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西”底下村“渐行渐远.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362253
  • 上传时间:2018-03-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7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西“地下村落”最后的容颜李永岗经过千年的变迁,不管是否愿意,地窨院终归退到了历史的最边缘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地窨院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片成批地在我们的视野消逝,随之而去的还有地窨院内孕育了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和黄土文化在这令人纠结的节点,我们走进山西南端的黄河之畔——平陆县张店村,用文字和图片记录这个行将消失的“地下村庄”最后的容颜黄土塬的眼睛晚秋时节,张店村王进院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很费劲地从树下捡起一个摔裂的柿子几声粗重的喘息后,他把柿子递到了我的面前,“这个熟透了,可甜哩 ”89 年前,尚不满一岁的他随父母搬到了这个平地上挖出的四合院里,有新家的同时也有了正式的名字“王进院”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张店村还没有一座地上的房屋全部的窑洞隐于地下,或“平地挖坑,坑壁打窑”,谓之“地窨院”、 “地院”或依崖而居,谓之“靠崖窑”、 “明窑” 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口”状院落星罗棋布地镶嵌在黄土塬上,像一只只安静的眼睛,在黄河的咆哮声中审视着自然的变迁、人间的冷暖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中条山脚下,依偎黄河臂弯,奔腾之流的南边便是河南地界山上的雨水汇聚黄河,在北高南低的黄土塬上划下一道道深沟。

      人称“平陆不平沟三千,沟沟流水塬上干” 凭借着黄河的哺育、黄土的呵护,人类开始在这里一代代繁衍周初时期,武王在此封国称虞春秋时被晋献公所灭,改称大阳邑运城盐湖的盐要进入中原大地,平陆成为必经之地当年的虞坂古盐道上,一位姓张的人在路边开设了骡马大店,人渐趋之,于是有了张店村王进院不知道自己的祖辈什么时候就开始在张店生活了,只听父辈们讲,买下这个有些坍塌的“地坑院”后,用了两三年时间才一点点修补完整那时候的地窨院像现在的平房、单元楼一样,是年轻人结婚的首要条件不管院里住多少人,必须有一个窑洞属于男方,新娘才愿意嫁过来王进院兄弟二人及三个儿子都是在地窨院里娶到了媳妇除了挖窑洞没有选择没砖没瓦没木材,怎么盖房子?”据《平陆县志》 记载,该地“气候高寒, 终年多风”, “一年一场风,初一到年终,还有二十四天摆头风石头、木材的缺乏,温差大、刮风多的气候让人们在地上建房非常困难但这片黄土地特有的黄粘土弥补了这一切地窨院的产生,让村民得以安居乐业:防风、防火、防兽;冬暖、夏凉、省材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形成了这里独特悠久的民居形式,也成为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而这一份悠久和传承可以上溯到四千年以前。

      地窨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载明:地窨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如今,王进院的大儿子已经在村里新建了平房,二儿子承包了果园,把房子盖到了地头,三儿子打工在外曾经热闹的“地下四合院”只剩他一个人独守夕阳西下,秋风扫过,寒意袭来王进院一直坐在窑顶的石碾子上,看着地下的院子发呆地窨院如今在村里的分布星星点点,或破落,或荒芜,在平房和小二楼的映衬下,更显颓废这曾经从黄土地长出的眼睛已经浑浊,就像王进院的眼睛,没有了光泽,时而遥想曾经的辉煌,时而迷茫地地计算着为数不多的时日村子、院子、日子,都在地下“老王在不?”站在院顶上往下打招呼,是这里的习惯王守贤家的院落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家,可谓地窨院的典型代表约三丈见方、三丈深的院落就在崖场中间,站在半米高的围墙(当地叫拦马墙)边上可以对院里的情况一览无余井院四周是一圈三四米宽的平地,里高外低, 既能排水,又能当麦场,当地人称为崖场崖场的东南角上一座小房子叫做场房,用来储存刚收回来的粮食这崖场是用三合土压成的,每次下大雨都要用石碾子压一压 “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大厦”,处理好崖场是防止地窨院坍塌的关键上午 9 时许,64 岁的王守贤骑着摩托车回来了。

