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验收综述.docx
7页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验收综述 根据“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的部署,我办于3月下旬-7月下旬,分别组织专家组对部直属48个“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学校进行了整体验收专家组的人员构成多为有较强学术背景和丰富行政经验的校领导(包括已退校领导)或院士专家组采取所取校长总结报告、实地考察、座谈访谈、查阅材料等方式,对各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成效、经费到位和使用、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严谨的审查,并从总体上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顺利完成了验收任务9月份以后,部分直属高校的验收工作也正在开展中 现将我们掌握的部直属高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体情况及成效、基本经验、主要问题和建议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及成效 (一)48所“211工程”建设学校经费投入情况 国家计委批复立项建设的99所高校中,有64所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后经体制改革变动学校合并,现有“211工程”建设学校57所,占71所部直属高校的80% 已验收的48个项目学校,按论证报告原计划投入建设资金总计为90.73亿元,其中中央专项20.26亿元,主管部门投入31.36亿元,地方政府投入12.14亿元,学校自筹经费投入26.98亿元。
实际完成建设投资98.93亿元,超出计划投资9%,其中中央专项20.27亿元,占20.49%;主管部门投入29.38亿元,占29.69%;地方政府投入11.05亿元,占11.17%;学校自筹经费投入38.23亿元,占38.64% 中央专项投入大致分3亿、1.2亿、0.6亿、0.45亿、0.3亿五类共有26所学校获中央专项投入,有22所学校未获中央专项投入,其中18所获部门和地方政府投入,另外4所学校完全自筹经费投入建设 投入资金按使用方向分为兰大块,其中用于学科建设的占3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占18%,基础设施建设占48% (二)取得主要成效 “211工程”作为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直属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紧张局面,被众多学校誉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工程”,稳定人心、调动积极性的“凝聚工程”,做强学科、激励创新出成果的“造血工程”对于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1.一批重点学科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各校使用“211工程”建设经费购置了一批较为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从而使教学、科研的运行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争取及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优秀人才,稳定、吸引优秀骨干教师创造了条件;一批重点建设学科不仅继续保持了在国内领先的地位、优势和特色,而且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研究方向,增强了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得到了锻炼,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
2.校园信息网络和图书文献资料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普遍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建校园网的学校普遍对原有校园网进行了大规模更新改造,校园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所有学校均已建成校园网,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解决合并高校面临的多校区、远距离管理、提高运转效率等问题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图书馆电子文献藏量不断丰富,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提升,资源共享度提高,使得图书文献购置经费和期刊种类逐年下降的困难得到初步缓解,较大程度地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 3.部分基础实验设备条件得到改善,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公共英语视听教室、基础物理、化学实验室等得到了重点改善,部分文科、财经类专业还新建了实验室,使多年来因基础教学实验室的陈旧、落后而制约本科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4.校园基本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加大,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和体育活动场馆等“211工程”配套建设任务的完成,增加了校舍建筑面积,扩大和改善了办学基本条件,校园面貌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一些学校的部分院、系开始为教师配备了办公室,开始改变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教师不坐班的状况。
二、实践中积累的可贵经验 “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尽管建设时间不长(大部分学校集中在后三年),但却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重要的经验1.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为“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承担“211工程”建设任务的高校,“211工程”成了一面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旗帜学校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宣传工作,提高了全校教职工对“211工程”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自觉参与“211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各学科、院系及学校摸清了家底,制定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些教师说,通过“211工程”,校内教职工对学校事业发展表现出来的关注和热情,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学校领导说,在“211工程”建设中,学校上下取得了高度的共识,相互配合,支持,共同努力奋斗,开创了可喜的工作局面,是“211工程’顺利实施的坚强保证 2.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建设“211工程”的实施,正值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的时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后勤改革的步子也正在加大211工程”的启动,为改革创造了契机;改革的推进又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
