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ppt
60页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谨慎被看成是最高美德;理智被尊为对付破坏性的狂热之辈顶有力的武器;优雅的礼貌被歌颂成抵挡蛮风的一道屏障……” ----罗素,,,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莫里哀,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 概 述 社会文学状况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统一 君主制度文学呈现繁荣景象,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达到当时欧洲最高水平 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的封建复辟,文学趋于衰落,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法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第一节 概 述,古典主义的基本特点: 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要求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 “法兰西学士院”:1635年在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倡议下建立设院士40人第一节 概 述,思想上,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第一节 概 述,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将古代希腊罗马的创作方法当作规范和标准 “三一律” :古典主义戏剧必须遵循的创作规则,包括“动作一致 ”即情节单一完整;“时间一致”即剧情发展必须限制在24小时之内;“地点一致”即全部剧情只能在同一个场景中演出。
被概括为“一个事件、一个地点、一个整天”理性至上,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意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何表现,都受到绝对的压制第一节 概 述,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与古典主义艺术同时发展的艺术流派巴洛克”一词的原义是指不规则的珍珠,最初是18世纪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用来讥讽17世纪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作品奇形怪状的风格违背了古典艺术的规范,此后就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总称 巴洛克风格最主要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动感强烈,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巴洛克艺术发源于意大利,与教会势力有关天主教会为了显示教会的富有,在教堂内制造神秘莫测的气氛,提倡建造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巴洛克风格在17世纪风行欧洲各国,在建筑、美术、音乐方面都有表现第一节 概 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第一节 概 述,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源于葡萄牙语,本用来形容形状不规整并且有瑕疵的珍珠,后人们用它来形容十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一种建筑 十七世纪西方文学史对文学创作在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表现出华丽纤巧风格的作品,称之为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它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反映第一节 概 述,法国贵族沙龙文学,17世纪法国贵族沙龙文学也是巴洛克文学在宫廷贵族的客厅,贵族文人聚集在一起,谈论文学艺术和政治问题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权地位,贵族在沙龙的言谈举止都表现高雅,由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矫揉造作沙龙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杜尔菲(1568-1625),代表作是长篇田园体小说《阿丝特莱》,描写贵族的风流韵事和悲欢离合长篇历史小说描写贵族冒险轶事和战争故事沙龙文学脱离现实,崇尚华丽的辞藻,遭到古典主义作家的讽刺和抨击莫里哀曾创作《可笑的女才子》(1659),讽刺沙龙习气第一节 概 述,清教徒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对于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 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年,资产阶级下令关闭伦敦剧场 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顿第一节 概 述,清教徒文学,约翰·弥尔顿 主要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约翰·班扬 主要作品《天路历程》,第一节 概 述,清教徒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
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对于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 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年,资产阶级下令关闭伦敦剧场 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顿弥尔顿(1608—1674) 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和政论家他的代表作是长诗《失乐园》,取材于《旧约·创世纪》 《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最大价值在于它刻画了反抗者撒旦的形象约翰·弥尔顿,第一节 概 述,《失乐园》,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改编,描写魔鬼撒旦反抗上帝淫威撒旦是超人,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诗人把他作为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克伦威尔的典型来刻画《失乐园》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的“文人史诗”典范第一节 概 述,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第一节 概 述,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第一节 概 述,《复乐园》,《复乐园》(1671)是弥尔顿的另一篇重要史诗,根据圣经新约改编,叙述耶稣不受撒旦诱惑替人类恢复乐园的故事诗人把耶稣塑造成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我梦想从罗马的桎梏中把人民解放出来,把世界各地的暴行镇压下去史诗的主题是教育人民,人类必须接受理性的启迪,以便把自己提高到足以享受自由的最高境界第一节 概 述,《力士参孙》,悲剧《力士参孙》(1671)采用圣经题材它的主题是革命行动,充满对于斗争的热情和号召 古代大力士参孙被妻子出卖,过着痛苦的奴隶生活,但他并不甘心屈服他渴望斗争和复仇的时机在他做了长久的准备以后,终于打倒了敌人,获得了自由这首诗号召年轻的一代要以参孙为榜样,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下去忠实地表达了双目失明的诗人的晚年心情。
