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修行中的分别和不分别.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5100094
  • 上传时间:2022-04-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修行中的分别与不分别我是一个“分别心”很重的人,从我出家以来,就被很多人呵责这一点,但我并不觉得自己 错了,我认为人是不能没有分别的就拿你阅读这篇文章来说,打开输入密码或指纹需要分别数字或指纹解锁键的位置;打 开后点开而非百度又是一种分别;点开后看到这篇文章而非另一篇文章也是一 种分别,看完了认同也好不认同也罢,还是一种分别;看到这段话后决定继续看下去而非点 击左上角的当然了,这是从世俗的角度來看待分别二字,可从佛教的角度來看,不分别也不是一件应该 被我等凡夫天天挂在嘴上提倡的东西;众所周知,佛法的内容无过于戒、定、惹三学,对这三学的学习、思考与践行则可以总结为 闻、思、修这三大次第戒定慧也好,闻思修也罢,其实都有“分别”二字的参与戒一一抉择善恶)(定一一分别影像)(慧一一于所缘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三学之中慧的“分别”最多,甚至可以说的慧的作用主要就是分别、判断和拣择;而戒、定, 的熏习都要依赖慧的拣择和考察三学的增上不仅是以慧为终,更是以慧为基、以慧为主的在慧抉择善恶、染净后,再发起勇悍的精进,择善而固执之,三学自然增上无碍至于闻、思、修的三阶段次第也皆有各自的所成慧,这三阶段也都要靠慧去简择、决断;在 凡夫的主要学处“七觉支”中,更是专门有一 “择法觉支”教导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 该如何分别。

      择法觉支的依处也是慧,不过不同于一般的分别Z慧,择法觉支需要的是摘除了狂慧、邪慧、 俗慧的正慧、善慧,只有善慧才能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如实了知种 种善不善法,这种摘除本身就需要慧心所自身的分别来完成佛陀在《大念处经》对择法觉支的解释为:择是分析,法则是五双好与恶Z法:善法与不善 法、无可指责与当受指责之法、应修行与不应修行之法、高尚与卑为之法、清净与邪恶之法 简而言之,这五双法中的前者,是将会带来乐报的善法,后者则是将会带来苦报的不善法 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择法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择法 觉支大目干连(一说是舍利弗)尊者造的《法蕴足论》中的解释是:云何择法觉支?谓世尊说: 若圣弟子,能如实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法,应修不应修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法,有敌对 法,缘生法由此可见,凡夫修学佛法不仅要分别,还要时时分别、念念分别,多多提倡“分别” 我们这些在欲界沉沦的凡夫想要成办解脱,唯一条件就是分别心或者说我们能成办解脱,与色界、无色界众生最不同的条件就是分别心从修学来说,如果不能在世俗谛上上接受善恶、好坏、染净的名言共许,修学就根本无法开 展。

      从止观来说,佛教禅法与外道禅法或世间禅法的真正差别集中表现于“观”或“慧”;佛教 禅法是重慧不重定,重观不重止”,其实关键也在于这个分别心一般来说,修观最好是在欲界未到地定与四禅的中间禅中,以定的余势来对所缘境作强而有 力的观照因为如果完全进入定中我们就无法思择法义,无法作意善法,无法拣择辨别沉伏的微细烦恼, 就只是给烦恼这头怪兽打了冷凝剂而已不消灭烦恼的有生力量,总有一天烦恼是会解冻的想要消灭烦恼,就要通过“观禅”的战斗,这种战斗,靠的就是分别心去剖析妄念调服烦恼, 这种状态虽然处于分别之中,但却是最相应我们这些凡夫的对治法,绝不能简单粗暴的予以 否定拣择所缘境质量的择法力、善用心念作意的调控力、对应不同境界的状态调整力都是分別心 的范畴;我们必须从分别中抉择正法,从分别中断除三结,从分别中生起四信,从分别中走入法流 如果没有分别心,我们的解脱就无从契入从凡夫主观的认识来说,做到不分别则更是自欺欺人的戏论唯识宗把众生认识的过程根据认识过程中心念生起的前后次第分为五步,名为五心轮,即率 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和等流心,五心轮中,皆有分别的参与1、 率尔心:率尔为忽然、突然之意,谓心、境瞥然相触(作意、触心所),外境信息进 入眼等五根所形成最初的感觉。

      此前心境并无交接,如我抬头瞭望窗外,见一片绯红扑入眼底,是为率尔心,又名“率尔堕 心”,此心一起,心即堕境也率尔心猝然而起,性属无记,尚无善恶等分别或只是一识缘境,如眼见一片绯红;或二至 五识同吋缘境,如乍到一旅游景点,一吋间眼见青山绿树,耳听水声鸟语,鼻闻花草清香, 身感清凉舒适等属前五识现量的率尔心,一般为时极短,但刹那间便会有分別之寻求生起2、 寻求心:意识对前所了境主动分别、思察(受、想、思心所),形成知觉一刹那 前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如我在教室上课,忽然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意识 立即寻思“是什么花开了? ”,即寻求心此后或流于散乱,或转向别的对彖,如我问老师 后得知是丁香花开后,,马上又会想到寺院每年花开后接踵而至的丁香诗会什么时候开始3、 决定心:形成确定的认识寻求心后,若不散乱,必定生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由寻 求、决定二心,意识分别境界,形成知觉如我经多方勘验后,判定窗外新开的是丁香4、 染净心:由确定的认识所起或染或净、或善或恶的心念、决意如我判定丁香开花 很美后,想去折几枝来观赏,为染(贪)心、不善心;转念又忆及丁香是古木,生起爱惜保 护之意,为有漏善心此为笫六意识及贪、无贪等心所的活动。

