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05《峨眉山月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docx
4页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字词解释: ①半轮:半边,半个②发:出发内容描述: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静静流淌的水面上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月)了,多么想念你家乡的明月啊全诗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初出蜀川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诗人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诗前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的倒影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全诗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年轻时月夜初离蜀地的情景,连用五个地名,结构精巧,抒写离别故土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写作特色:①动静结合 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考点精炼:题组一第一组题目:(1) 【内容筛选】请找出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句子?(1分) (2) 【表达技巧分析】诗人如何表现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请结合诗句分析。
3分) 题组二(3)【画面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4)【思想感情分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2分) 题组三(5)诗人依次经过哪几个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3分) (6)对《峨眉山月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句以“半轮”写月,写出了青山吐月的情境,营造了清朗秀美的意境 B.诗人连用五个地名,给人空阔幽远之感,构思巧妙,不着痕迹C.全诗托物言志,月亮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 D.舟行江中,月沉水底,自然勾起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题组四(7)“半轮秋”“影”分别是什么意思? (8)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题组五(9)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 (10)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是: , 答案:第一组题目: (1)【内容选】(2分)发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表达技巧分析】(3分)示例一:“影入平羌江水流”表现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1分),“人”写出了峨眉山月映入江水(1分),“流”写出了月影随江水流去(1分)示例二:“影入平羌江水流”表现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1分),诗人秋夜行船,天上半轮秋月,“洪 倒影江中(1分),船行水上,月影跟着移动(1分)。
第二组题目:(3)【画面描绘】(2分)秋月映在江中(1分),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1分)4)【思想感情分析】其精巧之处表现在三个地名连用(1分),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或“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上乘船快行的独特体验”)(1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第三组题目(5) 峨眉山, 羌江,清溪,三峡, 渝州6) C 第四组题目(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皎洁的月影8) (9)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第五组题目(9)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