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实验研究的起源与发展_朱雁.pdf
4页教育实验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朱 雁 ( 华东师范大学 2 0 0 0 6 2) 1 教育实验研究的起源 实验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 一提到 实验, 人们往往很快就会将其与科学发现和创造联 系在一起. 事实上, 早在1 7世纪初期, 英国思想家培 根(F r a n c i s B a c o n) 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 a l i l e i G a l i l e o) 就分别从思想和行动上确立了实验法在近 代科学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自此之后, 实验法就逐渐 为所有的自然科学家所采用, 成为一切自然科学的 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并且不断地向社会科学 领域拓展.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 率先走上科学轨道的 是心理学, 其标志性事件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i l- h e l m W u n d t ) 于 1 8 7 9年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 1 9世纪末2 0世纪初, 欧美的一些教育学者开 始尝试利用实验、 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出现了“ 实验” 教育学.这一术语最先是由德国教育 家梅伊曼(E r n s t M e u m a n n) 于1 9 0 1年在《 德意志学 校》 杂志上提出的.他认为过去的教育学过于概念 化, 且往往与实际现实相抵触, 为避免仅仅依据理论 和偶然经验得出结论, 梅伊曼提出必须将实验心理 学采用的实验室研究方法用于与儿童生活和学习有 关的研究上. 不同于梅伊曼重视在实验室中进行儿童心理实 验( 即教育实验等同于心理学实验) , 另一名德国教 育家拉伊(W i l h e l m A u g u s t L a y) 指出: 基于教育现 象的复杂性和教育问题的特殊性, 实验研究应在课 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 [1]. L a y在他的博士论文《 实验 的教学》 中, 依据其对“ 心理学的实验” 和“ 教育的实 验” 在目标、 条件、 方法、 结果和应用等五个方面所做 的比对, 提出心理学实验因其关注的是人的心理问 题, 确实应在心理实验室里进行, 而教育实验则因其 有着实际的教育目的, 实验时的情境应尽可能与教 室中的实际情境相似, 所以有必要深入教学实践, 在 班级的实际情境下进行教育实验. 拉伊强调说, 只有 当某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 教育问题时, 它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的实验 [2]. 尽管这两名学者在具体的研究取向上存在着较 大的分歧, 但他们一致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 实 验、 统计方法引入到教育学研究领域中, 即通过科学 意义上的观察、 实验方法来研究和建构教育学的理 论和体系, 这使得教育学研究得以摆脱之前的依重 于概念思辨的理性主义研究传统, 开启了教育研究 科学化的先河. 他们两人还共同主编了《 实验教育 学》 杂志, 刊登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大力宣传和 推广教育实验. 梅伊曼和拉伊的工作形成了德国的 实验教育流派, 这一实验教育思潮也很快风行到了 英美等国, 并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实验运动. [2] 在实验教育学中所强调的定量研究也随之成为2 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推动着整个教育 科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的影响几乎遍及了欧美主要的资本 主义国家, 许多国家相继翻译了拉伊出版于1 9 0 3年 的《 实验教育学》 , 有些国家还建立了教育研究所和 实验学校.在这一学派的影响下, 一些国家还发展起 了儿童学和智力测验等学科, 如以法国的比内(A. B i n e t) 和西蒙(T.S i m o n) 为代表的智力测验运动, 及 美国桑代克(E. L.T h o r n d i k e) 等人创立了教育心理 学等.还有一些实验教育学者则把实验方法推广应 用于课程编制、 教学方法改革和班级的教学中.正是 有了这种科学化潮流的引领, 教育学领域根深蒂固 的学究式研究风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科学史学家 贝尔纳(J.D. B e r n a l) 在回顾当时的教育研究巨变 时曾感言道: “ 过去的教育学只是哲学的教育学, 而 不是科学的教育学. 教育学具有科学气味并成为一 门真正的科学, 是由于智 力 测 量 引 进 到 教 育 学 中 了”. [3] [4] 2 教育实验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实验( e x p e r i m e n t) , 学者们根据其 被使用的领域给出了许多种不同的诠释. 例如, 实验 可以是对基于理论原则的假设( h y p o t h e s i s) 的检验, 可以是演示或证实预期的结论, 可以是对已被接受 的理念在新的条件下的评估, 可以是对现有体系中 新出现的概念的检验, 可以是对过程性变化在某一 特定系统中的效果的检验, 也可以是对两种或更多 种运作体系的有效性的比较等. [5]无论是何种提法, 其主旨是通过“ 改变” 来观察和确立事物间可能有的 因果关系.一般来说, 在实验过程中, 研究者会通过 操纵(m a n i p u l a t e) 一个变量( 即自变量i n d e p e n d e n t · 1 · 2 0 1 4年第1 2期 中学数学月刊 v a r i a b l e) , 并常利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对、 前测与 后测的比对, 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 即因变 量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所产生的影响. 