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二.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79733558
  • 上传时间:2019-02-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8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孙小丽 汉语言文学 摘 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熙宁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元丰七年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路过建康,遇到了当时已经隐退的王安石,交谈甚欢元丰八年(1085)旧派又重新执政,第二年即元祐元年,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

      但由于与旧派人物意见不合,自元祐四年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元祐八年,朝廷起用新派,第二年即绍圣四年(1097)被贬儋州元符三年赦还,第二年病逝于常州由上可知,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然而词人在困难面前并未低头,而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词人的努力造就了其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当时的词风,开拓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它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2] 陈师道并未具体明确地解释何谓“以诗为词”,仅以“雷大使之舞”为喻,点出苏词“要非本色”,然而“以诗为词”从此却成了词学研究及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实际上,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他的词有不合音律处;一是说他的词不同于传统的词风,与词的所谓“本色”不合认为他的词不同于《花间》、南唐以来的“正规”的词风,似乎带进了某种诗里才有的东西刘熙载说得较为具体:“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3] 现代词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学者对“以诗为词”的概念做了很深且有创造性的解释。

      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4] 吴熊和先生认为:“凡可入诗的, 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实即如此”并认为‘以诗为词’是对苏词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用律全面革新的一句总结[5] 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以诗为词”这个概念总与诗歌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在中国词史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词的这一巨大贡献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但也遭到了许多批评他们认为苏词“不协音律”,而“音律”又是词的本色最重要的体现那么实际是否如此呢?苏词是否真的不协音律呢?苏轼曾自谦平生“有三不如人”,其中之一即“唱曲不如人”,这往往成了别人攻击其词的口实其实,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苏轼能唱曲的记载《东坡志林》卷七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声,皆非是,或每句三唱,正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丈勋官以事至密,白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婉转凄断不类,乃至唐本三叠盖如此。

      及至换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歌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为劝君更进一杯酒,以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进为第四声,则一句不叠审矣”可见苏轼不仅重视音律,且对音律的探究也是不遗余力的因此他在作词时也是“协律”的二自苏词问世以来,对苏轼“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就未曾间断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词论家都基本上是肯定“以诗为词”手法的运用给词坛带来的突破性与贡献性的,认为它丰富了词的写作方法,开拓了词境,给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和生命力下面列举一些对“以诗为词”所做的肯定性评价,并结合一定的作品来分析“以诗为词”在词中的表现,同时阐述这一艺术手段对词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第一,苏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扩大了词的内容,达到了意境广阔,格调高远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苏轼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把词人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起来,苏轼的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其词内容空前充实广泛举凡政务时事、川山景物、城乡风光、人情酬答、纪游怀古,无论大小、雅俗,都可写入词里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6] 不仅大大突破“艳科”为主的局限,也远远超过前人所吟咏的个人狭隘生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词中,词人把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相结合起来,在雄气壮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既有词人的气质,也有时代的气势,丰富了词的表达范围词人由“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江边故垒这一寻常事物,而贯通历史、功业、人生的价值判定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而“乱”、“穿”、“惊”、“拍”、“卷”等词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代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而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词与诗一样,也具有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写作功能由于苏轼的不懈努力,最终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光明正大地引入文学的神殿,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第二,扩大了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他将传统的只能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他用词作来证明词同样可以表现个人志向金人元好问《新轩乐引》即说东坡“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上片具体写打猎的热闹场面;下片表现了作者希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其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词初步表现出“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首先,这首词有一副标题,而以前的词不用副标题,这首词打破了这一界限。

      其次,这首词的题材和主题在词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词人有意把盛唐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写到词中此前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描写过边塞,但其基调是悲壮、苍凉的,不是盛唐边塞诗的意境当然,这里是基于宋代而言的再次,这首词用了很多的典故如“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些都是“以诗为词”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使词的表达范围更加广泛,词境更加深远;使词在表达时不只是轻描淡写的勾勒与图画,而更是自由洒脱的叙述与议论;不只是意象的简单叠放与排列,而更是情意的独特比喻与象征;不只是缠绵于男女间的爱恋与欢快,而更是洞见生命的博大与深沉 第三,苏轼词发展了词的风格,振兴开拓了豪放词,丰富提高了婉约词派词境的扩大必然带来风格的创新与丰富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单一苏轼对这种浮艳柔媚的词风极为不满,于柳永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拓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于多样化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东坡词的优秀代表之一此词于怀念古代英雄之中写感叹自身失意之情上片咏赤壁,即景写实,突出江山之胜;下片缅怀周郎,因景生情,突出英雄之业,并以此衬托自我,抒发身世之叹。

      结尾的“人生如梦”,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与激愤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重现了历史伟人雄姿英发的风神如“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等都是历史典故而这些典故的成功运用都是“以诗为词”的表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但苏词不是只有雄放的一面,而是随意境之变,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的清秀,《卜算子》有“缺月挂疏桐”的空录;《水龙吟》有“似花还似非花”的缠绵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词构思新巧,感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动,风格清新婉丽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词的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于真挚细腻之中独具凝重深厚之笔。

      这一做法,丰富了婉约词第四,苏轼运用自己创作诗文的艺术手法写词,同时又继承了词作的艺术特色,把两者和谐融合起来,发展了词的艺术成就苏轼是诗文大家,有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他说作文应做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运用创作诗文的艺术方法作词,使词变得更加含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