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分离与心室分离.ppt
20页心房分离与心室分离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心电学教研室 潘大明• §1. 心房分离(atrial dissociation, AD)• 一、概念:• 由于完全性传导阻滞使心房肌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为双向阻滞,使各部分心肌保持各自的起搏点而互不影响图1心房分离示意图 S窦房结 N房室结 A 分离的心房肌• 二、产生机理 • 在病理情况下(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变 性等)使部分心房肌周围出现了完全性双 向阻滞,阻滞区内出现一个起搏点,产生 异位P’,F或f波,形成单侧心律,激动不 能传出,不下传心室 • 另一起搏点为基本心律,多为窦性,也可 以为房性,该激动不能进入阻滞区内,可 下传心室, • 两个激动点独立存在,互不影响 • 激动在心房内不能相遇,不形成房性融合 波,可形成房性重叠波• 三、ECG表现 • 1、心房内有两个独立的节律点,一个 为基本节律,通常为窦性,可下传, 另一个为单侧心律,不能下传,房率 常为30~50次/分,P’波小,P’-P’间距 多不均齐,也可表现为房速、房扑及 房颤 • 2、房性重叠波:房性P’波与窦性P波 重叠而形成,不出现房性融合波• 图2 二度I型房室阻滞(2:1~3:2房室传导)伴心房分离 两条为 V1导联连续记录,可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长线段所示),频率 103次/分;另一较小的P’波基本规律出现(短线段所示),频率 47次/分,二者互不影响,可见到二者的重叠波。
Holter干扰• 诊断时首先排除干扰• 呼吸肌肌电干扰:呼吸困难时,呼吸辅助肌肌群(斜角肌群,属颈深肌群)强烈收缩产生似P’波的肌电波,与呼吸频率一致,波形尖锐,屏气时消失与房性并行心律鉴别鉴别点 心房分离 房性并行心律阻滞圈 大,圈内为心房肌 小,圈内为起搏点阻滞圈性质 完全双向性阻滞 不完全双向性阻滞下传心室 不能 能 房性融合波 无 可有 房性重叠波 可有 无• 四、临床意义:• 各种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洋地黄中毒,肺部感染等重危病人,为濒死前的心电图表现§2. 心室分离(Ventricular dissociation. VD)• 一、概念: • 完全性传导阻滞使心室肌分为两部分 ,两部分之间为双向阻滞,各部分心 肌保持各自的起搏点而互不影响。
• 与通常所称的心室内传导阻滞不同, 后者属不完全性的心室内传导阻滞• 二、产生机理:• 由于心室肌在严重缺血、缺氧等病理情况下,使心室肌分为2部分,两部分之间存在双向阻滞区,可以出现两个心室起搏点,且互不影响• 三、ECG表现:• 1、心室内有两个独立的节律点,通常一个为室性逸搏心律,另一个为室扑或室颤• 2、室性重叠波• 心室分离 图示二种形态的QRS波一种QRS波时间 0.08s,在V5呈R型、V1呈rS型,规律出现,频率75次/ 分,Q-T间期0.40s,考虑是室上性搏动(长线段所示) ;另一种QRS波时间0.12s,在V5呈Qrs型、V1呈rs型, 节律基本规则,频率100次/分,Q-T间期0.48s,是室性 搏动(短线段所示)二种形态的QRS波互不影响,可 见到二者的重叠波(开始的QRS波)• 3. 心室除极不完全 ①心室间断性的部分除极:心电图上间断出现完整的及不完整的QRS波;②心室持续性的部分除极:心电图上只出现QRS波的一部分,如无连续心电图记录作对照,不易与室性逸搏区别 abcd1d2d3e1e2fg• 四、鉴别诊断• 在作出诊断之前,首先排除干扰,尤其是在神志清醒的病人。
• 五、临床意义:• 见于各种疾病的晚期及临终前表现,在心肌严重缺氧及有广泛而严重的病变时出现,往往不可逆转。