第一节 概 述,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0—40年代,代表作家高乃依 第二阶段:50—70年代 全盛时期 悲剧作家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寓言作家拉·封丹 第三阶段:80年代至18世纪初 衰落时期,第一节 概 述,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 述,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是具体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族倾向古典主义悲剧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着重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彼埃尔·高乃依 ( 1606—1684) 法国第一位杰出的悲剧诗人,主要作品--《熙德》、《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 代表作《熙德》,主人公是罗狄克和施曼娜,表现家族荣誉和个人幸福、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第一节 概 述,五幕剧《熙德》 (1636),11世纪西班牙王宫的悲剧故事 大臣:狄哀格 儿子;罗狄克 大臣:高迈斯 女儿:施曼娜 《熙德》是一部理性与情感,义务与爱情之间矛盾冲突的悲剧,第一节 概 述,彼埃尔·高乃依的《熙德》,“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第一节 概 述,“我生命的这一半将那一半埋葬在坟墓里了在这场大祸以后,它强迫我复仇,要我牺牲这剩下的一半,给我失去的一半报仇我控诉一个罪行,我却爱着犯罪的人 “我知道,你爱我是爱我正直勇敢,如果我为了爱情而了能复仇,那就要使我不配为你所爱,使我辱没了你的选择我的确冒犯了你,但是我不能不那样做,因为我必须洗刷我的羞耻,才对得起你的爱情第一节 概 述,“是的,罗狄克,我是不能责备你,你无非是尽一个正直人应尽的义务可是在你尽义务的时候,我也学会了如何尽我的义务,从你得到的胜利中我学会了本领你杀了我父亲,显示出你配得上我,我也要杀你,好显示出我也配得上你第一节 概 述,英雄悲剧,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写一些重要的国家利益,一些比爱情更崇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比如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使我们看到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幸《诗剧艺术谈》),《熙德》,第一节 概 述,让·拉辛(1639—1699) 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是一部爱情与忌妒的烈火燃烧成的悲剧。
它体现了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故事取自欧里庇得斯的两部悲剧《安德洛玛克》和《特洛伊妇女》 第一节 概 述,五幕诗剧《安德洛玛克》 (1671),安德洛玛克 爱比尔国王皮罗斯 希腊公主爱弥奥娜 希腊大使奥雷斯,第一节 概 述,性格悲剧,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以恋爱心理为主不重情节,以人物的动机和希望来决定情节的发展 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多愁善感,意志薄弱,始终受感情冲动支配,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欲而牺牲《安德洛玛克》,第一节 概 述,彼埃尔·高乃依与让·拉辛之比较 两人的悲剧有显著差异 高乃依塑造一系列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与罪恶 总体上说,拉辛的悲剧相当悲观,无高乃依作品中的乐观态度第一节 概 述,莫里哀 (1622—1673)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奠基人生前被法兰西学士院拒之门外,死后学士院为他立的塑像上刻着这样的话:“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却少了他”,,第二节 莫里哀,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莫里哀戏剧创作三阶段 1.风俗喜剧(1659-1663) :主要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喜剧8部. 主要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妇人学堂》 2.讽刺喜剧(1664-1669) :主要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喜剧12部,代表作是 主要作品:《伪君子》、《悭吝人》,第二节 莫里哀,3.幽默喜剧(1670-1673) :这一时期莫里哀的喜剧由愤怒的讽刺转为轻松的揶揄,主要写作幽默喜剧和芭蕾喜剧,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喜剧7部 主要作品:《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史嘉本的诡计》、《无病呻吟》(最后一个剧本,在演出该剧后病亡),第二节 莫里哀,《伪君子》,创作背景及经过 剧本最初是为一六六四年五月路易十四在凡尔赛举行的“仙岛狂欢”盛大游园会而写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和天主教会的阻挠,莫里哀经过了将近五年的斗争,三易其稿,三上陈情表,到一六六九年二月,才取得公演的权利当一六六四年,剧本的初稿(三幕)第一次在游园会上演出后,教会和封建顽固势力即刻四出活动,反对剧本公演第二节 莫里哀,巴黎大主教和顽固派的后台——王太后,都出面向路易十四施加压力路易十四下令不准公演,反动势力一时得逞但是,莫里哀并没有罢休,他为了争取社会同情,曾在各种场合朗读它,在私人宅第里演出它,甚至在教皇特使而前宣读。
一六六七年太后去世,反动势力少了一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