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德育问题研究解决分析论文.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05075198
  • 上传时间:2021-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德育问题研究解决分析论文一关于德育口标问题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 要求,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口的、有组织、有计划 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德育目标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 用,它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 方式和方法正确确立德育目标是搞好德育的关键…环德 育目标可以区分为宏观整体目标和微观具体目标冷静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口标之后,笔者认为:1.德育宏观整体目标是适当的所谓德育宏观整体目 标是指对所有教育形式所有教育阶段的德育都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的德育口标德育宏观整体目标,是培养人的大口标、 总目标,是对“人”的定义,是对“好人”的诠释它由一 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并与之相适应,它属于 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经济基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 求中国现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 的德育宏观整体目标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四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等,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 对社会主义德育宏观整体目标的描述所有这些描述的精神 实质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都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德育的 本质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人才素质的整体要求,对我国德 育曾产生过并还在继续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 德育宏观整体目标适当,不容否定,是历史评价我国社会主 义德育的正确结论但是,否定社会主义德育宏观整体目标的倾向客观存 在其否定的理由是“目标太高”,“不切实际”,“超越 时代”,“超越现实”,“根本做不到” O近年来,这一倾 向在不断强化,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试图用“公民课”取 代目前的“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诚然,课程的名称 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目标和内容通过更换课程名称以求用 “公民”代替“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倾向 也并非不存在问题不在课程名称是否可以改变,是否应当 改变;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德育的宏观整体目标是否适当,是 否不切实际,是否应当根本否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当是 改革课程名称的一个出发点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 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事 实上,对个人而言是这么回事,对群体而言也是这么回事 中国封建社会的德育宏观整体目标是培养忠于封建皇帝的 忠臣,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儒家的主张是培养“圣人”、“贤人”孔子是“圣人”, 孟子还只能算“亚圣”孔子有弟子3000, “贤人”却只有 72个。

      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其德育所培养的“圣 人”“贤人”没有几个,令封建皇帝满意的忠臣更是没有几 个,其原因是不是德育目标定得太高了呢?能否据此认为其 德育就是彻底失败的呢?这恐怕是不能简单地作结论的就 时代而言,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多年,虽然是处于社会 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就现实现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在蓬勃发展把社会主义德育的宏观整体目标规定为“四 有”新人,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 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凭空构想,也不是他们的主观意志, 而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发展规律的 反映和要求社会主义德育宏观整体目标与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这 种反映当然要由人完成反映是否正确,只能由历史实践来 检验问题在于几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什么?只要我们不 带任何偏见审视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历史实践就 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德育宏观整体目标对社会主义经济 反映是正确的,因而是适当的就能否达到而言,将社会主义德育宏观整体口标规定 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我们的德育所 培养的人具有热爱祖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的领 导,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能够完 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 热忱等优秀品质和情怀。

      这口标确实高,高得前无古人这 目标是否真如某些人所断定的那样“不切实际”,“根本做 不到”呢?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在思想方法上犯形而上学的 绝对化错误;我们史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能 因自己没有做到且不想做到却硬要说别人也做不到,更不能 说所有的人都做不到’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李 运武、马恩华、李国安、徐虎、吴天祥、陈金水、谭彦、杨 为民等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轨迹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回答 还有那罗全中一家,153 / 154次列车长程士杰、刘庄党委书 记史来贺、山东沂蒙山区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等人的 行为,都能说明问题还有98抗洪精神和涌现的抗洪英雄 们也能说明问题难道所有这些人和事统统都是我们“制造 的神话” ? !应当承认,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 并不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 践中“觉悟”的结果,但这“觉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比如谭彦的“觉悟”就并不是在知道自己的生命没有几 年之后,王廷江的“觉悟”也不是在自己拥有600万之后, 他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观点就反映了社会主义德 育对他的教育何况,有的人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也可以说是 因为“觉悟”至U: "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钱才是真的”,“别 人能捞,我也能捞,不捞白不捞。

      悟性”人人有,但不 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觉悟”,其原因就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 是否真正深入其心灵有关我们不能在否定学校德育无所不 能的时候又走向另一极端:“基础文明可教,德性修养不可 教诚然,把社会主义德育宏观整体目标定为共产主义战 士并不会使所有人成为雷锋相反,当我们把德育宏观整体 目标调整为“公民”之后,情况乂会怎样呢?我们就能肯定 地将所有受教育者造就为守法守纪有德的公民吗?事情未 必这么简单还是列宁说得好他说“宁要好梨一个,不要 烂梨一筐积极肯干的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 十个暮气沉沉的人强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社会主义德育 的宏观整体目标还是定得略高一些为好,哪怕只培养几个共 产主义战士,哪怕只造就出几个“道德圣人”,也是值得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和教育情况可知,社会主义 德育的整体目标并非不适当,问题在于这一目标未能在教育 实践得到切实贯彻和有效的坚持其突出表现就是认为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对人的要求降低,特别是降低了对于人 的道德要求德育微观具体口标存在问题所谓德育微观具体口标, 是指德育的某一阶段、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的具体目标例 如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大学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 乂如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再如新生入学 教育,毕业生毕业教育等具体教育过程的德育口标,都是德 育微观具体目标。

