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1).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45480424
  • 上传时间:2023-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3.51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参考教材:  朱立元著:《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串讲目的:  帮助同学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系统的掌握美学原理内容和相应复  习方法,顺利通过考试并达到个人最优成绩 听课注意事项:  ◆注意掌握知识脉络体系,具体理论内容如暂时不懂不要纠缠,紧跟  课时进程  ◆知识重点的含义  ◆听后复习一定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全书线索和各章线索 ★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  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审美活动论: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审美关系为理论核心   审美形态论:各种形态都是从不同的途径要达到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  值肯定或价值判断  审美经验论: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构成并做出评价的体  验过程   艺术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品是创造意象世  界,传达审美经验  美育:情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定向教育 一、美学是什么 (一)研究对象  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看法:三种思路  ◆从客体出发:柏拉图、黑格尔  ◆从主体出发:审美经验、审美心理  ◆从审美关系出发:蒋孔阳、教材所持的观点  2、审美现象(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从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的美四个方面说明 (二)研究定位  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美学的特点  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方法都有关系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三)研究方法  多元多样、首推哲学  为什么首推哲学?   (四)产生发展  三个阶段、两个标志、一个人物   1、美学发展三阶段  ◆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美学学科  2、美学的诞生发展  ◆诞生标志:专门系统著作、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学科诞生二、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基础  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1、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物质生产劳动决定着其他一切实践活动,是最基础的   2、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最根本的一点,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说明 人的存在   3、实践论和存在论的关系  ◆存在论以实践为根基,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包含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为什么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即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  1、整个审美活动、审美关系都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   2、要以自由概念为中介   ◆自由的根本含义: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全面人生实践而获得超越和解放  ◆德国古典哲学把自由提升为美学范畴,与审美发生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自由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框架内被考虑的  表现为三种:物质生产中的自由,社会存在获得的解放,感性个体的超越  其中社会关系的解放是本体论意义的自由 三、美学的基本问题 (一)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和生存  方式)  ◆审美活动促进人生实践的发展  ◆审美实践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二)基本问题  1、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  (1)定义: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2)特点: 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2 、美与审美形态    ◆美: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的归类和描述。

         3 、美与审美经验    ◆美: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4、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指   ◆从美育来看审美活动:  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  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审美需要   ◆定义: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观照自己的精神要求 ◆特点:①人所独有的生命需要 ②是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2、审美理想  ◆定义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特点:①形象性 ②稳定性   ◆作用:①决定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及审美判断②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  ◆定义: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特点:①个性差异先天气质类型,后天生长环境等等都会造成独特的个体性 ②主要因素是后天社会条件 ◆“趣味无争辩”观点的分析:(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①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②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以主体为根据和目的的特殊主客体关系   ◆ 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获得情感体验   ◆内在的包含“真”、“善”、“终极关怀”,是从整体上赋予人生意义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它是一种超越性的、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1、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  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产生并得到确证。

        ◆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  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小结: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特点:◆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定义: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  特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一种摆脱束缚的自由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  而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越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理论概述  1、游戏说  ◆ 代表人:席勒  ◆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评价: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是合理之处;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2 、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德谟克利特、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达尔文、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审美的发生来源于人的本能   ◆评价:合理之处在于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说明审美发生有其生物性基础缺点:把动物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忽视了对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  ◆代表人: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弗雷泽<金枝>  ◆主要观点: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

        4、劳动说  ◆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①劳动先于艺术②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③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 评价  解释出劳动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它没办法解释由物质生产到精神审美的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