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泰安楼建筑结构浅析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及文化功能.doc
5页从泰安楼建筑结构浅析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及文化功能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陈君奋管军民一、 缘起:客家围楼以其独特的建筑模式而闻名于世,成为客家文化的象征福建永定 土楼举世瞩H,大埔县也有不少I羽楼,但却鲜为人知,如大东镇花萼楼、枫朗镇 维新楼、西河镇的张弼士故居、湖寮镇的泰安楼为贯彻落实汗洋书记来梅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梅州市委、市政府“文化 梅州”的发展战略以及大埔县委、县政府提出“人文兴县”的发展思路,更好地 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我们对泰安楼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泰安楼客家 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使这一•客家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瑰宝发扬光大,以提醒后 辈:昨天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升华今天的大埔客家文明二、 泰安楼简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明朝嘉靖五年 (公元1526年)始设大埔县,面积约2467平方公里,是我省著名的“华侨之乡、 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城龙岗村,约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1764年), 据泰安楼蓝氏族谱记载,此楼为蓝氏第二十世祖蓝少垣所建,距今已有240多年 的历史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约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约2577平方米。
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民居建 筑的一奇观,也是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泰安楼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砖石木结构,面宽52米、进深49米、主 楼占地而积约2577平方米,建筑占地而积约5136平方米,楼高三层11米,共 有房间200间分三层,一层墙宽0.92米,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 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楼正面为直角,后围弧形,因楼的外墙为石墙, 故俗称为“石楼” o楼正门装饰成牌坊式门楼,显得坚固美观楼内中轴线主体 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的中间高挂“祖功宗徳”横1H,陈列着蓝氏先祖 神主牌,并作祭祀的祠堂,楼内婚丧喜庆活动都在此举行左右为厢房,平房四 周为天井,水井设在楼的右侧,三层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 的格局楼内四角设有楼梯,二至三层均有内环形走廊,为了防卫,石楼第三层 还专设有外环形防卫走廊楼的两侧各建有书斋,分文武两科,可见当年楼主人 是何等重视教育该楼及附属建筑面积约6684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约2764 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约1325平方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整座大楼 只有一个大门出入。
该楼规模雄伟、粗犷、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是 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泰安楼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布局合理、聚式群居、便于防 卫、功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在民居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是客家民居建筑史 上的文化瑰宋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提议,H前已把该楼及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 楼作为客家囤楼的代表作,列为中报世界文化遗产项H ,文本已呈送国家文物局2002年7刀,泰安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让学生更好、更深切地感受围楼文化,我们组织学生去福建土楼、大埔大 东花萼楼、大埔枫朗维新楼、西河镇的张弼士故居进行参观,并进行对比分析、 探究三、石楼结构及文化功能:泰安楼是清中后期的客家民居建筑,是综合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 建筑学、伦理学和美学等为一•体,系统性很强的古建筑,是一部融山水田园风光 与生活情趣奇妙的建筑构思的伟大创作,其文化内涵、建筑艺术,受到国内外专 家学者的普遍关注1、结构:第一:规模宏大、粗犷而雄伟,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客家精神第二:功能齐全,设计结构科学、奇特1 坚实宽厚的墙体除具有防火、防盗、(石楼只有一•个通向外面的大门,大 门门扇硬木外包厚铁皮,刀斧砍不入,放火烧则门扇顶端上安放有大水槽,水可 沿门扇顶端上方流下,达到灭火的效果。