运用于教育研究中的实验法, 即教育实验法, 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实验法是指在观察和 调查的基础上, 创设一定的情境, 对研究的某些变量 进行操纵和控制, 以便人为地引起某种教育现象的 发生、 发展和变化, 由此验证研究假设, 揭示教育现 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①广义的 教育实验法则是指“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 实验, 改革学制、 课程、 教材、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 法和教学管理, 以验证或实现某种主张和理念, 进而 推动教育状况发生变革, 促 进 教 育 进 步 的 实 践 活 动”. [6]有学者将此两种教育实验的本质特征分别归 结为: 狭义的教育实验重在“ 控制” , 而广义的教育实 验则重在“ 变革”. [7]因此, 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初期 以宏观观察及思维为主要形式, 定性描述为主要手 段, 对社会改革性质或教育革新性质的干预性研究, 亦可视为广义的教育实验. 3 教育实验法的发展趋势 ② 运用实验研究法以解答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被 认为是2 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进步之一.特别地, 在 1 9 7 5年至2 0 0 5年间, 实验研究法激发出众多学科 领域内( 包括阅读、 写作、 数学、 科学等) 有关如何设 计有效教学的教育方面的成果.尽管有了这些进步, P e g g y H s i e h及其同事发现, 基于随机实验的论文 的百分比在初等教育心理学期刊中从1 9 8 3年 的 4 0%下降至了2 0 0 4年的2 6%, 在初等教育研究期刊 中的百分比也从1 9 8 3年的3 3%下降至了2 0 0 4年的 4%. [9] P e g g y等人由此总结认为: “ 在教育研究中使 用实验法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他们描述此一下降现 象为“ 不幸” , 特别是当有越来越多的有关于“ 教育研 究的发现之不可信” 的顾虑出现.在稍早给全美研究 协会 (N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C o u n c i l) 的 一 份 报 告 中, S h a v e l s o n和T o w n e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 教育研 究的声誉相当薄弱” ( r e p u t a t i o n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i s q u i t e p o o r) [1 0]. 教育院校在培训实验研究 方法上的下降可以看做是教育研究者水平有所减 弱, 边缘化此一最有效最多产的研究方法之一而最 终边缘化教育研究的一个例子. V a l e r i e R e y n a指出, 作为对教育研究的低质量 的一种回应, 美国议会通过法案在2 0 0 1年及2 0 0 2 年的法规中签署要求在全美的教育实践必须依据 “ 基于科学的研究” (S B R: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B a s e d R e- s e a r c h) [1 1]. R e y n a解释说: “ 基于科学的研究” 意味 着教育研究要使用“ 实验或准实验设计, 在其中个体 ……被分至不同的组别, 结合适当的控制, 评估研究 所关注的变量的效应” , 并且使用“ 可提供可靠而有 效数据的量度”. 按照R e y n a的说法, “ 这两项里程碑 式立法的通过能够给教育实践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并非是通过某一特定的项目或政策加以保障的, 而 是呼吁教育研究者“ 使用……科学的方法建构知识, 从而管理课堂内的教育实践活动”. 类似地, 在向全 美研究协会所做的报告中,S h a v e l s o n和T o w n e也 呼吁在教育中要实施“ 基于实证的研究” , 此亦为科 学研究的重要原则, 即研究假设必须通过相关的实 证而非意识形态、 观点或是随机观察加以检验. [1 0] 实验研究 在 2 1 世 纪 初 的 趋 势 包 括 对 效 应 值 ( e f f e c t s i z e) 、 元分析(m e t a-a n a l y s i s) 、 随机化实地 试验( r a n d o m i z e d f i e l d t r i a l) 、 净影响(n e t i m p a c t) 等的使用. 效应值是衡量实验中某一效应的强度的指标. J o c o b C o h e n建议说: 效应值的一种简单量度— — —由 C o h e n’s d表征— — —是将控制组的均值从实验组的 均值中减去, 并将这一差值除以两个组别的合并标 准差. [1 2]依据 C o h e n的提法, 效应值可以划分为小 ( d=. 2) 、 中(d=. 5) 、 大(d=. 8) 三个等级.使用效 应值能使得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确定某一教学方法是 否产生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成效, 且其是否在实践 性上亦表明有成效.H s i e h等报告说, 在1 9 9 5年至 2 0 0 5年间, 在教育心理学期刊上汇报效应值的研究 有所增多, 从1 9 9 5年的4%增至2 0 0 4年的6 1%, 而 在某一基础教育研究期刊上, 此一比例从1 9 9 5年至 2 0 0 4年大致保持在2 5%左右. [9] 效应值的提出使得某一特定的教学的成效能在 一个共同的标尺上, 在多个实验间进行比较, 由此形 成了一种新的文献综合类型, 称为元分析.在元分析 中, 研究者将许多不同的实验在同一比较上所得的 效应值标记下来, 计算出一个平均效应值. 例 如, G e n e G l a s s和M a r y S m i t h所做的关于班级规模研 究的开创性的元分析, 就揭示了“ 小班” 规模的一个 较小的正向效应. 在1 9世纪初, 元分析通常被用在 回顾和总结实验研究上. [1 3] 随机化实地试验是指学生( 或其他实体) 在一个 真实的实地环境中被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中.G a r y · 2 · 中学数学月刊 2 0 1 4年第1 2期 ① ② 详见h t t p: / /www. d o c 8 8. c o m/p-8 0 5 8 0 3 7 8 4 5 6 9. h t m l . 本节主要参考[8]. B u r t l e s s指出: “ 一个随机化实地试验……即是一个 在实验室以外进行的控制性试验.” [1 4]尽管随机化 实地试验早已使用于医药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中, 而在教育研究中却十分鲜见. 不过, 也有几个较为著 名的案例. 例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