图 清版桃花坞木版年画《十美踢球图》八美比武 “阳春版” 《丽人图》 《双桂轩弹琴图》 冠带传流麒麟送子 琴棋书画之琴、之棋 倚栏淑女倚栏淑女 玉堂富贵 男十忙图女十忙图 女十忙图 1 女十忙图 2 中国年画 . 江苏桃花坞年画 《历史故事篇》江苏桃花坞年画 一、简介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弘治时,名画家唐寅(伯虎)曾在这里营建桃花庵,自此名扬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此后江南各地受其影响,陆续开设画坊其作品富丽堂皇,题材多样,或谓能“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 ,并且“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新闻” 内容有故事戏文, 人情风俗,时事新闻、美人、娃娃,以至灶君、神马等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 桃花坞逐渐知名,后唐伯虎墓又建于此地。

      至清代时,地方上又数次复修,并在唐子畏祠墓前后种桃树千株,春日桃花盛开,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 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 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桃花坞是苏州的一处地名,位于阊门内北城下,古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与天津扬柳青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二、溯源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 400 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 ,画面上刻有“万 历念五年(1597 年) ”的刊记。

      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世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 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 20世纪 50 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 后又配备专业画师,招收徒工,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艺术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构图丰满, 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 英国和西德, 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 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 、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 、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

      在雍正、 乾隆年间, 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 、 《陶朱致富图》 、 《西湖十景》 、 《山塘普济 桥》 、 《三百六十行》 、 《百子图》 、 《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如《五子登科》 、 《庄子传》 、 《珍珠塔》 、 《荡湖船》 、 《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为了生存,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

      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 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 、 《天官赐福》 、 《万宝祥瑞》 、 《花开富贵》 、 《福寿双全》 、 《八仙庆寿》 、 《金鸡报晓》 等; 2、驱凶避邪,如《门神》 、 《灶君》 、 《关公》 、 《钟馗》 、 《姜太公》 、 《张天师》 、 《张仙》等; 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 、《苏州火车开往吴淞》 、 《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 、 《春牛图》 、 《十美踢球图》 、 《姑苏报恩寺进香图》 、 《洋灯美人》 、 《合家欢》 、 《黄猫衔鼠》等; 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 、《忠义堂》 、 《西厢记》 、 《孙悟空大闹天宫》 、 《白蛇传》 、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 《三笑烟缘》 、 《定军山》 、 《苦肉记》 、 《战北原》等 这些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品种繁多,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民禳凶祈吉的美好心愿桃花坞木版年画画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马纸"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横幅中最大的有三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灯面"。

      刻印的神像、风景、什景图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种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品种繁多 年画的销售主要集中于农历腊月,摊贩们或在集市上设摊销售,铺上油纸,摊上年画,边唱边卖;或游走农村,边走边卖,并通过说唱来吸引群众,讲述相关年画的内容,说唱的曲调和唱词也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说唱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年画的销售,人们围集、挑选,到处是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 探索:后年画时代何去何从 清乾隆时期是桃花坞年画的巅峰时期当 时桃花坞年画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东南 亚和日本,被看作日本浮士绘的滥觞无奈, 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围`攻苏州不 下,放 火烧城桃花坞年画作坊聚集的桃花坞大 街,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大量珍贵的画版被 付之一炬桃花坞年画自此凋零 如今,就算是桃花坞年画博物馆,集全 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在桃花坞 年画资料室,王祖德向我们展示了一块他珍 藏的老版:一个快开裂的《花开富贵》 20 世纪 60 年代王祖德在一次去南通的调研中, 在一户祖上做年画的农户家的猪圈中,发现 了一个清代木板反面已被刀砍出了一个凹 槽,下面是雕工精美的《花开富贵》—偌 大的桃花坞年画博物馆,仅存的一幅清代 版画,居然靠着当切猪饲料的砧板这一身份 才保存下来。

