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梵净山区土家民居解析梵净山区的民族建筑.doc
12页解析梵净山区的民族建筑引子:土家民居是梵净山区地域文化的“珍珠”,也赶上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光为了写实“印江八十多座古庄园”这篇文章,笔者几次走访李敦礼、秦礼显、杨再荣等前辈,请教县文管所的同志,只期望把相关背景做扎实一些一个来了贵州就想住下的地方,一条 让明朝皇帝错把邛江当印江的河流,这就是水韵深长的书法之乡---印江在现代与古老相连接的文明隧道里,印江 这方热土是个 发光点殷商 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 《思南府志》记载 :秦汉时代,印江隶属黔中郡、武陵郡唐武德元年(618)设朗洞县,唐武德三年设思王县公元 961年,思王县改为朗水硐 ,自理其政 1324年,废朗水硐改为朗溪蛮夷司,明弘治七年改设印江县,是武陵山区32个少数民族县之一隆冬时节,走在梵山印水,一栋栋土家吊脚楼、一座座 饱经沧 桑的四合院扑面而来它们,依山傍水,翘角飞檐,腾空而起,轻盈纤巧,往后层层高起,体现一种纵深感这里,就以印江现存的传统民居为例,我们去触摸一下这些历史吧!说起民族建筑,不能不说到朗溪, 591年的土司历史,积淀了厚重的土司文化 ,也留下了48个桶子的记载在朗溪,记者专门走访了503高程以上的传统民居。
住朗溪中街组、今年73岁的张 公礼说,他家的桶子,是他祖父 张天云40岁时修造的,有155年历史了左边厢房、右边龙门是1996年水淹没时拆的修天井坝,石匠在他们家呆了三个六月照壁下设水缸,叫太平缸,美化 环境朗溪,知名度高的算王家桶子,它位于竹林湾组,是王志清在清光绪初年修建王志清初为帮工,后经商开药店,卖布匹经商,富后修建王家桶子朗溪当时经济比较繁荣,种植棉花,纺织棉布,棉布销往永兴、遵义等地桶子坐东南向西北,通面阔13 米,通 进深13.4米正房三间,其结构为穿斗结构文革”时期损坏建筑上的人物故事图案、香火牌位 现存建筑有龙门、围墙、天井、正房、厢房等现存花窗10个,二字板为“金鸡报晓”、 “喜鹊闹梅”图 案, 阶沿下石砌水井一口西厢二间,面壁楼上楼下均为 花窗, 现存花窗16块,二字板7块,有“麒麟吐金”, “麒麟望月”等花草图案,山 墙上部外建窗洞二个,为“寿” 字造型天井青石板平铺, 东西向南北错缝桶子内现住有六家人该桶子 结构精细,小巧玲 珑,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桶子建筑中的典型范例高厢房:位于朗溪镇竹林湾组,所 处地势海拔高度515 米,乡人称之为“高厢房”,王廷章于清道光初年始建。
咸丰七年(1858)白号军起义,攻入朗溪,将桶子烧毁,抢掠一空,其子王永成,再次购料修成现在的王家桶子 “文革”时期,“积极分子”将部分艺术构件图案毁坏高厢房即王家桶子,是砖、木、石结构四合院桶子,也是土家民居桶子和吊脚楼建筑结合的典型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占地300平方米,桶子坐南向北,现存建筑有龙门、 围墙、高厢房、西厢房、正房、天井等正房五间通面阔21.4米,进深 4.3米天井 长9.7米,宽9.3米,青石板平铺,东西向南北错缝, 现石板全部碎裂成网状照壁位于天井北 侧保坎上,将两厢连结构成四合院天井,墙长11.5米,两端马头相向鼻子起 翘, 墙顶覆小青瓦,中间“ 寿 ”字造型顶倒塌,滴水下檐饰卷草图案王文生民宅:位于朗溪镇竹林湾组,其 东面小道通向“ 王家桶子”,南面为王家巷子通向高厢房,海拔高度526米清光绪初年,由王志清出资修建,系砖、木、石 结构四合院桶子,现存建筑有龙门、围墙、天井、正房、厢房、对天等正房门额竹篾篱笆墙楷字墨 书“ 积善家”三字,大 门两侧现存花窗2块,二字板7块,图案为“梅兰竹菊”及花草 该桶子为 土家族民居桶子建筑,结构精细,工艺极佳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 艺术价值,是 优秀的民族民 间文化遗产之一。
甲山陈家桶子:据陈氏族人介绍,明朝初年,陈友谅兵败后,陈氏三兄弟陈冬林、陈冬山、陈冬海迁入贵州,定居印江甲山 据《贵州通志·印江采访录》记载, “陈世瑞,甲山村人,光 绪甲午(1894)进士,官至马平县 知县” 现有五家人家居住于 该桶子内民国四年(1915),陈义泰出 资修建陈家桶子工匠李冬林从梵净山的团龙村购买杉木,通过印江河顺水将木材放至甲山,石材取于中坝乡棉花土,砖瓦烧制于印江柳家河坝 桶子占地面积860平方米,通面 阔26.3米,系二 进封火墙围护砖 、木、石 结构古建筑桶子就势而建,是土家族典型的民居建筑,门面墙略呈弧状向内凹进,现存龙门保存较为完整两侧东西耳房狭小带有廻廊,一进天井狭小为青石板平 铺,二进龙门之后为正房前厅五间,明间处原有六合门现已拆 毁大 跃进时期,拆毁桶子正房内的神龛,用石灰粉刷璃芭墙上的字迹, “文革 ”时期又拆毁桶子内的六合门和廻廊四周的篱笆墙,房顶脊饰“福”字,门面墙及东侧围墙现存“ 文革” 标语多条该桶子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是桶子中的精品其历史变迁的脉络,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陈氏宗族的兴衰同 时,其精美的雕刻艺术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水平,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代家桶子:位于峨岭镇代家寨,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由代 应麟、代文 红、代茂松、代国成经商、行医致富而建 “四旧 ”时期损坏神龛、十八罗汉图案、花窗等,桶子坐南向北现有围墙、 龙门、厢房、正房、对天、天井等建筑该桶子是印江土家族桶子与吊脚楼相结合典范,它是研究梵净山区土家族建筑形制的珍贵资料察院坝龚家桶子:龚家桶子地处印江旧城区, 东面为察院 坝(因纪念明朝督察御史肖重望而得名),85岁的田庆珍说 ,该桶子最初叫李家桶子,李家卖给徐家,又由徐家卖给龚家才称为龚家桶子的桶子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系砖 、木、石结构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367平方米,建筑占地350平方米 “文革”时期破坏较多,现有建筑有龙门、 对天、耳房、前 厅、天井、厢房、正房、围墙等桶子地 处原集市的中心地带,作为店铺使用,许多行商都居住在内,是印江商业交流的历史见证许家盐号:位于峨岭镇北门路16号, 盐号由老房子和涂家房子 组成,老房子由 许织夫在清末民初修建,当时整条街有周家 盐号、 陈家盐号、杨家盐号、吴家盐号,经营盐商来往于永兴、重庆等地,直到解放前夕许家现有木匾一块,方桌一张, 对 门 杨 家 现 有 当 时 与 红 军 交 换的 饭 盒 一 个 。
房子坐北向南正房三间通面阔9.6米,进深7米,两侧为马头墙许家盐号是目前印江唯一的盐号建筑,是印江清末民初 时 期商业交流的历史见证梵净山区的吊脚楼多呈虎坐形, 讲究朝向,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 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 纸、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楼外有绕楼的木 栏走廊, 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 根据造型, 分挑廊式 、干栏式挑廊式 (因在二层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 ),是土家吊脚楼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这类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它空透 轻灵,高高的 翘 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坡地、陡坎、溪沟等地形,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地基上干栏式吊脚楼,所谓“干栏式”,就是底层架空,上 层居住的建筑形式,一般多在溪河两岸,以群山为背景,河滩作衬托,沿河岸展开,成群连片,房与房之间常以马头墙相隔 这种建筑的特征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水平线条与下边纵横交错的垂直支撑形成强烈对比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 房吊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 规矩” 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成为 了视觉的焦点。
