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康复护理配合PNF技术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docx
7页探讨早期康复护理配合PNF技术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配合PNF(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均予以两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B组添加PNF技术干预,并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3个月B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临床护理效果均显著优于A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及PNF技术共同应用到脑卒中患者中,可提升确保临床护理质量,并积极影响疾病预后质量,助患者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PNF技术;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是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约有70%的患者会遗留后遗症,而随着急性期血管开通的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措施后,致残率在逐渐降低但是目前可能仍然有大约40%的患者会遗留后遗症,如肢体活动、言语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性格和情绪的改变以及焦虑[1]而早期和持续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这些后遗症的改善,本次主要就早期康复护理配合PNF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并分析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以期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的脚步。
现做如下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将60例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A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59-81岁,均值(70.71±3.66)岁B组男女比例15:15,年龄61-82岁,均值(70.96±3.8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签署知情文件;(2)沟通良好;(3)病史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认知功能障碍;(3)合并恶性肿瘤;(4)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接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B组添加PNF技术干预,具体包括:(1)下肢D1F,指导患者进行45 min/次,1 次/d的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外旋活动,踝关节的内翻及背屈活动,足趾的伸展活动;(2)下肢D2F,指导患者进行45 min/次,1 次/d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活动,踝关节的外翻、背屈活动,足趾的伸展活动;(3)下肢D1E,指导患者进行45 min/次,1 次/d的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活动,踝关节的跖曲和内翻活动,足趾的屈曲活动。
1.3 指标观察将两组以下指标进行观察对比[2]:(1)下肢运动功能以Fugl-Meyer量表评估,生活自理能力以Barthel指数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2)护理效果以3个月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为显效,下肢运动功能有所好转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显效+有效)÷30×100=总有效率1.4 统计学分析SPSS 20.0处理数据,( ±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无对比价值(P>0.05)干预后B组两项评分均高于A组,且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s)组别例数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A组3034.51±7.2451.45±7.1743.38±7.9161.50±5.62B组3034.62±7.1363.12±7.8343.20±7.4478.17±7.79t0.056.0510.0919.505P0.9530.0000.9280.0002.2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护理效果对比B组较A组更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表 2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n(%)]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A组301111822(73.33)B组301910129(96.67)x26.405P0.0113 讨论 康复治疗、康复医学属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是为的帮助患者提高各种技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痛苦、改进和改善生活能力的一种方法是由康复训练师、语言训练师、心理治疗师以及社工等群体共同参与的临床护理服务而针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其康复护理必须贯穿于整个卒中发生的始终,才可以减少后遗症的遗留,并加快康复速度,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现阶段针对脑卒中患者来说临床会展开早期康复护理,以降低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并逐渐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时期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从而减少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而随着患者对临床护理要求的提升,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PNF技术也被逐渐应用到临床,其全称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最初用于神经肌肉瘫痪患者,后来用于肌力不足,平衡和耐力出现问题的患者,且应用效果较为显著[3]PNF主要是以神经生理学原理作为基础,并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增强刺激运动感觉和姿势感觉,同时进行多肌肉协调运动以模拟人类日常生活,而展开的康复治疗,可最终促进功能性运动的产生。
而本次将其应用到脑卒中患者中,并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最终使B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并且临床效果要显著高于仅展开早期康复护理的A组患者这也进一步说明了,PNF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还有助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对疾病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展开PNF技术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预后意义积极,值得被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靳亚鲁,张杨,殷翠萍,等.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2):11-15.[2]刘洋,杨洁莹,颜逗逗,等.早期应用下肢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4):23-25.[3]李晓莉.早期康复配合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新中医,2020,v.52;No.568(21):170-17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