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文-左哈尔与其多元系统.pptx
23页埃文-左哈尔与其多元系统理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陶强强2016.4.26目录• 埃文-佐哈尔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相关评述1. 埃文-佐哈尔简介• 埃文-佐哈尔(1939~)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Tel Aviv),他于特拉维夫大学(University of Tel Aviv )获得文学学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并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他也在奥斯陆、哥本哈根以及斯德哥尔摩学习过• 埃文-佐哈尔研究过希伯来语(他的母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瑞典语、西班牙语、挪威语、丹麦语、意大利语、俄语、德语,冰岛语等• 埃文-佐哈尔于2014年4月被选举为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名誉会员2.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2.1 理论来源• 2.2 理论主演内容与观点2.1理论来源 •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主演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 义和捷克解构主义理论,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及穆克 洛夫斯基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俄国形式 主义捷克结构 主义多元系 统理 论多元系统理论两大主要 来源俄国形式主义•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 代精神。
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 是为了让语言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做系统的人,在他看 来文学事实是一个关系实体所谓的的文学作品、文学时 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种特征 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 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禁止而是不 断变化的捷克结构主义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诺夫斯基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境 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共存的美学功能( aesthetic funtion).读者将自己的美学与非美学的期待附 加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 起因此文学的演变不仅来自文学内部的演进(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总括而言,埃文-佐哈尔对传统的文学与翻译研究有三点不满:1.评价不是学术研究;它反映品味、规范,是学术研究的对象2.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选择研究对象,孤立地研究经典化文学作品 ,根本无法全面地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Even-Zohar,1990)3.同样地,孤立地比较译文与原文的对应关系,会忽略许多与翻译 有关联的因素,无法更加全面地描述与解释翻译现象。
针对这种状况,埃文-佐哈尔提出新的理论,以求改变文学和翻译 研究的落后状况2.2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 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 《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 “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 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 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 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系统:可以假设存在于一组假定与某种社会文化活动有关的因素之间的关 系网,以及透过该关系网所观察到的该种活动(Even-Zohar,1990)多元系统: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 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是一个系统而且,这个 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 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 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 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 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 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 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 也有可能攻占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 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 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 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 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 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 究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 ,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 限”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 ;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 的文学系统”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 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佐哈尔强调应该把翻译文学看作一个系统,将其纳入文学多元系 统各种翻译作品或翻译形式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可能起一级或二级 的作用,关键在于它们在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革新保守• 翻译文学占有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会参与新的、一级模式的过程,那 么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单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 文套进来;相反地,译者甚至会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 译文在充分性(adequacy)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会较大• 翻译文学占据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寻找最佳 的现成二级模式结果是译文的充分性(adequacy)不足;更为确切的 说法是,实际上的对等,与规定的充分性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总 的来说,这种情况下译文更关注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翻译文学中心位置边缘位置充分性可接受 性翻译文学的位置与行为的关系图多元系统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的多元系 统里可能占据中心位置的三种客观条件:1.一种多元系统尚未定形,也即该文学的发展还处于“幼嫩”状态,还有 待确立;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文学要把新发现(或更新了的)语言尽量用于多种文 学类型,使之成为可供使用的文学语言,满足新涌现的读者群,而翻译文 学的作用纯粹是配合这种需要。
年轻文学的生产者因为不能立时创造出每 一种他们认识的文本的类型的文本,所以必须汲取其他文学的经验;翻译 文学于是就成为这个文学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2. 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的大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或处于 “弱势”,或两者皆然;一些历史较悠久的文学由于资源缺乏,又在一个文学大体系中处于边缘的 位置,往往不会如邻近的较大的文学那样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文学活动面 对临近的文学,这些弱小文学看见一些文学形式人有我无,于是就感觉到 自己迫切需要这些文学形式翻译文学正好可以或多或少填补这些空缺3. 一种文学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在多元系统的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转折点,也就是已确立的模式不再 为年轻一代所接受的历史时刻在这样的时刻,翻译文学就可能占据中 心位置假如在这种时期,本国文学的一切形式均被摈弃,从而出现文 学“真空”,则翻译文学跃升中心位置的可能性较大在这样的真空期 ,外国的模式很容易渗入,因而翻译文学可能占据中心位置佐哈尔又指出,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占据主要或次要地位,不一 定等于说整个翻译文学都处于同一个位置有时候某一部分的翻译 文学会占据中心地位,另一部分可能处于边缘位置文学之间的接 触关系与翻译文学的地位息息相关,当外来文学大规模进入一个文 学系统时,外来文学源语的地位对其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学中的地 位影响重大,只有这一部分才有可能占据中心位置。
3. 相关评价• 3.1 正面评价• 3.2 负面评价3.1正面评价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强调,多元系统论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 发展,并归纳出下面几个优势:1.对文学作品自身的研究与对社会、历史、文化力量的研究同时进行;2.埃文-佐哈尔从孤立地研究单一文本,走向在文化和文学系统内进行翻译研 究,这种研究也只有在该系统内才能发挥其功能;3.对等值和充分性的非规范性定义可以根据文本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 有所变化3.2负面评价1 基于相对较少的证据而过分概括翻译的“普遍规律”(universal laws);2.过分依赖20世纪20年代形式主义的模式,而根据埃文-佐哈尔自己的演变趋势 模式,形式主义模式对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文本可能并不合适;3.倾向侧重抽象模式,而轻视文本和译者所面对的“真实生活”(real -life)约 束;4.所提出的科学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客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