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太一生水_札记.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45886342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96.0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哲学史年第期《太一生水》 札 记魏启鹏内容提要 本文是在对简文笺注的墓础上所作研究札记,讨论了三个问题指 出先秦只作“大”不作“太”大、一析言之皆为道体之名,“大一”作为同义复词,即道之名号大一”又与‘·小一”相对成文大以成大,小 以成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应是老子关尹“太一”学说的重要内容太一生水》有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的叙述,今存 鹤冠 子其泰鸿等篇所论“神明”,颇与简文合拍神明”作为源于道、生于天地 的精气,在万物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通合万类的作用严遵老子指归对“神明”说有重要发展太一生水并不具备水是天地万物本原 的观念简文之“水”乃大虚之水,天地之包幕,太一之津液,为由无 而有的过渡准备了环境和条件,战国以来形成了浑天说,与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以浑天说观之,太一所生之水,当为天表之水太一隐于其 中,以时环周而行,故能生天成地,变化阴阳万物,终而复始关键词大一小一道神明水郭店楚简《老子 》丙组后,有太一生水 》 简计十四枚,乃前所未见的珍贵文献,提供了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新资料传世经籍中的宇宙生成论皆以气化说为主,楚简以太一生水开端,谓水反辅太一而成天,天又反辅太一而成地,天地相辅,于是依次成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成岁而止,以如此清晰的演化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笔者试作笺注事竣,一则以体例所限,殊觉言有未尽,二则深知此篇在古代学术史上有重要价值,义理玄深,应继续思考探索,于是在笺注基础上,引申发挥,得散札一束管窥臆度,录奉海内学者通人指正道为大一先秦书籍“大”、“太”音义全同,本为一字清代学者江玩曾加以考证,指出“古”只作“大”,不作“太”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马王堆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 》“太后”作“大后”老子》三十五章“往而不害,安平太郭店楚简《 老子 》丙作“往而不害,安坪大马王堆帛书《 老子甲、乙本 皆作“往而不害,安平大出土简帛文献为江沉的考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那么,下列文献中所称“太一”、“大一”亦本为一词,含义相同乐之所由来者远炙,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吕氏春秋·大乐》贵本之谓 文,亲用 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 是之谓大隆荀子·礼论》大戴礼记·礼三本 作太一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 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下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炙哉荀子·礼论》是故夫礼必本于 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日命,其官于天也。

      礼 记·礼运案儒家以礼乐化民,贵在反本,其最高境界 当然是“以归大 太一”,回归和依凭那天地万物的本原—“道”此乃儒家取之于道家,以深宏自身的理论体系,似可无疑真正使研究者困惑的是 《庄子·天下》 篇称关尹、老聪“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言之凿凿,“建之以常无有”尚可以在《 道德经》 里找到证据,“主之以太一”则不见于煌煌五千言如果我们确认“太一”的原始文本是“大一”,那么,就像将“常无有”分析为“常无”和“常有”,或“常”、“无”、“有”一样,也许能在《老子》及其相关著述中发现“大一”的有关思路和线索大、一,析言之皆为道体之名老子 》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河上公注大者高而无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所也大曰逝,逝曰远,河上公注言远者,穷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也远曰返”今案 郭店楚简老子甲“远”作“遭”,“遣”通“追”,其义为转旋、周旋,说详拙作柬释由此可见,“大曰逝,逝曰遭,遭曰反”其旨正与《 太一生水 》 所述大一“迪周而或又〔始〕”相吻合《 老子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战国以来传述老学玄旨者,都说“一”即是“道”帛书《 道原》“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帛书十大经·成法“一者,道其本也韩非子·扬权“道无双,故曰一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高诱注“一者,道之本也严遵《 老子指归》卷一“一其名也,无有其舍也,无为其事也,无形其度也皆是其证因此,“大一作为同义复词,即是“道”的名号,“道谓之大一”是有《 老子 》 古义为根据的老子一书又有道体泡沮,其可左右的观念三十四章云“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道也沦沦,若浮若沉,可左可右,可小可大,无所不宜大为小之本,小为大之化三十二章云“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因此,“大一”或与“小一”相对为文,表述道体之化,大者含宇宙,细者入无间在道家宇宙生成论的构成中有重要意义《楚辞·远游》云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王逸注靡兆 形也其大无垠王逸注覆天地也洪兴祖补注淮南》云“深 阂广大,不可为外 析毫剖芒,不可为 内《管子·心术上 亦云道在天地之 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尹注所谓 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也故日不远而难极也,虚 之与人也无间《吕氏春秋·下贤》 亦云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 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 竭,神覆宇宙而 无坪,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

      足见战国时代南北道家都深知,“其大无外,其小无 内”是作为本体的“道”所特有属性连词客骚人如宋玉者,亦明乎此,其 小言赋》 对“其小无内”有出色的描写无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蒙蒙灭景,昧昧遗形,超应为‘起’字于大虚之域,出于未兆之庭⋯⋯视之则吵吵,望之则冥冥故《庄子·天下 》 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当为惠施引用战国时已相当流行的老聆、关尹之“大一”学说至大无外”的“大一”与“至小无内”的“小一”是作为世界本原、本体的“道”在体现万物绝对的统一性时的两端,是同体而异用的不可割裂的两方面对此,马王堆 帛书道原 》,也许提供了重要的旁证恒先之初,迥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 而止,湿 湿梦梦,未有明晦⋯ ⋯“恒先之初”,恒读为维,穷究、追究也,开篇明义就是追究、探索未有天地万物之前,宇宙的本原和初始恒一”,即是“大一”,道也恒”有广大之 义,方言卷二“恒慨,言既广又大也荆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慨恒慨是双声复合词案慨读为凯《 广雅·释话一》“凯,大也一说,“恒一”之恒读为阂,楚辞·怨思王逸注“阂,大也 “恒一而 止”,“止”谓居、居住《毛诗·商颂·玄鸟》“邦钱千里,维民所止。