防水(石楼内排给水系统很科学很畅 通)等防御功能,形同一•个城堡,易守难攻,乂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合 族聚居性等特点1 楼中有屋、内矮外高、阳光充足,具有隔热保暖、冬暖夏凉等奇妙的物理 性的特点1 中轴线鲜明、主次明确有序,在注重集体聚合空间的同时,也通过一间一 禁卧室小空间,给家庭生活以最大限度的独立自由,保证了每户家庭拥有H己的 小天地,具有建筑个体及群体有机结合的特点1 讲究对称、设计科学合理,楼中天井、门、窗、楼梯比例协调,空气流通, 宽敞明亮,设有水井、储粮室、碧、礁、磨等粮食加工设备,具有生活设施配套 的特点1 建筑模式、布局结构非常舒适,合乎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客家建筑和本地 人文景观的一个成功创作2、文化功能:%1 明清时期,由于大埔地处偏僻,交通落后,匪盗严重为了防卫,筑起高 大巩I古I,聚族而居的囤楼1 建造如此巨大的围楼,体现出创业者的远见卓识,艰苦创业及客家人团结 协作的精神1 石楼明显的向心性、对称性及强烈的聚族性,蕴含丰富的儒家文化色彩, 深厚的道家文化观念、浓重的堪舆风水学说,将我国民居建筑中的物质与文化需 要处理得非常成功1 石楼是一个小社会,从外部结构看,石楼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但从内部结 构来看,石楼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几乎都是开放型、公共 型的子系统房舍交错居住的人们,由于共财制度,决定人们彼此相处的亲密度, 维系着石楼内部的人际关系,和互关心、和互帮助之风格外兴盛1 楼中人们在长期的密切共处中,会产生种比较-•致的道法评价和思想倾 向,形成和谐互助的道法兴论氛围人们在朝夕相处中便于传授、模仿、学习某 种手艺、技能,形成价值取向的“认同感”,有利于经验、技能的提高1 走进石楼,仿佛走进了一座客家民俗博物馆古老完整、高大雄伟的建筑, 热情淳朴的民风,楼内楼外、楼上楼下、厅堂走廊、厨房、住房,及众多的民俗 文物有生产类的犁、耙、辘轴、碧、碓、风车、磨石;有生活类的狮子滚球眠 床,精雕细刻的梳妆台、衣柜,各种炊具;有婚丧喜庆的客家锣鼓、乐器等石 楼内村民每年要举行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祭祖、拜神等如 果楼内的村民穿上蓝大襟衫、唐装衫、包头裤、围上围裙、戴上盖头帕、就象举 办一场生活活泼的客家民俗及服饰博览会这些朴素的民俗文物、民俗活动,生 动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客家人生产、生活全过程,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绚丽风采1 石楼左侧有一座书斋,右侧有三座书斋。
书斋的建立,凸现了客家耕读儒 家文化的传统石楼书斋先后培养学子1000多人,人才辈出,遍及全国各地四、启示:通过对石楼的参观、调查,使我们了解了客家居民的建筑特点及其深厚的文 化底蕴,增加对前辈的艰苦创业的敬意,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对知识的追求, 对自然的热爱,壇强了对乡土历史了解的热情,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关注人文 与生态的谐调发展,为建设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家园——大埔:苏区县、 小吃名县、最美的小城、花环龙之乡、青花瓷之乡、汉乐之乡、 名茶之县、客家民居大观园,而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同时,在考察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存在问题和提出一些建议,以引起有关部门 的重视:1、 部分古民居正从人们的记忆中、视线中逐渐消失由于古民居建筑吋间 长,近年来居民锐减,在历经百年风雨后,古民居或倒塌、或成为堆放杂物的仓 库、或成了饲养家禽的场所,大多遭到严重的破坏,正慢慢的从人们的记忆中、 视线中逐渐消失2、 要尽快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古建筑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叩 开厚重的历史大门,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幅客家先民在赣闽粵边境安营扎寨, 营造新家园和历经数百年耕耘形成客家文化的壮丽画卷因此,古民居的保护更 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制度、加强乡土文化保护立法、大力宣传、积极倡导、 拔出专款、募集资金、设法修缮。
3、 借申报“广东古村落”之东风,认真把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古村落 的工作,与建设梅州特色宜居城市、休闲胜地、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有机结合起 来,努力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一“客家天堂”因地制宜在保护、维护和恢复生 态资源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本地特色的旅游产业4、 加快发展客家旅游文化要把当前梅州主打文化旅游产业提出的“休闲 到梅州•亨受慢生活”理念融合到古民居的传统文化中,把客家建筑自然和谐融 入旅游中在古屋周围种种菜、养养鸡、鸭、鹅、鱼,让游客亲自下下厨、炒炒 菜、钓钓色,尝地道农家菜、品地道客家茶,真正体验、亨受慢生活,感受“世 外桃园”5、 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城市承载力作为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客家文化,应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立足优化城区功能定位,从实际出发,把准角色,探索 新形势下文化与城市间的关系,充实民俗文化的内涵,增强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竞争力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为H标,积极参与环境优 美和生态城市创建的工作,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 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城镇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考文献:《大埔县志》(2009年第四期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蓝氏族谱》(2000年第五期)《梅州风情》(1992年3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大埔文史》(第3辑、第8辑、第15辑)作者姓名:陈君奋、管军明 单位:大埔县出家炳实验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电子邮箱:junzi0307@163. com通讯地址: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通讯方式:13826647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