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旅游资源新论.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3341197
  • 上传时间:2018-02-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旅游资源新论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关旅游资源的认知与研究始终没有间断为规范旅游资源的认知和界定,国家先后颁布了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的技术标准在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类型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外延拓展的倾向实际上,旅游资源是游憩需求变化与科技进步的函数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外延展开进一步的学术讨论,对促进旅游业发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旅游资源;游憩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 1 引言:发现与认知旅游资源是旅游学研究的最基本命题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建构旅游供给体系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宋瑞,2005)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揭示和发现旅游资源,研究其开发的科学途径,维系其利用的可持续性,一直是旅游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科学命题 中国旅游学界对旅游资源的发现、认知及其概念的界定,是在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形成的,首先是地理学尝试着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概念界定(郭来喜,2000),1993 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及国家标准(GB/T 18972-1999)。

      2003 年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有进一步的修订,出台了新的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该新版分类标准出台后,曾再度引发了理论界对旅游资源的高度关注和学术讨论 《旅游学刊》2005 年第 6 期、2006 年第 1 期还专门设立了“旅游资源” 的笔谈专栏,针对国家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实践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有关旅游资源的学术讨论,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致持续到现在 中国现代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已经跻身于世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旅游客源地国家之列中国政府已经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针,旅游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全局随着全球性自然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旅游的需求方式和质量与旅游的供给方式和质量,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促使旅游业整体质量水平的上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旅游业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全局,统筹谋划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事关国家与地方发展高端或顶端层面的战略设计为此,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确立科学的旅游资源观,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等不同层面的要素资源,构筑起中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资源基础,以维系和支撑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所下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虽然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对这个定义多有讨论(宋子千,2006;何效祖,2006;等),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依然在引领实践、规范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知 2.1 旅游资源的本质内涵 基于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所作的定义,构成旅游资源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产生旅游吸引力;二是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三是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鉴于分类系统中所罗列的类型包含有形与无形、自然与人文等多重形态,多形态也被认作是旅游资源的一个基本条件(克里斯・库珀等,2007)其中,吸引力是最核心的要素,任何旅游资源都必须首先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只有具备吸引力才有成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其次,旅游资源是可开发的资源开发要克服许多限制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约束以及技术限制等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有许多东西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但因开发条件约束或限制却不能成为旅游资源。

      最后,旅游资源必须可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果没有可能产生任何效益,也就没有开发价值,就不能界定为旅游资源 在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18972―2003) 中,并没有强调三个条件的标准尺度,只是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与特征,将旅游资源(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和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分为 8 个主类,31 个亚类,155 个基本类型,虽然很好地凸显了分类学的学术性,几乎具有“对号入座” 的功能,但几乎未与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挂钩,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一些过程性、区位组合性特征显然,这个分类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分类学特征,所包罗和涵盖的基本层面涉及有形与无形、自然与人文两大系统或许过于关注旅游资源实体的类型性,分类系统中没有就“可开发、可产生效益” 设置客观且科学的判别标准,在其进一步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中,也未能按照旅游资源三个基本属性来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其执行评价的标准不是标准自身的客观尺度,而是评价者自身的经验尺度评价者对于旅游资源把握的经验尺度不同,评价的结论存在巨大的差异由此而导致在实践运用中出现多重矛盾和问题(朱螗,2005) 2.2 旅游资源的外延 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8972―2003)是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出台的具有规范性的技术成果,也是中国旅游科学发展进步的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尤其是旅游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变化,旅游业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多地跨越三次产业的边界,成为横跨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的现代综合性产业系统,出现了所谓“大旅游 ”的概念,由此而纳入旅游产业系统的旅游资源要素范畴在不断外延 浏览最近十年来的旅游资源文献以及相关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可以发现有关旅游资源的外延存在以下基本倾向:    一是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吸引物从旅游资源的内涵来看,具有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因此,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要素就是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也就纳入了旅游资源的范畴旅游资源是否等同于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资源领域内一个长期争论的命题如果强调旅游资源“吸引力” 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吸引力的要素、现象或事件,称其为“旅游资源 ”或许无可厚非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克里斯・库珀等,2007) 二是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地或旅游目的地显然,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地是由若干具有显著旅游吸引物所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一个更偏重于空间范畴的概念关于空间资源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其中,空间资源的一个独特性,就是其“区位” 价值虽然“ 区位 ”是一个确定的、不可替代的空间,却又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解释的空间,有时又被人称为“地缘关系” ,由此而演绎出地缘经济价值、地缘政治价值或地缘旅游价值等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