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63144577
  • 上传时间:2023-09-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摘要】:研究以动态----情境理论以及护送模型和相关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四、六、八年级儿童为被试,动态、整合地考察了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一首先从儿童的整体社会关系网络入手,通过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词语的分类来考察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结构然后研究二中选出儿童生活中相对重要的六种关系,进一步考察儿童对这儿种不同关系的各种维度的认知特点及其发展研究三中让儿童对不同背景、辈份/等级的人是否有可能成为朋友进行判断,进一步了解儿童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并间接了解对朋友关系的理解及其发展最后,集中关注儿童同伴关系和同龄朋友关系的概念化研究四运用IAT考察了儿童对同伴关系中双方的相对态度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五采用模糊情景任务和相似性判断任务重点探讨性别因素在儿童同伴关系和朋友关系理解中的作用研究六运用两难任务动画场景考察了儿童朋友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倾向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具有复杂多样性对于不同情境中的社会关系,儿童的概念结构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家族社会关系中表现出辈份、性别、姻亲、情感四个维度;学校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等级、关系亲近性两个维度;同龄人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情境、关系亲近性两个维度。

      对于跨辈关系,儿童基本认为母子关系中的(义务、回报、服从、情感)程度最高,师生关系中的程度最低;但是祖孙关系在义务维度中是最低的,在服从维度中却是最高的儿童还认为,除了回报维度,跨辈关系中的其它维度都是有方向性的:长辈对小辈的义务程度高于小辈对长辈的程度;小辈对长辈的服从程度高于长辈对小辈的程度;小辈对长辈的信赖和重要程度高于长辈对小辈的程度,长辈对小辈的亲密程度高于小辈对长辈的程度对于同伴关系,儿童认为:朋友关系中的(义务、回报、服从、情感)程度都要高于一般同学关系中的程度;而且,同伴关系中的义务维度和情感维度都是有方向性的,即自己对同辈人的义务程度、熟悉和友好程度都高于同辈人对自己的程度,自己对于同辈人的重要程度低于同辈人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服从维度上:虽然儿童认为朋友关系中的服从程度高于同学关系中的程度,但自己与朋友、同学间的相互程度没有差别另外,具体的活动场景以及体育爱好等因素会影响儿童对同伴互动的理解对于朋友关系的可能性判断,关系双方的辈份/等级以及双方的生活环境都是影响儿童判断的十分重要因素:儿童认为同辈份或同等级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具有相同生活环境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具体的活动场景以及体育爱好等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朋友可能性判断及其推理。

      儿童在朋友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倾向,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朋友关系本身所带来的一些因素以及儿童自身因素外,情境或任务特征等也对被试的选择产生影响社会关系的不同维度之间有可能相互渗透,存在很大关联性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趋势不同年龄儿童对学校情境社会关系和同龄人社会关系的概念结构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在家族社会关系的概念结构上,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四年级儿童根据性别、辈份、成人/儿童来分类;而六、八年级则主要是根据姻亲、辈份/成人与儿童,另一个维度是情感对于跨辈关系中义务、回报、服从维度以及情感维度中信赖、熟悉、友好、亲密程度的认知,儿童基本上都表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规律: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有一个增长趋势,但是从六年级到八年级却又出现了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到比四年级还低的水平在情感维度中的重要程度上,同样是六年级儿童所认定的程度最高,不过八年级与四年级间差别不大不同年龄儿童对同龄人社会关系的概念结构没有显著差异,都主要表现为情境、关系亲近性两个维度在对同伴关系双方的内隐态度方面也没有年龄差异,都是对自己的态度要积极于对同伴的态度。