      老王是兽医,今天一大早就去邻村给一养殖场的病猪打点滴,除去药的本钱,能挣七八元钱问他为何不跟儿子住到新房里,他说“楼房住着不适应,闲了还难受其实他是舍不得这座老宅从崖场绕到北边的小路上,便是进入老王地院的通道从通往地道的门楼建筑推测,应该是建于清代末期不足两米高的通道一路斜坡向下伸去,光线不足,显得昏暗大约十多米后,向右一拐,是三米左右宽堆有一些杂物的窑洞,这个窑洞直通院落地窨院的建筑讲究风水,老王家属于10 数西兑宅院,即主窑洞坐西向东,四面共有10 孔窑洞(包括进院窑) 院子的中央是一个很大的花池,花池南边有一个压着石盖的渗水井作为排水系统,渗水井对地窨院非常重要,院里的雨水要汇聚到井里自然下渗院子的东南角是一眼饮用水井,水井上的辘轳依然保存完好,只是在二十多年前有了自来水后就不再用了王守贤的老伴徐月菊端上苹果和柿子招待我们,“我给你们做点饭吧,那边的窑洞有土炕,晚上可以住在这里近几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接待如果把老王家的院子以五六十米的间距复制粘帖,布满全村,便可以让时光倒流到三十年前,便可以看到“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景象张店村保存比较好的地窨院还有周家大院,是标准的 12数坎院,门楼石刻显示建造时间为清康熙13 年。

      据说原窑主是一周姓地主,解放后尹邦彦从公家手里买来该院保存了完整的清代门楼、门洞、马面、滴檐等原貌,和其他两座地窨院以地道相连,所谓三连院中午 11 点多到达周家大院时,尹邦彦正好要去上地干活每天早上6 点上地,中午10 点吃饭,再上地,晚上6点吃饭,睡觉这是他一天的时间表晚上六点多,尹邦彦从地里回来,扔下铁锹开始和面蒸馍馍如果在平常,简单做点饭就该睡觉了尹邦彦今年整整 70 岁,三个女儿都出嫁了,老伴在前几年也走了,现在他一个人守着偌大一个院落院中央开出一块菜地,大白菜和萝卜长势很好,三亩桃树和两亩西红柿足够让他忙碌一整年八点左右,馍馍出锅了老尹打叫小女儿过来拿几个馍馍给外孙女吃一碗稀饭,一个馍馍,就着炒白菜,老尹一个人在昏黄的灯泡下完成了自己的晚饭不到九点,灯灭了,整个院落安静下来,明天一早他还要上地几孔窑洞,几辈人,风风雨雨,地上劳作,地下生活的日子就这样在黄土地上代代繁衍而为他们遮风避雨的地窨院则浓缩了他们所有的命运和风情从地下到地上的变迁10 月 26 日,是村民李务科搬家的日子新房在村委会旁边的“张店扶贫移民家园”2 号楼三层,107 平米房价每平米800 元,村里补贴了两万多元。

      一大早,李务科一脸喜气地领着小孙女赶到了新房小区,忙碌着招呼来帮忙的邻居在地窨院里住了三十多年的他,搬家的喜悦和自豪掩盖了内心深处的不舍与心酸1970 年代末的一个夏天,20 岁的李务科家里开始筹办一件大事——挖地院那无疑是一件大事,因为对于辛勤劳作的农家来说,一辈子最基本的愿望就是能修建几孔窑洞,否则人前抬不起头来,也娶不到媳妇说是大事,还是因为挖地院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所有的工程都由人工完成:搞头掘土、箩筐运土单是一座院坑就要挖土近2000 方,七八个窑洞又是上千方土挖地院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挖一截,等土墙干得差不多了再挖农忙时要下地干活,农闲时才能召集亲朋邻居来帮忙没有工钱,只管饭三年后,李务科终于搬到了新地院再一年后他娶上了媳妇1999 年,他大儿子结婚时,靠地院几个窑洞娶媳妇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一年,他们在地院旁边盖起了五间平房前两年,小儿子也在平房里结婚了李务科和78 岁的老母亲住在地院,日渐感到生活的不便随着一天天变老,上下地院成为最大的困难,搬运东西也极其不便 虽然冬暖夏凉, 但窑洞里的潮湿是无法回避的全家凑钱,终于给小儿子在移民楼里买了新房今天小儿子搬进新房,李务科和老母亲则搬出地院,住进小儿子以前住的平房。