      一般而言,烦恼是依意识 分别至决定心方才生起5、 等流心:等流,谓同类相续指过去经历相似境时所起染净心会影响现在、未来所生 心,从而再次经历相似境时会白然生起相似于过去所生心之心念例如按照原来如我确认丁 香很美,能美化环境,形成从此不会改变的认识,此后看到紫薇花自然作如是想,及考虑在 楼下栽两株紫薇等未必所有认识过程都具足五心轮:五心轮是前六识生起的具足次第,平时我们生心起念, 未必都具足五个次第有时可能只起五心中的前四、前三、前二乃至前一心,但能够引起我 们相当注意,甚至挥之不去的“念头”,大多数都是走完了这五心轮的如我的鼻根闻到窗外的花香,可能不起分别而又埋头写作,则只起率尔心;也可能经观 察寻思(寻求心)而确知是丁香花开(决定心),而不起染净心、等流心但其实只要有第一刹那率尔的产生,往往分别就已经发生,此时的分别是一种不带名言的 “自性分别”,寻求、决定、染净三心大致可以摄入计度分别,等流则是可归于随念分别就五心轮的认识过程而言,率尔一念应该是我们能识之心最接近所识之境,分别最少的一刹那之后的认识过程就越来越是在自己心识变现的种种名言戏论中牵缠了,据龚斌教授《鸠摩罗什法师传》记载: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到寺庙里玩耍,看到一口很大的钟,他一下子就举起来了。

      放下之后想:「我才七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再举的时候,就举不动了他举钟时的心理状态应该就是是一念率尔,可一转念,就经历了寻求、决定、染净的过程,越往后名言戏论的掺杂就越多,分别也越多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朝李广(飞将军)行军的时候,看到草丛里有一只老虎,拿起弓箭猛射过去,几乎整枝箭射穿了老虎他下來一看,原來是块大石头,「我有这么大的力气吗?」再射一枝,就射不进去了这个故事和上一个一样,同样说明率尔一念分别最少,最接近本能和直觉)率尔心自性分別自性分别是不定心所之"寻"与第六识共同形成,即对现前事物的判断、直觉等思维 活动(认识是现量)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此二心皆可捉入计度分别.计度分别是怂心所与第六识共同形成•即对非现刖事物的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认识对彖是非盘或比at)等流心随念分别随念分别是由念心所与第六识共同形成的指对已经熟悉习惯的事物和现象的记忆活动一 尘之境追忆不忘而起分另!J",(认识对療亦是非量或现量)—“于曾习六由此可见,凡夫位上谈不分别,实在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首先在凡夫位上,分别、不分别, 本质都是分别不分别”正是因为要与“分别”相反对立而在思维概念上建立起來的,这是割裂诸法并执 为对立的心行,也是最顽固的分别模式。

      我们现在说不分别,只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妄谈而已其次只要有认识、有感知、有判断,就表示着分别或多或少已经发生,乃至是率尔一念的直 觉,也可以判入自性分别,很多仁波切、尊者们天天挂嘴上的所谓没有分别掺杂的“单纯 觉知”,其实也有分别的掺杂,因为凡夫的觉知都是带有“名言”的觉知,而名言就是分别 界定后产生的戏论再者,只要我们起心动念,第六意识有活动,就会有分别意识的主要功能就是“了别”, 只要有意识的活动,就有分别的存在凡夫想耍让自己没有分别,只能安住在五无心位的四位中,即睡眠、闷绝(晕过去)、无想 定、无想报(寿终转生无想天),这四种你喜欢哪一个呢?注:五无心位中的灭尽定唯有圣人方能入住,与凡夫无关,但也是通过种种善不善法的分别抉择才能进入,故又名“择灭无为”其实我很能理解一些人强调不起分别心的原因一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乍一看我们的烦恼的确是经过起心动念的分别产生的,但根本的原因却是恶业熏习的太多, 恶种子不停地在翻腾所以想要根治烦恼,我们要做的是转变内心的质地,从源头解决问题, 而非守住分别心这个阀门不放,却不管这个阀门背后的洪水滔天如果真的那样做的话,阀门拧的再紧,也会有崩溃的一天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人出于无知或别有用心的呐喊:不分别就是修行。

      可你真的懂修行的话就会明白:“修行的过程就是分别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不分别” 修行不是不分别,恰恰相反,修行是分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以及分别对于该做的、值得 做的如何才是正确的做法;修行也是知道分别什么是不该做的;对于不该做的事怎样才是正 确的舍弃方法?如果对内心的状态没有分别拣择,不通过分别心把注意力导向善的所缘境,“不分别”就只 是你安住无明的借口罢了不分别是一种果地的境界,而分别则是到达这个境界的方法论前者是果,后者是因,应该被提倡的应该是因行的方法,而非果地的境界搞不明白这一点, 就是在倒果为因没有哪种境界会因为你的提倡就从天而降,但提倡方法却能令更多人证得境界我们耳熟能详的「烦恼即菩提」、「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些话都是在 描述果地风光,和我们的修行关系不大果地的境界确实没有分别的摇摆和撕裂,但是通往果地的道路,从始至终都有収舍拣择和分 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