      德育微观具体口标的作用在于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 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其显著特征是科学、具体、适 当所谓具体,就是目标非常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所谓适 当,就是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正确的德育微观具体目标是科学的目标,因而必定具体、适 当,但具体的目标不一定是科学而适当的目标正确确定德 育微观具体目标,一是要依据德育宏观整体目标二是要从 实际出发,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 规律我国德育微观具体目标存在的问题是:…是没有在实践中,许多具体的德育过程是没有口 标的,上面指示抓什么,下面就抓什么,上级不说这个问题 了,下级也就不抓这个问题了这就是德育政治化二是不明确,不具体在实践中,许多具体的德育过 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 口标是什么比如小学、中学行为规范教育要达到什么口标, 二者有什么区别,教育者都不清楚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其教育必定流于形式,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 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三是错位本来是小学德育的目标现在成为中学、大 学的德育目标,本来是中学德育的目标现在成为了小学德育 的目标,这就叫错位。

      目标错位必致内容、方式方法不适当, 其结果是目标落空,德育低效现在大学补上中小学的基础 文明课,就是德育微观具体目标错位的结果和例证二德育不能违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微观具体目标,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是否正确, 都与是否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关德育的成效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是否 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我国宋代伟大教育家朱熹就深深懂得这一点,他根据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将德育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小学和大 学他主张对8岁至15岁的青少年“教之以事”,对15岁 以上的青年则“教之以理”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贯穿 于两个大的教育过程我国自“文革”以来的德育却无视青 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反其道而行之,本当“教之以事”时 却偏重“教之以理”,使德育理论化,而所教之以理乂以政 治道理为主,使德育政治化走出了 “突出政治”的年代却 比那个年代更加突出政治其表现是:1.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政治课,而“文革” 前甚至“文革”中的小学、初中都是没有政治课的,更无政 治课本如果说有政治课也不过是校长每学期作一至两场政 治报告,其内容主要是国际国内形势大好,“东风压倒西 风”,“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现在的 情况则不同,凡事都追求“正规化”,凡事都从娃娃抓起, 致使娃的书包越来越重拿初中政治课来说,初中3年发有 政治课本5本,近50万字,这是要考要背的,每学期都配 有《政治课练习册》此外还配发《法制教育读本》3本,每 学年1本;《三防知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读本》、《国 情教育读本》、《两史一情爱国主义读本》、《“五五”教育读 本》、《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各1本这9本书总计83万字 这些书都是好书,开卷有益但对于12至15岁的青少年的“胃”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 “教之以理”大大移前,“教之以事”则被废除初 一政治课教材从形式上看似乎是“教之以事”,开篇第一课 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但其内容都是讲理初二下册已 经讲到资本家怎样发财致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 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缓和劳资矛盾的措施等初三政 治课的理论性、政治政策性更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基本 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的实质和根本任务,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国 家性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等等,都一一讲 到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抽象思维能力 还不够强,抽象思维还没有占到主要地位,他们的社会阅历 太少太浅,对社会科学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原理难以理 解,只能死记硬背,考完就丢。

      本当“教之以事”,却偏要“教之以理”,这是不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内容重复例如,初二政治课的内容是社会发展常识, 与初中历史课程相比较就可知是基本重复初中历史课程有 6册教材,《中国历史》4册,《世界历史》2册,总计135万 字历史课从“人猿相揖别”讲起,政治课则从“猿猴审讯 案”谈起两本书都要讲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都要讲到大 汶口汉墓群,都要介绍埃及金字塔,都要讲到太平天国起义, 都要讲到火烧圆明园,都要讲到斯巴达克起义,都要讲到查 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都要讲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都 要讲到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都要讲到1848年欧洲大 革命……再比较初中、高中、职业学校教育、大学的政治 课教材,也会发现许多的重复,及重复所带来的消极效应 如大学哲学还是要讲劳动创造了人,又如,初中、高中、大 学都要讲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虽然文字论述内容由少到 多,但其内容深度及考试难度很难说就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政治理论说教重复,是导致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孩子爱问为什么,但我们不能因之就应告诉他所有 的为什么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