      从地院到平房,再到单元楼,是李务科一家的变迁史,也是张店人的变迁轨迹无论地窨院有多少好处,说到底毕竟是一种较低级的自然化封闭生存方式,是贫穷的代名词它像一只只眼睛在守望,守望者未来的日子,更像一张张巨大的“口”在诉说,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老院的忧伤王守贤家西南方向不足500 米的地方是李果荣家的地下四合院说是四合院,其实有两面已经彻底坍塌,剩余的五间窑洞,只有一间可以勉强住人李果荣, 15 年前,丈夫因车祸而去,年轻的她靠几亩薄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如今儿子去南方打工,女儿和吸毒的丈夫离婚后也去打工了留下她带着7 岁的外孙女坚守着这个荒芜的地院支撑着她家门面的三个窑洞,有两间靠柱子顶着,堆放杂物,中间的窑洞则是她生活的全部空间:炕、案板、炉子、衣柜、水缸、蜂窝煤、粮食、外孙女写作业和吃饭共用的小桌子⋯⋯“我可以住在这里,可我的孙女太受委屈了李果荣这么多年一直很坚强地活着,但一提到外孙女便抑制不住地抽泣,她现在最大的担心就是下雨,这窑洞随时会坍塌作为坚守地窨院的一族,李果荣是无奈的,她现在急切地盼望能有一处安身的房子,好让外孙女安心地睡觉,让儿子能娶上媳妇与李果荣相比,王进院似乎要幸福得多去年春节,大儿子王宝珍向两个弟弟下令:好好干,争取明年能攒够钱,把老院子填平,盖一座新房。

      他曾尝试着住到大儿子家但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特别是与儿女们一起生活的诸多不便,让他无法适应,于是,不到两个月,他便毅然搬回了地窨院现实让人很担忧,现在坚守在地窨院的除了贫困家庭便是依恋老宅的老人 ”作为张店镇文化站的站长,张和成这几年一直在为地窨院的保护而奔波贫困家庭无力修补土窑洞,只能眼看着日渐荒芜坍塌;而由老人们坚守的地窨院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呢?坚守的纠结我们无法阻挡地窨院生活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无法要求贫困了几辈子的张店人为了延续这段历史,继续贫困但记录在这一载体上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将何去何从?这座被称为建筑的活化石、农耕文明的载体何去何从?当地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这方面作出努力:2005 年将几个保存相对完整的院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将地窨院的建筑技艺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鼓励开发旅游项目,政府甚至出台了每开发一座地窨院,奖励5000 元的政策但这一切却丝毫没能改变地窨院的命运在村民生活自然变迁的面前,地窨院的消逝依然迅速王守贤夫妇在满脸笑容地迎接各方人士无偿参观家院的背后,付出的是维修院落的费用和大把大把的时间浅滩村地窨院农家乐在红火了两年后,终归停业。

      从农民手里够得所有权、耗费几十万元打造的安沟村地窨院博物馆和民俗展示馆,没有坚持到开业就关门流产所改造为博物馆的地窨院里配置了煤气灶、木床、水泥地、冲水厕所⋯⋯从张店镇安沟村地窨院博物馆返回途中,一位在自家门口出售西红柿的妇女见有生客到来,急切地问道:是要开发我们这里吗?你们要是开发,我把我家的院子便宜卖给你们在她的身后,一株老柿子树正迎风挺立,红通通的柿子挂满枝头,枯叶在秋风中飘舞回旋一边是伤痕的坏死,一边是生命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颓废的“眼睛”终将离我们远去,不知那些无声的“大口”里,是否残留着绝望的叹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