结合“211工程”建设,学校进一步强化了为区域经济服务,“以有为求有位,以贡献求共建,‘科教兴国’首先体现在兴省兴市”的思想观念,通过共建,合作办学,扩大了经费投入渠道,开辟了成果转化途径,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出各种形式的人才工程计划,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稳定并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拔尖人才,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活力;通过院系调整、学科重组、扩大学院管理权限,打破了学科专业狭窄、固化和封闭的局面,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学科交叉;通过机构精简、干部竞争上岗,理顺了关系,强化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反映,“211工程”建设期间,也是学校各项改革推进最快、最深入的时期以改革促发展、促建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强化学科意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全面发展“211工程”强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世纪交替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保证211工程”建设使学校的学科意识普遍增强,学科建设目标成为校长任期内的首要任务在实施“211工程”建设中,各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从而使有限的投入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一些学校注重把握重点建设学科与其他学科发展及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相互作用,重点建设学科尽管为数不多,但在实验条件改善,承接、完成重大课题,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辐射到了相邻、相近、相关学科,从而带动了较多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等学校工作的全面推进 4.组建学科群,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这是“211工程”建设中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一个创新和探索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现有学科、院系的屏障,形成由带头——支撑——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群框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增强了学科的整体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营造了适宜新兴学科生长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例如清华大学的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北京大学的化学学科群、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群、南京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学科群等都是学科群建设成功的范例学科群建设还努力实践探索了在更宽的学科领域培养人才,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5.与重大研究项目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已开始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11工程”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国家重点工程,要求学校将自身发展与经济建设、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学校注重将“211工程”建设与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与“211工程”建设经费互补,增强学科的造血功能,为学科建设注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以重大课题为载体,是组建学科群,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的有效途径,可望取得重大的标志性成果许多学校认识到,学科建设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和学科的良性循环东南大学现代通信综合技术子项目获“211工程”建设经费2100万元,而五年的科研经费高达14398万元,是“211工程”拨款的7倍多通过承接重大项目,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科研竞争力和全国的知名度,研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讯(CDMA)系统,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项 6.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操作“211工程”作为国家正式立项建设的重点工程,具有严格规范的管理程序两部一委设立的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推行项目法人制,加强过程监督,实行目标管理各校把进入“211工程”作为学校的董大历史机遇,倍加珍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及操作规程,设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从而为“211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学校普遍在经费使用上精打细算,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是反复论证,货比三家,最后以竞标方式定夺至今尚未发现学校“211工程”建设资金的违规使用或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这与严格、规范的管理有很大关系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回顾和总结,学校的有关人员和验收专家组也提出了“211工程”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211工程”建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学校上水平的关键,但是在学科项目的选择上,侧重于各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而对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的,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和相当潜力的学科关注不够或限于经费来不及关注;学科群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有的学校存在“拼盘式”的学科群,学科间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学科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不协凋,难以发挥综合优势;学科建设上的“择优扶重”是明智选择,但对非重点学科的关注、支持也不能忽略对于一所高校来讲,多学科的互补性,综合的学术氛围仍然十分重要,一些非重点学科长期得不到支持,处于勉强维持甚至萎缩状态,与重点建设学科的差距拉得太大,需要引起重视 2.“211工程”建设经费的使用侧重于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但对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软件建设的投入不够。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稳定、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费投入要避免“见物不见人”随着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管理与操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高校实验室队伍青黄不接,流失严重状况堪忧对数学、文科、财经类等仪器设备经费需求较少的学科建设应考虑其特殊性 3.“211工程”建设将公共服务体系列入建设内容十分正确,但投入力度仍不够,尤其是教学、科研受益面大的公共实验设施,近年来陈旧老化日显,亟待更新改造有的学校提出本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多年来无任何经费来源,设备大都破旧不堪,专业实验人员不断减少,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本科教育质量 4.“211工程”建设学科经费中均为一次性仪器设备购置费,缺乏仪器、设备的更新、维护及运行费用,从而限制了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并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率,有的大型高档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