      在儿童对同伴互动现象的解释上,总体来看也不存在年龄差异,但是在相似性推理中,相比之下四年级儿童最少使用性格、性别来对图片中两个小孩的相似性进行评定在对同伴关系维度的认知中:义务维度上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从六年级到八年级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另外,八年级儿童认为自己对同辈人的程度高于同辈人对自己的程度;回报维度上没有特别显著年龄差别,但是六、八年级儿童都认为自己对同辈人的程度高于同辈人对自己的程度;服从维度上总体来看不存在年龄差异,但是六、八年级儿童认为朋友关系中的程度高于同学关系中的程度;情感维度上,亲密程度没有差年龄异,熟悉和友好程度都是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有一个上升,但从六年级到八年级又出现了下降,信赖和重要程度都是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没有明显变化,但从六年级到八年级出现明显下降随着年龄增长,高年级儿童比较在意将朋友关系与一般同学关系加以区分在范围广泛的朋友可能性判断上,从四年级到八年级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八年级儿童更有可能认为某两个人有可能成为朋友具体到同伴关系中,儿童的判断也表现出某些年龄差异,八年级比四年级更多地认为图片中的两个小孩有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可能性推理上也表现出某些年龄特点。

      对于朋友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倾向,四、六年级间无显著差异,但是从六年级到八年级,合作倾向出现了飞跃性发展3性别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中表现出少量的外显作用和更多的内隐作用只有在对同辈关系情感维度的认知上男女生存在差异,女生所认定的程度都要高于男生所认定的程度;在其它方面,男女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差别非常少在儿童的同伴关系概念化中存在性别因素的内隐作用儿童认为,同性别的两个小孩比不同性别的两个小孩更具相似性,也更有可能成为朋友;在同伴交往中男孩更容易出现消极行为且不易改正,因而不容易建立朋友关系4总体来看,独生因素在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中没有明显作用【关键词】: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发展相关模型护送模型跨辈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B844.1【目录】:摘要6-8Abstract8-15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5-531儿童社会关系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15-271.1动态----情境理论15-161.2内部工作模型16-191.3护送模型19-221.4相关模型22-272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27-282.1儿童的递归思维27-282.2学龄儿童对关系的认知283儿童对同伴关系的认知28-403.1儿童对同伴地位的认知28-303.2儿童对友谊的认知30-393.3同伴关系认知与儿童的适应和发展39-404儿童对社会关系规则的认知40-484.1社会关系规则40-424.2儿童对权威的认知42-474.3儿童的尊重观念47-485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48-535.1本研究中的”社会关系概念化”48-505.2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及内容50-53第二部分实证研究53-174研究一儿童社会关系概念结构的研究53-651引言53-542研究方法54-553结果55-604分析讨论60-645结论64-65研究二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维度的认知研究65-1111引言652研究方法65-663结果66-934分析讨论93-1095结论109-111研究三儿童对朋友关系可能性的判断研究111-1201引言1112研究方法111-1133结果113-1164分析讨论116-1195结论119-120研究四儿童对同伴关系双方的内隐态度研究120-1281引言1202研究方法120-1233结果123-1254分析讨论125-1275结论127-128研究五性别在儿童同伴关系理解中的内隐作用128-1651引言128-1292研究方法129-1323结果132-1514分析讨论151-1645结论164-165研究六儿童在朋友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倾向研究165-1741引言165-1662研究方法166-1693结果169-1704分析讨论170-1735结论173-174第三部分总讨论174-2031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175-1841.1儿童社会关系概念结构的复杂多样性175-1761.2儿童跨辈社会关系概念化的复杂多样性176-1791.3儿童同伴关系概念化的复杂多样性179-1821.4儿童朋友关系概念化的复杂多样性182-1842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趋势184-1952.1儿童社会关系概念结构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184-1852.2儿童跨辈社会关系概念化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185-1892.3儿童同伴关系概念化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189-1922.4儿童朋友关系概念化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192-1953性别因素在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中的作用195-1993.1不同性别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特点及差异表现195-1963.2性别因素在儿童同伴关系概念化中的内隐作用196-1994独生因素在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中的作用199-2005研究方法的思考200-2016研究的创新、不足及未来展望201-2036.1创新之处201-2026.2不足之处2026.3未来研究展望202-203第四部分总结论203-2061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具有复杂多样性203-2042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表现出年龄特点与发展趋势204-2053性别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关系概念化中既表现出外显作用,也表现出更多的内隐作用2054独生因素在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中没有明显作用205-206附录206-212参考文献212-219后记21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