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1885765
  • 上传时间:2017-10-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城市规划(总规)读书笔记 05 城市规划(1)班共 5 页第 1 页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05 城市规划(1)班 窦小鹿 05202020135【摘 要】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城市发展遇到的诸多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芒福德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当时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深远本文从芒福德著作《城市发展史》入手,简要分析他对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过程的深刻见解、写作特点、核心思想以及影响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归纳值得借鉴之处关键字】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乡村;城市;大城市;启示1、 引言 二战后,美国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城市内部越发像一部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们的生活变得机械乏味相似的情况正在今天的中国发生着20 世纪 60 年代,许多美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与总结,试图找出城市问题的症结与发展的出路,这其中就包括芒福德(Lewis Mumford) 这位杰出的城市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用了不同的方式提倡和宣扬人本主义思想,在 1961 年出版了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The City in History) 。

      可以说,这本著作推进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规划界  本文尝试从芒福德对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过程的深刻见解、写作特点、核心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以求更好的理解芒福德思想的真谛,归纳总结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有益之处 2、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2.1 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首先我回忆了一下芒福德的城市形成的整个过程,大致是:2.1.1 最初是因为人类祈求丰收(或是有足够的猎物),定期会有朝拜集会,而后转变为对天神自然力等的崇拜,这是城市形成的磁吸引力2.1.2 由于农业革命,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于是村庄成为了庇护、养育人类的场所这是城市形成的胚子,其中已经包含了日后为城市所吸纳的圣祠、管道、粮仓等功能2.1.3 当凶猛强悍的狩猎民族对坚忍的农耕民族实施统治的时候,统治权逐渐与神权相结合,使国王拥有了空前的力量,从而可以役使他的农民为他建造一系列的高大构筑物(类似金字塔之类) ;并且分化出一批司精神之职的赞颂国家的阶层(如占卜等) ,于是城市就此诞生其实,即使是根据芒福德自己对于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的论述来看,我都有这样的一点猜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

      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一样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城市规划(总规)读书笔记 05 城市规划(1)班共 5 页第 2 页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大都市但我想大多数人都应该是前者2.2 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同时开始强调具备攻击性、具备开放性的男性社会特征的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显然,在芒福德看来,城市是阳性的,是开放的、是进取的、是具有攻击性和发展能力的一种东西而村庄文化则过分保守,“村庄只包含有限的功能,只包含一些严格的母性的、与生俱来的重要事业”总之,城市从最开始就是具有了一种“杂交和媾和”的品质,并且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潜力和功能”3、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村落社会的淳朴根基原本是深入在土地之中的:城市却颠倒了村落社会的价值观念,将其根基送上天堂,使农民的宇宙来了个上下颠倒。

      从此,所有人的眼光,都向上观望经过数千年的历程,人们对于永恒和无限的信念,对于博学多知和无所不能的信念终于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生存的可能性,城市的主要缔造者们并未擎肘于人类生存的动物局限性,而是以一种集中统一的意志和行为,去努力有意识地超脱这种局限性”补充一点,以前村庄的主要意义在于贮存足够的食物和繁衍养育后代,而农民的耕种只需要自给自足,而王权产生后,农民则必须更辛勤的劳动来供奉那些拥有武力的统治者,而城市的意义我还不大了解,我觉得是因为产生了一个由农民供奉、不需要亲自耕种劳作的统治阶层而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城市中更加强调年轻的因素而打破了村庄中的长老制、城市更加的强调活力、外来因素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保证了城市的不断的更生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一种威胁,城市更加的强调进取而不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其实古老的中城市规划(总规)读书笔记 05 城市规划(1)班共 5 页第 3 页 国文化谈不上任何的地方特色因为其实压根就是一种村庄文化,其所谓的“中国特色”都是源于一种前城市的落后)。

      4、什么才是城市化?什么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4.1 城市化芒福德认为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一种形成秩序的过程,一种整理,大概就像我们的电脑的那个整理内存的命令一样的过程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而在最初的城市化过程中,王权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核心的作用4.2 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芒福德一共分析了两种类型的城市:一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勇猛好斗暴虐的性格致使城市之间的总是在进行残酷的战争、争夺和毁灭,这是欧洲文明重要起源,那里的城市城墙和防御设施非常坚固厚重;二是埃及人和玛雅人,团结协作和对神灵的无比崇敬使那里的城市之间都非常和平,城市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城市的庙宇——神权的标志——与城市的居住功能在空间上分离,居住以村庄的形式散布在各处,但每当祭祀庆典的时候,人们会纷纷汇聚到庙宇,所以城市的凝聚力犹在,但没有围墙,甚至可以是一个形不在而神在的“城市”有点类似与现在的区域城市)所以城墙并不是必定要存在的。

      4.2.1 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4.2.2 出现和繁荣是应运而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4.2.3 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从乡村到城市的发展是一种质的跃变而从城市到大都市,我认为也是一种质的跃变,“大城市”这个词本身就不是很恰当5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与 60 年代的美国相比较,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方式与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自然也遇到很多相同的问题:城市快速扩张致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规模拆旧建新和单一功能的街区导致城市丧失活力,不断扩大的道路尺度为汽车的横行提供了平台,如火如荼的城市美化运动和政绩工程忽视了普通百姓的需求和利益不仅如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使城市不再适宜居住,几乎成为工业时代的殉葬品。

      另外,我国还面临着美国不曾面对的挑战和威胁:一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城市普遍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另一方面,在更为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持下,城市建设速度与 60 年代的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纠正目前的错误,我国城市的前景将不堪设想解决问题的捷径就是从美国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从正确的思想中汲取精华这本书中的核心思想对我国城城市规划(总规)读书笔记 05 城市规划(1)班共 5 页第 4 页 市建设有着无可估量的借鉴意义,总结为以下四点: 5.1 关注人性,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城市本应是人生活的场所,满足人的需求应作为规划建设的首要出发点象征权力的轴线,空旷无人的广场或草坪、宽阔无车的“景观”大道,这些毫无实际功用的景观时至今日还在我国城镇中作怪,它们实际上是错误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政府、开发商、还是普通百姓,都被这样盲目、功利、浮躁并带有工业时代色彩的价值观所影响这种情况下,具备专业知识的规划师们,有责任尽已所能正确引导社会意识和观念不可以仍旧为了意念中的美好蓝图,在图纸上绘制 “美丽整齐”的形式;也不可以沦为政府官员的绘图工具,顺从于错误的长官意识。

      符合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的规划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必将是城市的发展方向 5.2 尊重自然,致力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逐步取代工业文明的今天,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的做法理应为城市领导者和建设者所唾弃然而,几乎所有中国城镇的脱贫致富都遵循着对环境“先破坏,后补救”的模式这不仅危及自然的健康,而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国外近两年发生的几次灾难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1]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的产物,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的支持这样的自然伦理观不仅应该被规划师、领导者们所理解,还应该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在开发建设之前,将有利于维护自然系统完整性的区域保护起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忽视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同样是背离人性的方便可达的绿地公园是城市生活之余人们修养身心的极佳场所与城市周边的自然系统联合构建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健康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使人们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2] 5.3 系统地理解城市机体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大量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过程因此,任何单一目标的理性方法、工程技术都无法规划和控制城市割裂城市机理——机械的功能分区是荒唐的;将城市当作建筑的放大——简单的物质空间规划是幼稚的;追求城市终极目标——理想的蓝图规划更是错误的。

      正确的规划不应简单地控制城市,而应该引导城市发展,并适应于多变的发展过程规划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协调多方利益的妥协与辩护过程(俞孔坚,1998) ;辩护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其次是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城市内部诸多影响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