细长而大小不等的支柱,排列不整、东倒西歪,体现了原始美, 对人们的视觉审 美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说了吊脚楼,我们再去看看土家人的转角楼 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正房结构有3柱4瓜、5柱4瓜居中的那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 丧事用的左右两间叫住房,各以中柱为 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 间作火房,作用餐、烤火、议事之用,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火坑,火坑中 间架“三脚” (特别忌讳妇女踩踏),作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富裕,则在房子的左边或右边配偏房(小二干),安放灶房、 柴 房和牛栏、猪圈;厢房(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 仓,上作‘书房’ 或 闺女的‘绣房’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所以称‘转角楼’”对马溪谭家桶子:位于杉树乡对马村下寨五组,坐南向北(偏西30°),现存正房, 过厅、影壁(龙门,对天已毁)一直为潭家居住修建 于 清 光 绪 二 十 九 年 (1903),系 砖 、木 、石 结 构 古建 筑 。
该建筑是印江北线保存 较好的民居建筑,是 遗存周以湘真迹的唯一一 处民居建筑,是印江作为书法之乡的佐证材料之一方家岭吴氏民居 :位于缠溪 镇毛构岭组,海拔高程917米2006年中央电视台 CCTV第七频道,以这里为背景拍摄印江土家建筑、民族遗风,特 别是木雕工艺、歌舞节目据《吴氏族谱》记载,吴氏第二十九世裔 孙吴世瑗,清道光乙酉(1825)到同治丙寅(1866)年间在外征战,维护苗民的平安, “称乌旗队队长 ”,最多时在缠溪养兵1000人,在毛构岭曾构筑 营盘48个,用木料修有炮楼,炮台,高屋建瓴,自今存在 ”吴氏民居由吴世璋在清同治年间主持修建,民居院落内 现 在共居六户人家,系 砖、木、石结构封闭式院落古建筑,占地面 积650平方米 现存建筑有正房、龙门、厢房内外均有门帷,图案有“喜 鹊闹梅”等,有花窗及 “福、禄、寿”,蝙蝠土图案等该建筑结构巧妙,采用桶子与吊脚楼的结合,房顶为楼阁结 构,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建筑毛坝围桩 :位于刀坝乡毛坝村雪柏组,海拔高度 622米为四合院木结构房屋,原有龙门、厢房、对天等陈明全的祖父陈文林(又名陈世宣),在清末中 举后,便在房前修建东西向的石围桩,两桩相距18.1米,高1.7米。
石桩中间,上面钻有方块型石孔,下面有圆形孔将两端连结,中间竖幡旗,围桩石面浮雕有蝙蝠、鸟、猴、鹿等 图案 “文革”期间撤除了旗杆,现在仅存四根石柱从到传统民居到官方建筑,都能看到土家建筑的活化石,宗教建筑也能看到土家建筑的影子 据《思南府志》及《印江县志》记载:始建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 的天庆寺,宋代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修建的护国寺,其正殿及厢房都是采用穿斗 结构以上个案,可以看出梵净山区 土家民居的建筑特点,这就是:1、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梵净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 九十九条溪流穿插其间,常年雾气缭绕,典型的亚热带山区气候,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内陆奇观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坡陡、地少、湿度大的客观条件,依山就势,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换句话说,梵净山区的吊脚楼,大多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 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 厢房除一 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土家族人选择这种建筑形式的原因,首先是、武陵山区湿润多雨选择“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其次、武陵山区植被丰富,能为木料建筑提供大量的原材料第三、作为山地建筑, “干栏”式建筑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的地形地貌韩非《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的记载 这里的“构木为巢”,也就是利用自然树木搭建窝棚或可供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