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41340390
  • 上传时间:2024-0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1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关键词]新课程,主题教学,教学设计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根本框架,以专题为根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这种模块框架,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都以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为核心组织展开,进而组成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就是模块的“灵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是课改所向、大势所趋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材编写体系的这种变化,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主题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理解上的偏差,更有教学实践上的偏离因此,列举模块专题下偏离主题教学的现象、分析偏离主题教学的原因和探讨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正确理解“主题教学”的含义齐健教授在《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一书中从不同角度对主题教学进行了表述:可见,根据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主题教学是必需的,方法也是多样的,表达的是一节教材范围内知识内容的主题整合教学思路二、“主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学设计时的定题不准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衢州市2022年重点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本人增设了“理论测试”这一比赛环节,并以20%的比例记入总分。

      理论测试”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设问,重在考查选手教学设计的思想理论依据,以此测试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素养,了解老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主题的把握其中第一问是:您为自己的参评课题所确定的主题(或灵魂)是什么请简述理由您是如何围绕本课的主题(或灵魂)进行教学设计的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多位参赛选手缺乏对参评课主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如参评课题是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老师把该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理由: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功绩中影响最大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开展表达了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通过三民主义的进步与开展,表达孙中山的爱国与不屈的精神这个教学主题确实定明显是不符合该模块主题的,背离了“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专题精神还有的老师把教学主题表述成了三维目标或主要内容如将选修三《巴黎和会》的主题表述为:列强在和会上的各自意图;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夺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和会上签订《凡尔赛和约》等2,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偏离纵观十一节参赛课的课堂教学,主题偏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无主题无主题即主题缺失,整堂课只是历史知识的解释和堆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照本宣科”,没有对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和链接,更没有挖掘历史背景和提升思想内涵学生最后获得的只是孤立的知识,单一的技能,而不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第二,偏主题偏主题就是偏离模块主题,甚至走向反面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必修一“辛亥革命”的影响时,突出强调其消极影响,如“国家长期动乱、列强借机制造分裂、经济开展受到干扰、社会矛盾激化”等我们并不否认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消极影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解读:辛亥革命虽然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但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积极影响这显然不符合必修一模块主题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设计必修一的目的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开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作为揭开20世纪之巨变序幕的辛亥革命,其意义不仅仅是赶跑了清朝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还为中国人民创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新的起点。

      因此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难的历程第三,多主题多主题即主题交叉、模糊如有位老师在上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时,将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块:一是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大事(重点突出辛亥革命);二是阐述和剖析新旧三民主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三是分析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教师似乎想把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事件、思想、精神在这一节课中全都灌输给学生,这显然是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辛亥革命涉及的相关人物、事件、思想分别列在三个不同的模块中辛亥革命”作为重大政治事件在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重点学习,“三民主义”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安排在必修三中学习,“孙中山”作为人类文明开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那么列在选修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中重点讲述该教师没有注意理解课程标准的体系和模块主题的变化,仍然按传统教学大纲的旧思路来处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导致一堂课中反复出现模块主题的交叉和模糊三、“主题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1 准确定题一基于模块主题确定教学主题高中历史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模块的“灵魂”。

      模块教学下,每一节课教学主题确实定都必须完全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切实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模块专题来确定正确的教学主题根本的流程可以是: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它属于必修三模块,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开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开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对人类历史开展的作用,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主题)之一的三民主义,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根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基于这一标准,“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与时俱进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等都是本课不错的主题如前文所述,把本课主题确定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是不符合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必修三模块的主题的;重点阐释辛亥革命也是不正确的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主题确实定必须依据模块整体的主题目标2 精中选材——选择有效的拓展材料效劳教学主题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共确定了三个必修模块,包含25个专题。

      每个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主题展开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必要的拓展,使历史教学内容都能够串联组合起来,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形成宏观、思辨和开放式的大历史如有位老师在上《美国1787年宪法》时,确定的主题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美国1787年宪法”而她所选择的两段拓展材料中,一段以视频“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件”导入,提出问题:“如果禁止携带武器,美国每年死亡的人数会急剧下降,但美国宪法却规定携带武器神圣不可侵犯!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这部宪法”另一段是一那么马萨诸塞州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材料“查尔默斯与理查德的爱情”这两那么拓展材料都突出强调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神圣性,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与“制约权力、平衡利益”不甚相干课堂教学主题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堂质量较高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学内容“拓展”与教学主题“聚拢”的和谐统一体教师应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围绕总体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有意识地将有助于主题教学的知识、思维、情感等纳入开放的教学目标中,有关的教学细节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来安排,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明确而集中地表达和效劳于教学的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 升华主题一建构整体课堂,升华教学主题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局部,老师通过这样的设计和建构来升华教学主题:1821年5月5日,这位一度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便在这个荒凉的孤岛上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留给后人太多的评论纵观拿破仑的一生,你最欣赏他哪方面的表现(学生发言)最后我们来看看拿破仑对自己的评价:“我有时是狮子,有时是狐狸,进行统治的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然后老师陈词,亮明自己的观点:“拿破仑不仅具有狮子的勇敢与威严,还富有狐狸的灵活与多变,老师认为拿破仑就是一只有着狐狸般聪明的狮子!”纵观这一节课,教师在主题的指引下,与学生一起建构了拿破仑作为“雄狮”一生的开展脉络,而脉络的构建,结构的完整又升华了鲜明的主题总之,实施主题教学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教学“主题”确实立,决定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方向性、教学程序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主题”是“纲”,“纲”举,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材料选择等“目”就能合理、科学地“张”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历史以“树”的形象站立在学生面前:主干突出、枝繁叶茂放眼望去,历史的丛林,生机盎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