      郑笺“止,犹居也此句言大虚通同,混而为一,即是“大一”居庄的地方《道原 》不仅首述天地之先为大一,而且描述了大一的特点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万物得之以生,百享得之 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大则包举四海天地,小则泽及岐晓小以成小”,故有“小一”“大以成大”,故有“大一”道”正因为具备这种属性,所以能达到“一度不变”,“万物之 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 〕”文 子·道原,成为先天地生的世界之本原楚简《 太一生水的发现,将促使我们再次努力探索老子、关尹建立的太一学说神明之效先秦传世经籍言宇宙生成,皆以“太一出两仪,两仪出四象”为基本模式,亦即太一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生四时⋯ ⋯为序,郭店楚简《 太一生水》则在天地与阴阳之间,有重要环节为“神明”,指出“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大异于今人习见之众说,宜加考辨神明”或指神抵、神灵,《 左传·襄公十四年 》“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孝经·感应》“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佛之至,通于神明或指日、日神,《史记·封禅书 》“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彩,若人冠娩焉。

      或日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集解 》 引张晏曰“神明,日也日出东北,舍谓阳谷日没于西,墓谓檬谷也或指玄妙莫测的变化,《淮南子·泰族训》‘旧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或指人的精神、心思、思维,《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上述诸义,皆与《 太一生水》文义不能相合,今存《鹤冠子 》 书中《泰鸿 》、《 泰录等篇有些论及“神明”的段落,其句意则颇与《 太一生水》合拍,殆可互证《鹅冠子·泰鸿》云“天也者,神明之所根也醇化四时,陶诞无形,刻镂未明,离文将然者也地者,承天之演,备载以宁者也此与简文“天地 〔复相辅〕 也,是以成神明”之旨相符该篇又云“故圣知神方,调于无形,而物莫不从天受藻华,以为神明之根也陆佃注“天受道之英华以生神明案 《 泰鸿》有“藻华者,相成者也”之说,是知神明为道之精、天之藻华,万物赖神明以成《 鹤冠子·泰录》云“百化随而变,终始从而豫神明者,积精微全粹之所成也。

      神明随万物变化而变化,参与万物终而复始的过程神明是积道之精微,达到完全、纯粹之境,才得以形成的又云“神明,所以类合者也故神明 锢结其纺纺,纲维、维系淮南子·原道训》“纺宇宙而章三光高注“纺,纲也若小车盖四维谓之纹,绳 之类也类类生成,用一 不穷案同书《环流》云“立之谓气,通之谓类故知“类合”犹言通之以合,神明作为源于道 大一,生于天地的精气,在万物形成的过程和体系中,起着通合万类的纲维作用,使万物之多,如出一孔,而复归于“一”,终始无穷①神明既成,复相辅也,于是生阴阳日者阳之主也淮 南子·天文训,阳之精也周僻算经 上》“故日兆月”注月者,阴之宗也天文训,阴之精也周解算经上》注于是有明晦、昼夜,于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如《鹤冠子·泰录 》所云“故天地、阴阳之受命,取象于神明之效 ”汉代严遵《老子指归》一书中,描述的宇宙发生和演化过程,是道生一,一生神明,神明生太和,太和生万物,同样把“神明”置于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天地、阴阳之前严君平将神明这一变化微妙的精气,又称为“神气”《 指归 》卷七有物俱 生,无有形声,既无色味,又不臭香出入无户,往来无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清静不改,以存为常,和淖纤微,变化无方。

      与 物柔和,而生乎三,为天地始,阴阳祖宗在物物存,去物物亡,无以名之,号日神明《 淮南子 》已指出神明在万物生成中的作用,其《泰族》篇云“故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而严遵更把神明视为宇宙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没有神明的参与,这一过程就难以展开和显现指归卷二无者生有形者故诸有形之徒 皆属于物类物有所 宗,类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炙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 自然,万物以存道德变化,陶冶元首察授性命乎太虚之域,玄冥之中,而万物混沌始焉神明交,清浊分,太和行乎荡荡之 野,纤妙之中,而万物 生焉纤妙之中”,正是神明交于“和淖纤微”见前引卷七之文之中的玄妙变化,使万物一一形成、出生唐代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指归》云太和之所 以生而不死,始而不终,开导神明,为天地之根元开导神明”,指神明对万物之生的开导票授之功见指归》卷二“有虚之虚者开导察受,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变化,始生生者而生不能生也神明的伟大作用,就在于它的开导,使不可如此的成为如此,使不能生成的终于生成,道德、神明在大虚之域就为万物察授性①参看 老子》二十八章河上公章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

      命,构建了始基《 老子指归》 与《鹤冠子》,在不同的时代以各 自的方式都汲取了《 太一生水 的基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