      桃花坞年画,因为是面向普通百姓的艺 术,因而被收藏的不多因为各种原因,存 世一百多件老画版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日本的 博物馆中王祖德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带 领的一群 80 后学徒,复原这些版画虽然 老画版不在中国,但有了这些新画板,桃花 坞年画就能流传出去—作为一个桃花坞版 画人,他希望苏州能把桃花坞年画的根留住 另一方面,鉴于贴年画的风俗已经慢慢 消失这一事实,桃花坞年画人开始为年画寻 找新出路:把年画画在苏州折扇上,做成文 化衫,让其成为苏州的文化标签??虽然一 时半会儿还没见到效果,但最起码通过“上 下而求索”的过程中,可以让桃花坞年画明 明白白地活着 桃花坞木刻年画《八仙》曹国舅、铁拐李 桃花坞木刻年画《八仙》吕洞宾、 何仙姑 桃花坞木刻年画《八仙》张果老、韩湘子 桃花坞木刻年画《八仙》钟离汉、蓝采和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 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 清光绪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刘军伏兵》 ,全 1 张,尺寸:61.5*35.8cm 此为五色套印,场面气势恢宏,人物众多,战斗场景激烈宏伟壮观。

      画面左中上有“刘帅深谋远虑,周(用)空城诱敌 大功收 法军覆没,无唯(畏)类 海外强梁一旦休 光绪甲申二月十八日亥刻,大胜法军,其大帅美律及兵官俱没于阵,绘图以记其实,梅州隐士写并题”字样; 下端中部有 “亲兵生擒法元帅” 字样; 左下角有 “刘帅伏兵 板存姑苏吴太元刷印”落款字样 全景描述“民族英雄刘永福率军大败法军”这一重大历史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刘帅,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黑旗军首领元帅--民族英雄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 ,字渊亭,汉族客家人,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祖籍博白东平, 清朝军事人物,黑旗军将领,1883 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1895 年 5 月 25 日台湾割让后,拥立巡抚唐景嵩为台湾民主国总统,自称大将军同年 6 月自立为大总统 事件:中法战争 刘永福, “一战而法法驸马安 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吕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 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同治十二年,法国侵略军进攻越南河内等地,他应越方要求,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 ,在河内西郊大败法军,斩法军首领安邺上尉等数百人,乘胜收复河内。

      次年,越南国王授予他三宣副提督之职,让他管理宣化、兴化、山西三省 光绪九年(1883 年),法军占领越北南定省,企图进犯广西刘永福率兵三千在河内城西纸桥一带同法军激战,黑旗军大胜,毙法军司令李维业以下数百人 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一等义勇男爵, 任三宣提督光绪十年,法国侵略军五千余人大举进攻越南,占领红河三角洲,后又进攻台湾基隆港 清廷被迫向法国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的官衔刘永福率黑旗军同清军联合向法军进攻,包围宣光,至次年三月伏击法国援军,接着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广威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局部 1 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 局部 2 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局部 3 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局部 4 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 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局部 5 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 局部 6 清光绪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五色套印) 《刘军伏兵》 (民族英雄刘永福大败法军)局部 7 《盘丝洞》 《苏州火车开往吴淞》 包公割麦 冲霄楼 桃花坞木刻年画《许仙游湖》 断桥 金山寺 姑苏报恩进香 姑苏玄妙观 花碧莲四望亭捉猴 回荆州 江苏苏州桃花坞 张嘉祥投降巧刺铁公鸡前本 珍珠塔前本君兆拜寿 苦肉计桃花坞年画历史故事四联 迷人馆捉拿九花娘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蟠桃大会 秦香莲 忠义堂 景阳冈武松打虎 让成都 苏州桃花坞年画《曹操大宴铜雀台》 苏州桃花坞年画《点秋香》 苏州桃花坞年画《点秋香》桃花坞木刻年画选 桃花坞木刻年画《杨门女将》 桃花坞木刻年画《无底洞老鼠嫁女》 桃花坞木刻年画《薛丁山征西》 桃花坞木刻年画《岳穆武精忠报国》 景阳冈武松打虎隋炀帝下江南 夜读春秋 豫园把戏图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